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不是反映
2、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D。2.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C. 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合法性D. 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答案】D【解析】孔子歌颂“三代”的观念,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渴望美好的过去,故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和文化交流无关,故A
3、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孔子思想的渊源,故B项错误;材料和西周代商无关,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歌颂“三代”,为什么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任何思想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孔子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现实的不满。3.下表为汉代耕牛图画像砖的出土情况统计表,根据该表可以说明汉代出土地点陕西山东内蒙古江苏山西出土数量74121A. 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B. 北方农业发展相对发达C. 铁器已经广泛推广使用D. 政府重视农业精耕细作【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汉代耕牛图画像砖的出土情况统计表”可知,这些耕牛图画像砖的出土集中在北方地区,这说明北方农业发展相对发
4、达。故答案为B项。A项,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广泛使用”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从题干中看不出政府的作用,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4.三国时期,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由此可知,该制度在当时A. 按门第选拔人才,得到士族的拥护B. 不
5、拘一格选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C. 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D. 使学而优则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由“三国时期”,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可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士族对这一制度的拥护,A项错误;因为要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人才,B项与题意不符;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的特点,D项错误。【点睛】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相对封闭的选官制度。5.唐政府屡次宣布禁止商人和没落士族联姻,但商人仍凭借经济实力和“衰宗落谱“的士族联姻,以致“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材料反映了A. 唐政府旨在打压商人地位
6、B. 商人的经济实力有所增长C. 婚姻自由的趋势愈加明显D. 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结构【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但商人仍凭借经济实力和衰宗落谱的土族联姻,以致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传统联姻的相关规定遭受冲击,助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题中主旨并不是在揭示唐政府旨在打压商人地位,因为商人的地位有变化,排除;B项,题中主旨不是在强调商人的经济实力增长,排除;C项,仅仅提及联姻自由的趋势,没有揭示联姻自由的相关原因,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
7、”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6.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成为地区间流转的商品。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
8、. 市场时空限制打破C. 放弃传统经济政策D. 城市新兴阶层壮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故出现了材料“粮、帛、茶、盐、铁、瓷、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成为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现象。故答案为D项。AB项,题干信息没有反映长途贩运、市场时空限制打破,排除;C项,放弃传统经济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7.“当时流行的抱锣、哑艺剧等杂技节目,大都运用了刚刚兴起的爆仗和吐火等形式,以制造神秘气氛。”“幻术表演中也有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或变物等”。这些描绘最早可能出现在A. 西汉初期的辞赋中B. 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中C. 宋元的文人
9、笔记或戏曲之中D. 明清时期的纪实小说中【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杂技节目”运用了刚刚兴起的“爆仗”和“吐火”等形式说明火药制品已在当时社会文娱活动中熟练运用,虽然火药最早发明于唐代,但盛行于表演艺术当中是在宋元时期。故答案为C项,B项排除。A项,西汉时火药还没有发明,排除;D项,火药唐代发明,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明清时期与“最早可能出现”不符,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8.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
10、,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学”。这反映了当时A. 经世致用深入人心B. 程朱理学遭受动摇C. 社会剧变思想活跃D.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结合所学可知,乾嘉学者继承考究实践的方法,其背景就是因为清朝前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D项正确。“深入人心”无法体现,排除A。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思想,排除B。当时的进步思想只是局限于少数人,并未发动广大群众,也谈不上社会剧变,C项错误。9.晚清时期,贫困
11、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族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A.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B.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C.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D.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知,宗法社会逐渐瓦解;而传统政治是以血缘宗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来控制人们的,宗法社会的瓦解反映来传统政治社会的控制机制衰落。故答案为A项。B项,题干未涉及西方列强的入侵
12、,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宗法社会的瓦解,不是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的兴起,排除;D项,题干说的是“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不能体现宗教社会的瓦解导致成员贫困,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0.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通商口岸不是一个现代型高度发展的都市,而是一个依靠乡村的消费者和寄生虫,不断侵蚀着日益脆弱的乡村经济。材料表明中国的通商口岸A.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B. 沦为西方国家
13、商品输出场所C. 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D. 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的通商口岸是一个依靠乡村的消费者和寄生虫,不断侵蚀着日益脆弱的乡村经济”并结合所学可知,通商口岸的发展,会侵蚀乡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故答案为D项。A项,推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表述与“不断侵蚀着日益脆弱的乡村经济”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排除;C项,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与“依靠乡村的消费者和寄生虫”不符,排除。11.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年为止,
14、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年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白银。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购棉花一度停工。这一现象说明了:A.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 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给予历史事物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内容的核心,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均不理想,这与近代中国是主权不独立密不可分。A项“思想解放”,无从体现;C项“主要障碍”应该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15、。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状况及原因12.梁启超早期听闻康有为讲大同时“喜欲狂,锐意谋宣传”,到后期对康有为大同主张十分反感并批评康有为的大同主义是世界主义,无异于宗教家的梦呓。其变化说明A. 二者师徒关系的决裂B.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空想性C. 梁启超的思想具有革命性D. 梁启超民族意识的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强调梁启超赞赏大同主义到后期反感大同主义,而他反感大同主义的原因是因为大同主义和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相左,这正体现出梁启超重视民族、国家主义,反映出他的民族意识增强。故答案为
16、D项。A项,题干没有体现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关系决裂,排除;B项,题干重在强调梁启超思想的变化,不是康有为的思想,排除;C项,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其思想不具有革命性,排除。13. 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但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 国共关系开始破裂C. 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D. 国内民主运动高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与题
