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3326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版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测试四(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储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王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割占香港岛的南京条约,与其有关的是鸦片战争,A项正确。答案:A2(2017江苏卷)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

2、,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解析: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官员腐败所致,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答案:D3(2018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二模)清政府宣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抚远”“羁縻”政策的胜利,条约签订后可以“永杜后患”,使英人不再“有所借口挟制”,因而是“万年和约”。这主要反映出,清政府()A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B对英国殖民者知之甚少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打消了英国的侵略借口解析:从材料中的“中英南京条约是

3、抚远羁縻政策的胜利”可知,清政府没有改变天朝上国观念,A项错误,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又在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项错误。答案:C4(2017海南卷)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解析: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C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

4、成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A项错误;对外国不再以“夷”相称,并不是清政府摒弃天朝上国观念,而是对国际惯例接受,B项错误;同治初年洋务运动刚刚开始并未形成共识,D项错误。答案:C5(2017天津卷)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解析:题干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

5、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C项正确;材料中的“本能反应”反映了近代中国并不是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A项错误;B、D两项都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答案:C6有人看电视节目清宫档案后有感而发:“人言洋务无实务,怎知朽木有蛀虫。艨艟战舰何其华,黄海一战丧斯文。”对这一感慨所言战争密切相关的史实是()A福建省的福州和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B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C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干涉还辽”D北京设立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解析:从材料中的“黄海一战丧斯文”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甲午战争,与此事件有关的是三国干涉还辽,C项正确;A项指的是南京条约,排除;B项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排除;D项是辛丑条

6、约的内容,排除。答案:C7(2018北京卷)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

7、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故A正确,排除B、C;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排除D。故选A。答案:A8“到1900年,90个中国港口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中,基督教传教士在全中国范围内寻找皈依者,外国炮舰巡游在中国水域。”据此,列强得到内河航行权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中西交流 B洋货畅销内陆 C威胁中国国防 D教案不断发生解析:“中国港口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中”“外国炮舰巡游在中国水域”都是对中国领水权的破坏,这些都会威胁中国的国防安全,C项正确。答案:C9台湾通史认为:“

8、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解析:从材料中的通商口岸内设租界,并由中国保护洋人权益可知,通商口岸反映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B项正确。答案:B10李鸿章奏称,奉命议和,“始尔各使竟将开议照会驳回,几莫测其用意之所在”;继而送来议和大纲十二款,“不容改易一字”。与议和大纲相关联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从材料

9、中的“各使”和李鸿章等信息可知,这是多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D项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签订时李鸿章还未在清政府中取得大权,不可能代表清政府签约,A、B两项错误;马关条约只有日本,不是各国,C项错误。答案:D11(2018天津市高一期末)1901年之后,“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材料说明的问题是()A外国公使在清政府中担任官职B外国公使在中国拥有决策权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解析:从材料中的“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知

10、,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正确。答案:C12(2018江苏无锡市高一期末)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A英军割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入侵北京C太平军进行北伐 D八国联军进攻天津解析:咸丰三年是1853年,英军割占香港岛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时间在1842年,A项错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事件,时间在1856年之后,B项错误;选项中太平军的北伐在1853年,而且洪秀全是广东人,可称为粤逆。北伐进军山东直隶,最后在天津

11、战败,C项正确;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1900年的事情,D项错误。答案:C13“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曾国藩讨粤匪檄)这反映出作者()A以维护儒学礼义人伦为号召 B以维护湘鄂地方安定为目的C以维护清朝政治秩序为己任 D以反对西方宗教传播为核心解析:从材料中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纲常伦理,颠覆了儒学,因

12、此他以维护儒学礼义人伦为号召,镇压太平天国,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维护湘鄂地方安定的意思,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曾国藩维护儒学礼义,没有体现维护清朝政治秩序的意思,C项错误;曾国藩反对的是太平天国,不是以反西方宗教为核心,D项错误。答案:A14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对于作为

13、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可见材料中的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关注并不是从军事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故A项错误;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是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洪仁玕利用西方学说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对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设想,与题干材料“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相符合,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并没有真正实施,也就没有进行实践,故D项错误。答案:C15据记载,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颁行后,李秀成等一些重要领导人对其“所著各

