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轻巧夺冠381 15-16苏教版(无)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我能看拼音写出这些词语,请看这就是我最漂亮的钢笔字。(10分)“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2、“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Shng qn pin p lin jihn yng b w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
3、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4、。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L zh kn ki y shu kn b y l二、填字成词。(4分)( )( )会神 ( )( )相对( )枪舌( ) 深( )大( )三、句子练习(6分)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改成陈述句: 2、老班长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改成转述句
5、: 3、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缩句:_4、湖面平静。改成比喻句:_5、我看秦王没有诚意,就得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换成反问句: 6、党的“十七大”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缩句: 四、 修改病段。(4分)我们的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首都北京更是一坐历史悠久,中外闻名的古诗。这里明胜古迹很多,每年吸收众多的游客来参观、观赏。五、走进课文。(20分)1、我国一共有_个少数民族,你知道的少数民族有_、_、_等。我还学唱了创作的歌曲爱我中华。我在课后还积累了爱国名句:_2、肖邦是_(填国家)的音乐家,这个国家的首都是_,它为祖国的革命写了一首
6、著名的乐曲是_。我们中国的首都是_。你还知道_的首都是_3、通过近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的郑成功,_的肖邦,_的陆游,_的蔺相如,_的廉颇,_的哈尔威。(填写成语)4、负荆请罪根据司马迁的_改编,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有:、。5、船长哈尔威在舰桥上,也没有做,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人们透过,凝视着。6、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_。7、船长作者是,国伟大的作家,被称为。代表作有、。8、“这尊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从这里你体会到_9、说说你对“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的理解:。六、静心阅读。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
7、捉迷藏(cng)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g)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zh)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q):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w)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shn)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y)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y)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zhn)惊了全世界。 1李四光是我国_。 2李四光的研究成果是( )。 A大石头 B平整的土地 C长江流域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3李四光小时候发现的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_七、作文题目:我爱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写人、事、景、物。2、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写也真实情感。3、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