17、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与题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30年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革命根据地,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这种领导农民革命的斗争方式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有相似之处,因此,国民政府否定太平天国,实为对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否定,故C项正确。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名义上确立了由蒋介石领导的独裁统治,国内民主运动在这一时期受到压制,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18、工农武装割据【名师点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4)中国时局由内战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14.1940年1月11日,毛泽东说:“目前还不是全国下雨之时,在全国任务还是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未丧失。”这一讲话旨在A. 痛斥日寇侵华的残暴罪行B. 鼓励民主人士积极
19、投身抗战C. 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行为D. 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日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40年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据材料“目前还不是全国下雨之时,在全国任务还是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未丧失。”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故D正确;据材料主旨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体现痛斥日寇侵华的残暴罪行,A错误;据材料不仅鼓励民主人士积极投身抗战,还要组织进步力量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故B不全面;据材料没有体现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行为,C错误。15.“二战后,
20、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A.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C. 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D.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可以看出,这是二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国家广泛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保障公民权利的措施。答案为A;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是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重要举措,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社会福利政策无关。B错误;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是战后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重要举措
21、,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社会福利政策无关。C错误;发展“混合经济”是解決经济“滞涨”,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举措。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社会福利政策无关。D不符合题意。16.1957年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访华期间,毛主席引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说明中法关系的重要性。富尔回国后,针对中法关系发表文章,并借用了毛泽东诗词中“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句作出回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法双方均受美国的孤立封锁B 当时法国已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C. 中法都表达了改善关系的意愿D. 说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
2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结合我国外交的史实可知,中法两国谋求外交关系的改善是建立在考虑国家利益角度考虑的,表明当时中法两国都有建立双边外交关系的意愿。故答案为C项。A项,法国没有受到美国的孤立封锁,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法国是否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无体现,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7.1979年,陈云曾说:“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据此可知,陈云强调A. 经济建设应遵循自身规律B. 改革开放应全方位
23、展开C. 发展经济应成为工作重心D. 人民意愿是决策的依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折腾”应该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陈云此段话强调新时期经济建设应遵循自身规律。故答案为A项。B项,题干未体现“全方位”,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重心,且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人民意愿是决策的依据的表述无从体现,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
24、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8.古罗马阿奎利亚法规定:医生给某个奴隶动手术后不继续关怀治疗,而致奴隶身死,医生要负有过错责任。材料说明罗马法A. 强调维护奴隶利益B. 体现自由平等精神C. 重视保护私有财产D. 注重调和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医生给某个奴隶动手术后不继续关怀治疗,而致奴隶身死,医生要负有过错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奴隶制之下,奴隶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医生因为过错导致奴隶身死必须赔偿,这表明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维护和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可能维护奴隶利益,排除;B项,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也谈
25、不上“平等”,排除;D项,在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排除。19.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下列主张与此相似的是A.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B. “美德即知识”C. “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D. “信仰即可得救”【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来看,该观点表达的是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与此相似。故答案为C项。“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倡导权力制约的重要性,排除A项;“美德即知识”提倡教育的重要性,排除B项;“信仰即可得救”是马
26、丁路德倡导的“因信称义”,排除D项。20.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B. 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C. 政治改革后,议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D. 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答案】B【解析】煤气信号灯与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无关,排除A;1868年处于工业革命期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日益繁忙,安装煤气信号灯,规范交通规则,促进了城市交通的管理,故B正确;C与材料无关,排除;汽车是
2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A. 议会的权力至上B.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 政治近代化趋势D. 宰相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可知,德意志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个机构行使,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体现了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至高的权力,
28、而不是议会,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立法权的行使是两个机构,与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宰相权力,排除。22.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A. 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B. 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D. 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答案】B【解析】“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斯大林的这句话实质上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开展的农业生产集体化运动,可知这句话是为开
29、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B正确;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是适合当时苏联农业生产状况的,A表述不恰当,排除;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是肯定的,排除C;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采取肯定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摆脱了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D错误。23.1930年3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建议各国两年内不增加关税,并在关税休战期间清除国际贸易障碍。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有66个国家参加的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通过协商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这说明A. 金融秩序稳定足以扼制
