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全国各地高考命题来看,断句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主观断句题。浙江卷采用的是主观断句题形式。一、掌握断句 6大标志知从何处断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
2、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应用体验1(2017山东高考,改编)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 蔺 居 母 阮 氏 忧 不 食 泣 血 而 卒 家 人 宾 客 惧 贞 复 然 从
3、父 洽 族 兄 暠 乃 共 往 华 严 寺 请 长 爪 禅 师 为 贞 说 法。(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名词进行断句。“忧”“家人宾客”“从父洽”“族兄暠”“华严寺”都是可以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其前后应断开。参考答案: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参考译文: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他的父亲谢蔺,曾任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敏,有诚挚淳厚的性情。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风眩晕,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东西。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父亲
4、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吐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谢洽、族兄谢暠于是同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来为谢贞说法。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技法演示: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
5、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第一个“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第二个“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后置状语,故“百金”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应用体验2(2016全国卷,改编)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6、,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解析:语句涉及的动词或形容词有:为、有(能声)、窜、闭、有(使客)、亡、移、诘、报、藏、廋、索等。这些词语中可能作谓语的有:有(能声)、窜、闭、亡、诘、报、藏、廋、索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应当注意的是:“有(能声)”的主语虽然是“曾公亮”,但“有(能声)”体现的是“为政”,故而只能在“声”后断开,后文中的“有使客”和“移书”同此。其他动词皆能找到主语和宾语,以此即可进行断句。参考答案: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7、/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悉懂得了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对 话 词在文言文中,
8、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参考答案: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应用体验3(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曰”“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等名词进行断句。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参考译文: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
10、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2)句首发语词:“且、夫、盖、呜呼、至若、若夫、嗟夫、嗟乎、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
11、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开。特别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
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技法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参考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应用体验4(2014湖南高考,改编)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徐)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解析:要
14、给这段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于、也、而、其、者、则;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而(某些)、其、则”属于句首虚词,“也、者”属于句尾虚词,“于、而(某些)”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参考答案: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参考译文:徐孟祥隐居深山,不被世俗重用,贫穷困顿居于人下,就像天寒地冻的冬天;说到他用善惠及别人,并且有成就万物之心,他这样做大概不是为了结果吧!这就如大雪一样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绩啊。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
15、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准确做出判断。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参考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用体验5请用“/”
16、给文言语句断句。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由此,可以进行断句。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对称古人写文章讲
17、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进行断句的关键点。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应用体验6(2018天津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18、。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汀”和“溪”相对,“春”和“秋”相对,“汀风春”与“溪月秋”结构相似,所以“春”“秋”之后均应断开。“旦”和“夕”相对,“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之夕”句式结构相同,所以“花”“莲”之前和“旦”“夕”之后均应断开。“宾友”“歌吹”“舟棹”“觞咏”是诗文常用词,连用较多,中间不断开。这样,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
19、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参考译文:五个亭子间隔分布,各种景象依次呈现,无论是面对、背向、仰观、俯视,美丽的景象都不会隐匿它们的形迹。每当春风吹到小洲,秋月照耀着溪水,繁花盛开鸟儿啼鸣的清晨,莲花开放水面散发幽香的傍晚,宾客好友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船桨慢慢滑动,边饮酒边诵诗近乎醉酒,飘飘然恍若出世。游玩的人互相对视,都说:这里不知道是仙境呢,还是尘世呢?二、应用 3步解题流程快析巧断定答案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解答断句题,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下例:用斜线(/
20、)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赵国因为战争,国内粮食匮乏,赵王向齐王求救,齐王却不愿拿出粮食来救助,周子通过“唇亡齿寒”的比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各个方面对齐王进行劝说。理解了这些,便可对上面语段进行初步断句。首先根据文意将本语段分成两层,前一层是比喻导入,后一层是实质问题,故应从“今日”前断开。接着,分别审视前一层和后一层,通过语感和对语段的理解,不难将前
