1、高三上学期暑期历史考试卷 命题人:周如萍 审核人:高三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国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B、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C、维护英国利益是战国爆发的主要原因 D、打开中国市场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 A、近代中国纺织原料主
2、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的需求量剧增3、余英时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建制之中”都贯注了儒家的原则,而这一儒家建制整体的迅速崩溃始于( )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4、梁启超评论临时约法时说道:“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
3、的是( ) A、立法权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 B、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5、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中国抗战的评价情况表。三种评价表述的共同主题是中国抗战的胜利( )今天在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中国战后参与了世界格局的重建,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第一次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取得如此巨大胜利,延续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A、是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B、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是中国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一次重塑 D、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6、经济学博士张仲
4、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 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 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7、晚清人士郭嵩焘说:“轮船之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愚劣如湘人,亦习澎而知其利。是以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来,阻难专在官。凡三次呈请独不准百姓置达。”据材料可知,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晚清官府 B、顽固士绅 C、西方列强 D、封建
5、势力8、分析下列表格数据,其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1840年、1860年和1886年中国茶叶销量表(单位:万吨)时间总销售量出口量内销量1840年5.01.93.11860年13.15.517.591886年2513.4111.59 A、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近代茶叶贸易发展仍然非常缓慢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与抗战时期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时间1937年8月1938年2月1938年7月1938年10月1938年12月1940年7月迁移方向上海武汉武汉宜昌宜昌川渝等地内
6、迁企业数量121家304家448家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D、企业内迁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布局10、幼童出洋肆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肆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11、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化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
7、”“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12、“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次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3、“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8、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4、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15、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材料从根本上反映出美国
9、( ) A、推行的冷战政策破产 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C、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淖 D、在亚太地区需要中国发挥作用16、下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哪个领域的产值( )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 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7、下面是一幅漫画,其描绘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民族企业中 B、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企业中 C、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营企业中 D、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18、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
10、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根据材料判断这篇论著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19、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20、陆定一在1956年5月发表的
11、讲话中指出:“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在内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是错误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应该区分政治观点问题与学术技术问题 提倡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自由 “双百”方针出台于三大改造完成之时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加速科技发展A、 B、 C、 D、21、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
12、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B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22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23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
13、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24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C“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5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
14、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26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27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
15、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28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29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
16、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30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图5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二、非选择题(3大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
17、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
18、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8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
19、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
20、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高三上学期暑期历史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5 ACCBA 6-10 CDCBA 11-15 CABCB 16-20 DBBCA 21-25 BABCB 26-30 DCBBC 二、非选择题(3大题,40分)31. (16分)(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2分)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
21、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6分)(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2点4分)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点4分)32.(9分) 【答案】略【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
22、近代化历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为题,如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也可以从总体上说明在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某一方面为题,就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阐述;如果以总体为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33. (15分)(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7分)(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