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军需处长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教学重点重点是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音乐与画面,利用导语引入新课。通过这种音乐和谈话,你觉得应用怎样的情感来学习本文? 二、
2、渲染气氛,唤起情感,感知全文边看录像边复习旧课师生配乐(演示课件)朗读三、四段,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 三、抓住重点,以读悟文,想象语境,用心感受1学习第三段第一片段(1) 当将军听到有人冻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感到突然,更使将军担心队伍的生存。)(2) 当他块步走进人群中,他看到了什么(演示多媒体课件,请学生配乐朗读第七自然段,语调缓慢、悲壮。)-思考:镇定、安详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军需处长舍己为人、视死如归)(3) 请你想象一下:从军需处长那微微向前伸着的手,你可知道他当时可能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想象略)2.第二片段(1) 当将军看到这些情景之后,显得怎样?要带
3、着怎样的感情朗读8、9、10自然段?(声调稍高、语速稍快、情感悲痛气愤)(2)从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体会到了什么?(如:抽动抖动用得好,说明将军内心十分悲痛气愤,恨不得枪毙军需处长,足见将军对战士的热爱。)3第三片段(1)当将军知道这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为什么愣住了?(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配乐朗读第11、12、13自然段并思考,语速缓慢,由悲痛到激动。因为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心里感到惊讶、内疚,又为牺牲了这么可爱的战士而感到悲痛、崇敬。)(2)用“湿润”、“晶莹”各说一句话,教师适时点评(3)你是怎样理解“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实际是指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4、永远活在人的心中是一块不朽的丰碑。)4第四段-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文中最后一句话?为什么?(小组读、品,教师小结,集体有感情朗读-用肯定的语气读,将军的任何忧虑担心都不复存在,因为这支队伍聚集了勇于献身的干部战士,一定能经受住考验,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那声音似乎在 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呢?-课件演示)四、再设情境,升华情感1观看录影歌曲哥哥,升华情感,谈感受或提问题2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小练笔我读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
5、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板书计划军需处长视死如归、舍己为人成 了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
6、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镇定、安详(牺牲)崇 敬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愣(惊讶、内疚)、抽动、抖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