21、一层从“犹”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将后一层从“且”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从“不”之前断开(据句间层次关系而断),初步断句如下: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一是抓词语,如:根据语气助词“也”可将上例继续断句如下: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至此,只剩下“今日亡赵明
22、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五处。前两处通过划分句子成分(下面讲到)可断为:“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根据句式相关知识(下面讲到)可将后面三处断为“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这三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要断开)。二是抓句式,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亦乎”这一句式可用于准确理解句意并断句。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客观题确定答案后,主观题断句完毕后,考生都应再通读一遍全段文
23、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客观题还要和其他选项再比较,进一步确定所选答案的正确性。应用体验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记六一语)参考答案: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参考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
24、,多动笔,就会写得精妙。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能发现它们。”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参考答案: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汉朝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
25、灭,列侯成就的战功,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静无为,这完全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至其神妙之境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非可力探然非功力之深终身必不遇此境也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就其才所近,可先读阮亭所选古诗内昌黎诗读之,然后上溯子美,下及子瞻,庶不至如游骑之无归也。参考答案:至其神妙之境/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非可力探/然非功力之深/终身必不遇此境也/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就其才所近参考译文:若要到达神妙的境界,只能在偶然间体会到,是不能强求而来的。但是如果不积淀深厚
26、的功力,就会始终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伯昂在古体诗方面非常有天赋悟性,凭借其才力,可以先读王士祯所选古诗中韩愈的诗作,然后读杜甫和苏轼的诗,这样就做到循序渐进以及沉淀,不至于盲目地无所适从了。4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参考答案: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参考译文: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
27、国一封信。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文言文断句题”配套检测一、“文言文断句题”语段对点练1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
28、“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选自晏子春秋(外篇)解析:文段记述了晏子借烛邹亡鸟来劝谏齐景公的故事,晏子提出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故“是罪一也”“是罪二也”“是罪三也”应断开。参考答案: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的。
29、”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2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
30、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选自贞观纪要君道第一)解析:文段中,“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等处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参考答案: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参考译文:如果作为君主不认真思考,不慎重考虑他的所作所为的后果,忘记了创业的艰难,一味迷信依赖天命,忽略古圣王恭谨俭朴的美德,(大兴土木,)一味追求靡丽的雕梁画栋,宫殿也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扩建、修饰,乐此不疲,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这样,人们当然看不到他的德行,只见劳役,这是下等的为君之道。这行为就像背着干柴去救火,用舀子从
31、锅中舀起水再倒回去的方法去止住沸腾的水,用暴政代替淫乱,其实和淫乱是一样的,它的后果不堪设想,后人应该警惕啊!如果帝王没有什么政绩,则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百姓怨恨就会触怒神灵,神灵发怒必然使灾害产生,灾害既然产生,祸乱就必然紧随而来。祸乱一旦产生,自然很难收拾,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全生命的人太少了。3用“/”给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王慎中为文,初_亦_高_谈_秦_汉_谓_东_京_以_下_无_可_取_已_而_悟_欧_曾_作_文_之_法_乃_尽_焚_旧_作_一_意_师_仿_尤_得_力_于_曾_巩_唐_顺_之_初_不_服_其_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
32、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已而”前要断开,名词“秦汉”“旧作”作宾语,后面都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参考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参考译文: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4用“/”给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5处)予友武林
33、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_一_言_一_行_之_可_纪_述_者_靡_不_旁_搜_广_辑_因_文_析_类_以_成_一_家_言_其_大_要_采_诸_序_记_杂_文_之_行_世_者_而_不_敢_妄_缀_一_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先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标志词多为虚词,画线句中的两个“者”后面要断开,虚词“因”“以”“其”前面要断开。点断之后,再翻译一遍看能不能读通,最后确定点断处。参考答案: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
34、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参考译文:我在杭州的朋友王丹麓,手写装订了今世说一书,大概是模仿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稍微删其条目而写成的。我得到并阅读了它,上自清朝以来有名而贤良的大臣,下至隐士、儒生,凡是可以记载的言行,无不广泛搜求收集,根据内容分类,自成一家之言。它大多内容摘自那些流行于世的序、记、杂文之类的书中,不敢妄自修饰点缀一个字。他的详细谨慎不害怕麻烦就像这样。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景 公 为 台 台 成 又 欲 为 钟 晏 子 谏 曰 君 不 胜 欲 为 台 今 复 欲 为 钟 是 重 敛 于 民 民 必 哀 矣 夫 敛 民 之 哀 而 以 为 乐
35、 不 祥 景 公 乃 止(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有指示代词“是”做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提示要停顿三处。最后,再次通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
