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跟踪演练强化提升【高考真题】1.(2012全国卷T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四民等级秩序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B重新整合社会阶层和题干中“各就其资之所近”
2、意思矛盾排除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题干主旨符合阳明心学的正心诚意正确2.(2016海南单科T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选C。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会是决定性的,故B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民众需求以及政府
3、迎合巩固统治需要不断加封的共同结果,所以本题答案为C,排除D。3.(2016海南单科T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解析】选C。A、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女诗人认为德才兼备才是善,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论调,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身权益的诉求,只是表达一种思想,D不符合。4.(2016江苏单科T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
4、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选C。材料中的李贽“剃光头发留着长须”“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收女弟子”等行为,只能说明他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因此C正确。A、B、D都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5.(2016上海文综T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解析】选D。这是宋
5、代儒学大师朱熹的一首诗歌,意思是水渠中存在清水是因为源头有活水注入,符合理学“格物致知”的求知过程,富有哲理。对比儒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宋明理学符合这一时代特征。故选D。6.(2015海南单科T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选A。唐宋时期,儒、道、佛三者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具体分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正确选项题目强调了儒、佛“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即二者都在治世方面发挥
6、了重要作用。这反映了作者从佛教立场上强调佛教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B干扰选项儒、道、佛三教出现合流趋势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C错误选项在古代中国佛教从未取代儒教而成为主流思想D干扰选项宋代儒学虽一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但统治地位并未动摇【金榜原创】1.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道教深受理学影响B.佛教逐渐本土化C.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D.道教上升为国教【解析】选C。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儒道
7、佛融合的趋势,故C正确;A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材料并未涉及佛教本土化的问题;在中国道教从未上升为国教,故A、B、D均不正确。2.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由此推断该学者()A.受汉学影响至深,主张天人感应B.受理学影响颇深,主张格物致知C.深受心学影响,主张发明本心D.受时代的影响,主张经世致用【解析】选B。从诗中“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可推断出作者主张到自然界中去体验认识事物,这与理学主张的“格物致知”的观点一致,故选B。3.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
8、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反映了王阳明主张()A.只有圣贤才具备良知B.加强修养才能获得良知C.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D.良知可通过外在探求实现【解析】选C。“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可见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只要恢复良知,虽是凡夫俗子,也可成为圣贤,故C正确。4.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内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A.纲常伦理是维
9、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B.封建统治者对人性人情尤其重视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具有理性化特征【解析】选A。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了统治者对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A正确。5.(12分)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内容不断充实发展,其地位也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的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
10、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材料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区别角度指出陈独秀认识变化的原因。【解析】陈独秀认识到专制主义和原始儒学是有区别的,专制主义是汉儒、宋儒的勾当。陈独秀认识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不难发现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反对苛政的民本思想。而汉代儒学和宋代儒学都吸收了其他各家学说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答案:原始儒学更多地强调“以民为本”,主张德治天下,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吸收其他学说的基础上,更多地是为了适应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应将原始儒学与汉代儒学和宋代儒学区别开来。(1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