30、危机B. 西方社会加强了对世界的控制C. 英国为挽救危机而积极努力D. 国际社会尝试合作以应对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提供的时间和两次会议召开的目的分析,是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这体现了各国试图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故答案为D项。A项,“足以扼制”说法错误,这些措施并足以扼制经济危机,排除;B项,西方社会加强了对世界的控制的表述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排除;C项,题干中不只是英国一个国家,是国联召开的国际会议,排除。24.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
31、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A. 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B.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C. 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D. 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均是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的斗争,说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故答案为A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指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有弊,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二、主观问答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32、求。材料一 自法家提出“法令由一统”的学说以来,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黄宗羲将这种专制主义的法律形式称为“一家之法”。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强调皇帝和贵族都应遵守国家公布的法律,受法律的约束,以防止皇帝随意破坏国家的法制。为此,唐朝统治者制定了许多措施,对以皇帝为首的行政权加以制约。在唐朝皇帝和官吏的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君臣应共同遵守“天下之法”的观念,这也为解决皇权和法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材料二1906年9月2日颁布的中央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
33、院,专掌审判。这24个字意味着中央司法机关要由传统集权体制下的职能混合模式向“分权”体制下职能单一的模式转化。据此,都察院退出司法领域,司法权被划分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集中由法部与大理院行使,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摘编自张从容晚清中央司法机关的近代转型材料三1954年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审判独立确定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摘编自韩大元论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主客观原因。(3)
3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五四宪法“的进步性。【答案】(1)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对法权的侵夺;有利于司法审判的相对独立;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促进了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等。(2)原因: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推行新政主动改革;有识之士主动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积极求变;原有司法制度存在着严重弊端,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列强入侵,西方法律制度和观念的传播。(3)进步性:五四宪法为新中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任何封建政权所无法比拟的;封建时代皇权至上,五四宪法规定独立审判的原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进步意义。【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解决
35、皇权和法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得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对法权的侵夺;根据材料“为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得出:有利于司法审判的相对独立;根据材料“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强调皇帝和贵族都应遵守国家公布的法律,受法律的约束,以防止皇帝随意破坏国家的法制”得出: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根据所学及材料得出:促进了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等。(2)根据材料“190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清政府陷入统治危机,主动进行改革;根据材料“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得出:原有司法制度存在着严重弊端,难以适应新形势
36、的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识之士主动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积极求变;列强入侵,西方法律制度和观念的传播。(3)根据材料“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以及“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审判独立确定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五四宪法”的进步性包括:五四宪法为新中国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任何封建政权所无法比拟的;封建时代皇权至上,五四宪法规定独立审判的原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进步意义。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注:【1】1英尺=0.3048米【2】1933年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确定主题的世博
37、会,此前历届博览会均无主题。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就英国首创世博会或20世纪世博会的主题特点拟定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1:论题:英国首创“世博会”体现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拓殖民地,进行海外殖民争霸战争,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逐步建立了责任内阁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责任内阁制政府;英国率先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积极拓展海外贸易,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首创“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体现了英
38、国综合国力强大,也提升了英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示例2:论题:20世纪世博会更加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警醒着人们热爱和平;科技作用的双面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应对全球性问题日益迫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不断出现;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因此,20世纪世博会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详解】首先,紧扣材料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形成主题,如从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可形成论题一:英国首创“世博会”体现英国综合国力强大,或从“通过理解获得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可形成论题二:2
39、0世纪世博会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围绕论题一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英国完成率先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世界联系的加强,再结合英国在政治制度和海外殖民扩张等史实进行阐释,这届世博会对英国而言,提升它的国际影响力;对世界而言,为各国科技产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加强彼此交流。围绕论题二结合以下知识进行阐释:两次工业革命关注的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通过竞争获得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成为主题,说明人们更注重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美苏“冷战”的敌对紧张,让人们
40、呼唤和平;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让人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思考科技带来的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别于英美等国以所得税等直接税为中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以关税、盐税、统税等间接税为财政来源,国民政府不得不创立新税以“支柱国库之收入”。当时的工商界也呼吁以所得税这一优良的直接税取代厘金等苛捐杂税。1928年7月,国民政府讨论了所得税改革的草案,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而经营事业所得征课3%至10%的直接税”,至此“久悬二十余年”的所得税正式创办。到1940年,所得税收入占到了国民政府税收总额的17.58%,而同期关税仅占到税收总额的14.23%
41、。摘编自张力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所得税的创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民政府所得税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所得税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原有税收制度存在弊端;国民政府财政困难;学习借鉴英美国家经验等。(2)意义:促进税制改革转型;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抗战胜利提供了财力保障;减轻了民族企业负担等。【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有别于英美等国以所得税等直接税为中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以关税、盐税、统税等间接税为财政来源,国民政府不得不创立新税以支柱国库之收入”得出:国民政府财政困难;学习借鉴英美国家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说明原有的税收制度存在弊端。(2)根据材料“以营利为目的而经营事业所得征课3%至10%的直接税”“所得税收入占到了国民政府税收总额的17.58%,而同期关税仅占到税收总额的14.23%”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抗战胜利提供了财力保障;减轻了民族企业的负担;结合税制改革本身的作用可知,促进了税制改革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