36、是否正确。参考答案: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参考译文: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进谏说:“君王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建造了高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百姓一定很悲伤。把加重百姓的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利。”齐景公于是停止了造钟。6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楚 有 贤 臣 屈 原 被 谗 放 逐 乃 著 离 骚 八 篇 言 己 离 别 愁 思 申 杼 其 心 自 明 无 罪 因 以 讽 谏 冀 君 觉 悟 卒 不 省 察 遂 赴 汨 罗 死 焉。(选自隋书经籍
37、志四)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内容,然后借助虚词“乃”“因”“卒”“遂”和词语间的语法关系,结合句意逐步断开。参考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参考译文:楚国有一位贤臣屈原,被奸臣诬陷后遭到放逐,于是写了离骚等诗文共八篇,表达自己的离愁别思,申明、抒发自己的心志,表明自己没有罪责,于是借此讽喻规劝君王,希望君王能够醒悟,最终君王没有省察,于是屈原投汨罗江而死。7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二十年秋,(马援)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
38、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选自后汉书马援传)解析:本文段可以借助句中充当主语的名词“吾”“路博德”“我”“先生”来帮助断句,并注意“何以乎”的文言句式,即可解答出来。参考答案: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参考译文:建武二十年秋季,马援整顿军队回到京师。快要到洛阳的时候,旧友大都前去
39、迎接和慰劳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闻名,也在迎贺马援的客人中。马援对他说:“我是希望您来进良言的。现在您也这样恭维我,不是混同一般人了吗?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了七郡疆土,才分封了几百户;如今我只有这么一点微薄的功劳,却辱没他人,受封大县,功薄而赏厚,怎么能长久呢?先生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一把呢?”孟冀说:“这是我想都没有想到的问题。”马援说:“当今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打算自己请求率领军队攻打他们。男儿若死应当死在边野,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了事,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儿女手中消磨时光呢?”孟冀说:“人们真要想成为一个有抱负、有操守、建功立业的男子,就应当像你讲的这样啊!”二、“文言文语
40、篇”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戚元鲁墓志铭曾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
41、,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祔
42、。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抗志不仕抗:崇高B有子恭谨恂恂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C故一时与之游者 游:交往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快速解析:选D速:请求。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BA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B项,均为介词,对,对于。C项,副词,将/连词,尚且。D项,介词,凭/介词,用,拿。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说戚家是宋之世
43、家,是因为从曾祖戚同文至祖父戚纶至父亲戚舜臣直至戚元鲁,都世代为官,虽然官职不高,可是一直礼义传家。B作者笔下的戚元鲁孝友忠信,好学不倦,好恶与众不同。跟他交往的名人都认为他品学兼优,将来必成有用之才,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扼腕。C靠着父亲在朝为官,戚元鲁也进入了仕途,历任崇安县尉、永城主簿,最后死在山阳主簿任上,年仅35岁,而他的两任妻子和一个儿子都先于他去世。D受戚元鲁生前所托,其同僚赵师陟写信来求墓志铭,后来其堂兄戚遵道也有请,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叙议抒结合的墓志铭,文中赞美、同情、怀念、哀悼之情兼而有之。解析:选C一错,“靠着父亲在朝为官,戚元鲁也进入了仕途”,由文意可知,他是靠自己努力,
44、科举及第后进入仕途的。二错,“崇安县尉”一职,他并未赴任。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解析:根据“行足以”“材足以”确定前两句为上下对句,故首句在“象其先人”后断开,意为“品行足够效法他的先辈”,语意完整。结合对句规则,第二句应在“施于世用”后断开。“也”一般用于句尾,因而可在“也”后断开。后句“生既不得”“死又无以”又互为对句,上下相对,故“死”前应断开。而“曷”表示疑问或反问,常用于句首,故“曷”前应断开。“曷以告哀”意为“拿什么来诉说痛苦哀伤呢”,其后“纳铭于墓”为回答,应单独成句。参考答
45、案: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译文: (2)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译文: 参考答案:(1)(元鲁)是一个为人孝顺友爱忠诚守信,心地质朴忠厚并且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干就像他的祖先的人。(关键点:“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能”)(2)我为元鲁没能实现他的理想,因而想通过我的文章来彰显于后世而感到悲伤,所以我不能推辞。(关键点:“就”“因”“见”“辞”)参考译文:戚家是宋地人,是宋地世代显贵的
46、家族。在五代的时候,有一位志节高尚、不愿做官、用美好的德行教化乡里百姓、远近求学之人都归附他的人,叫戚同文,号正素先生,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兵部侍郎。他有一个在宋太宗、宋真宗时是名臣、凭借议论时事直率恳切传颂至今的儿子,名叫戚纶,担任枢密直学士,死后被追赠为太尉。戚纶有一个谦恭谨慎、不妄言妄行、能恪守家法、死后埋葬在宋的北原、我替他撰写墓志铭的儿子,名叫戚舜臣,担任尚书虞部郎中。戚元鲁是戚舜臣的儿子,名叫戚师道,字元鲁,(元鲁)是一个为人孝顺友爱忠诚守信,心地质朴忠厚并且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干就像他的祖先的人。从五代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了,戚氏家风积淀深厚,流传久远,虽然他们的官职不高,可
47、是行为符合礼义,像这样代代传递,所以我据此说戚家是宋地世代显贵的家族。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理敏捷乐观,喜欢谈论当代的事,能通晓其中的得失。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之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往的,大多是天下有名望的人,他们都据此认为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能不断进步并且不会停止,预料他将会长寿,(日后)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谁能料到他非常不幸地现在就去世了呢!所以他去世的时候,不论跟他亲近还是疏远,所有知晓他的为人的人,都替他悲痛,并且到现在说起他的人,还为他感慨不已。元鲁开始时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后来凭进士登科,担任亳州永
48、城县主簿,后来又担任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疾病死在官任上,年仅三十五岁。娶妻陈氏,是内殿承制教习的女儿。陈氏去世后又娶妻王氏,是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的女儿。育有一个儿子。都比元鲁去世早,而元鲁自己也没有兄弟。哎!上苍对这个人如此地报答施与,是为什么呢?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通过书信告诉我。我为元鲁没能实现他的理想,因而想通过我的文章来彰显于后世而感到悲伤,所以我不能推辞。在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把元鲁安葬在他父亲坟墓的旁边,并把他跟妻子陈氏、王氏合葬在一起。将要安葬的时候,他的堂兄戚遵道通过书信来求铭文,(于是我写下)铭文道:品行足够效