14、书”,“皆不屑看也”。这主要是由于()A李秀成等将领没有文化B洪仁玕的书籍缺乏新意C频繁战争使其无暇读书D该书没有体现农民需求解析:从材料中的李秀成等人对资政新篇的态度可知,资政新篇没有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D项正确。答案:D16“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 D虎门销烟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拳民运动”“山东直隶”等信息可知,这次运动是义和团运动,B项正确。答案:B17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

15、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期,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出现,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与材料中“中国广大民众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符,故B项错误;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并非科学纲领,与材料中“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相符,故C项正确;

1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中“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8“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侵略勇气”是在肯定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保守落后性。答案:C19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

17、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南京条约;设租界开辟通商口岸B北京条约;联合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C马关条约;俄法德联合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成为列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象,而能够表明中国成列强半殖民地的条约是辛丑条约,故答案选D项。答案:D20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你认为可以作为开端的是()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

18、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开启了“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答案:D21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表明()A武昌起义爆发日已被政府作为国庆纪念日B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 C辛亥革命在民族、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 D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但存在缺陷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革命的确立”“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可知,材料在肯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民族革命一

19、部分的成功”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并没有完成反帝的任务,也存在缺陷,D项正确。答案:D22“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临时大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以上规定的直接意图是()A限制总统的权力 B扫除封建残余势力C实行总统共和制 D捍卫人民的民主权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突出了参议院对总统的限制,其直接意图是限制总统的权力,防止其专制独裁。答案:A23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20、:“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民主平等的观念 B人际和谐的观念C自由博爱的观念 D互助互济的观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取消了带有等级色彩的称呼,而代之以体现民主平等观念的称呼。这反映了民国政府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民主平等的观念。答案:A24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学生联合会贴出一副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其中的“国敌”最主要是指()A日本 B法国C德国 D

21、美国解析:结合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史实理解材料是解题关键。一战中日本在华势力膨胀。巴黎和会上,日本又取得了山东的权益,这使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国敌”指的是日本。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共52分)25(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战前,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为战争效劳,不计个人得失。21个运输社,自愿在战争期间无偿为政府运送军事物资。日本贫民有的将一天劳动所得的一半捐献出来,许多人志愿做后勤供应的军夫。清政府每年

22、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 4002 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沿岸地区。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驻华公使在北京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第一项胶澳租界第二款大清国大皇帝已允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先以九十九年为限第三款德国所租之地,租期未完,中国不得治理,均归德国管辖,以免两国争端第二项铁路矿物等事第二款中国国家允准德国

23、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其一由胶澳经过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其二由胶澳往沂州及由此经过莱芜县至济南府第四款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相距三十里内,如胶济北路在潍县、博山县等处,胶沂济南路在沂州府、莱芜县等处,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亦可德商、华商合股开采,其矿务章程,亦应另行妥议。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8分)(2)据胶澳租界条约,指出德国获得了哪些侵略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8分)答案:(1)原因:日本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举国上下,整体动员对中国作战。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政府未做好

24、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民族意识淡薄。(2)特权:胶州湾租与德国,租期99年,租期内胶州湾完全由德国管辖;胶州湾沿岸100里内,划为中立区,但德国军队有自由通行权;允许德国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一条由胶州湾经潍县、益都(今青州)、博山、邹平等地达济南,另一条由胶州湾经沂州(今临沂)、莱芜至济南;德商享有铁路沿线两侧30里以内的开矿权;山东境内开办各项工程,需用外国人员、资金、器材时,德商有优先承办权,此后,胶州湾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山东全省变成德国的势力范围。 影响:从政治上说,德占胶澳,进一步把中华民族推向黑暗的深渊,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从社会经济看,德占胶澳及以山东为其势力范围,对山

25、东进行经济掠夺,给当地的传统经济与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特别使小农经济与手工业生产深受其害。从思想文化看,德占胶澳后为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大力推行西方宗教,在各地设教堂,还举办了一些学校与医院。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

26、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陈独秀偶像破坏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材料三:“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1)依据材料一,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

27、的革命斗争。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8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索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4)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8、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成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材料二: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申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

29、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中国代表团关于收回山东主权在巴黎和会上所做的努力。(6分)(2)日本代表团声称要维护有关山东问题条约的“神圣性”,你认为这些条约神圣吗?为什么?(6分)(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原因。(4分)答案:(1)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2)不具有神圣性,因为日本同中国签订的有关山东问题的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而英法签订的承认日本在山东权利的有关条约是在中国不同意的情况下签订的,这些都是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非正义条约。(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力虚弱,难以与列强抗衡,弱国无外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