49、法他的先辈,才干足够施于当世之用,并且在元鲁身上看不到这两者的停止。既然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死后又没有子嗣可以延续他未完成的事业,拿什么来诉说痛苦哀伤呢?就把这篇铭文放在他的墓旁吧。题目怎么命洞悉2大特点正误怎么判“5角度”比对1.选项构成不同:与全国卷及其他省市高考卷只侧重考查“概括分析”文言文内容不同,其命题方式是“概括赏析”,选项既概括分析文本的内容,又赏析文本的艺术特点。2设误类型相同: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几乎全从“概括分析内容”方面设误,并且设误类型也无非就是“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关系混乱”等。角度一:比对关键词语角度二: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角度
50、三:比对人物角度四:比对时间、地点角度五:比对关系“5角度”比对识别设误“陷阱”比对关键词语命题设误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以及艺术手法、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艺术手法、特点的分析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应用体验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2017浙江高考)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
51、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选项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答: 分析: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原文“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与“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有出入。参考译文我从元和年以来
52、,到了今天,我见到听到的名人才子的讨论,(涉及)典章刑罚制度,征战叛乱之事,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况,用前古的事来验证,能够做到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了。只是随即见到随即就遗忘了,随即听到随即就废弃了,有轻视眼见重视耳闻的过错,这也是读书人的一个弊病啊。像您是上天给予天性,我与您相差实在很远。我自知自己愚钝,不能够苦心学习,假使能够学得一些,也不能够说出来并加以施行,我非常恳切诚挚地想要成就您的美名。将来接受了您的教诲,(也只求)在做官与其他小事上没有过失罢了。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却能够名垂于后世的人,您可要努力啊。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
53、的打“”)原文(指传主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选项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答: 分析:从归纳不全角度设误。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参考译文(朱筠)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命题设误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观点或艺术手法、特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
54、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应用体验3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2016浙江高考)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55、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选项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答: 分析: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C项,文中议及“嬴氏焚书史”,只是为了说明世间已无大量六国书籍,同洞山“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形成对比,强调洞山密室藏书之丰富,故选项C中“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属无中生有。参考译文当初秦始皇嬴政烧尽史书,咸阳城的大火正猛。但这个石洞中却有完整的史书,连一个字都没有少掉。向上追溯到有文字记载以前,连上古结绳记事都有记录。在繇前看伏羲,不过像他小时候。海外有很
56、多国家,我们中原九州之地与之相比小得如同一粒黑痣。我读了这么多史书,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即使像石彭与凫毛这样的长寿者,其所见所闻也不过如同儿童。我想再进去向老人请教,无奈迷失路途不能进入。回头看绝壁,只见荒蔓与薜荔缠绕。我好后悔出了那扇门呀,如今只能可望而不可即。在这里等上十几年,或许这扇石门才会再次开启。4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2015浙江高考)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
57、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选项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答: 分析: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从原文“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可知,并不是只有王秬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当涂历任长官都认识到了,但没有能力修葺州学。选项却说成“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明显以偏概全。参考译文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现在的当涂
58、,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力量达不到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比对人物命题设误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比对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59、。应用体验5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2018浙江高考)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选项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答: 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对照原文可知,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不是太初,太初
60、对这种做法是“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故C项与原文不符。参考译文景祐初年,青州牧以荒废政务、逸乐过度、恣意放任为能事,(他)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地的士大夫喜欢他不受礼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渐渐形成风气。太初厌恶他,认为他是使风俗大乱的根源,作了东州逸党诗来讽刺他。诗最终传到皇上那里,皇上立即追究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因为下属的县令清廉正直与自己不同而生气,就诬陷他犯罪,将他在狱中拷打致死。他的妻子和孩子弱小不能自己去告状,太初平日与这个县令交好,怜悯他冤死,写了哭友人诗,郓州牧也因此而被罢免了。6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61、”)原文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选项B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疏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答: 分析: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故上疏直言进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也
62、就是说,钱易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被主考官压制所致,所以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并非是“直言进谏”,造成对人物性格的理解错误,故B项不正确。参考译文宋太宗曾同苏易简一起讨论唐代文人,太宗遗憾当世没有产生像李白这样的才子。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把他从平民直接提升为翰林。”正碰上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被搁下了。宋真宗当太子时,画山水扇,恰巧碰上钱易作歌,览后对他非常欣赏。钱易再次考进士,终于考取了,录为开封府第二名。他自认为应当是第一,只因被主考官压制了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
63、含有讥讽味道。真宗很讨厌他的这种品行,降他为第三名。一年后,以第二名中第,任为濠州团练推官。比对时间、地点命题设误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应用体验7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64、。”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答: 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选项“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原文中“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
65、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由此清楚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被捉拿了,两个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时间在来护儿遇害之前,故意设置事件时间顺序上的颠倒错乱。因此,C项表述错误。参考译文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
66、?”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8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2018全国卷)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选项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
67、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答: 分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参考译文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德行,大家亲自
68、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任天水太守)。比对关系命题设误改变因果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厘清头绪。比对方法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应用体验9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69、,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选项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答: 分析:从改变因果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参考译文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
70、,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10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2013全国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
71、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选项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答: 分析:从事件杂糅角度设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时间是在吕“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即被调出京城之后,而且“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选项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参考译文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对君主劝善规过时,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
72、还有他的哥哥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跟李揆一起做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所属的地方捏造吕的过失。 一、“文言文概括赏析题”对点练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原文: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选项: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
73、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诜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比对: 参考答案:张冠李戴。“王诜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错,原文为“会诜馆辽使”,是王诜宴请辽使,而不是纯礼。曲解文意。“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错,原文是“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意思是曾布畏惧他,没有达到“恐惧”的程度;“最终遭到免职”错,从原文“罢为端明殿学士”可知,纯礼只是降职了,并没有被免职。参考译文:范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便去)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任命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很生气。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范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总是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
74、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掌管崇福宫。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掌管鸿庆宫。去世,享年七十六岁。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原文:光宗受禅,特诏(黄)洽言事,奏用人之论。后屡乞归田,方未得请也,人劝之治第,洽曰:“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复何忧。”庆元二年致仕。六年七月薨,赠金紫光禄大夫。选项:黄洽廉洁自律,坚持道德操守。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他认为不必如此,离职之后先人的破旧房子就足以遮风挡雨。比对: 参考答案:时序颠倒。“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理解有误,原文是说他多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得到准许时,有人劝他
75、营造府第。参考译文:光宗即位,专门下诏让黄洽进言国事,他上奏了用人的主张。后来他屡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有获得准许时,别人劝他营造府第,黄洽说:“我是个书生,蒙恩被提拔到这个位置,没有什么用来报效国家,却先谋求自己的私利吗?即使我一旦因获罪而离职,还有先人的破旧房子可以遮风挡雨,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庆元二年退休。六年七月逝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原文: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
76、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选项: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比对: 参考答案:曲解文意。“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参考译文: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是太宗特别喜爱的,到公主将要出嫁时,
77、太宗下令有关部门置办的财物嫁妆比长公主(太宗妹妹)的嫁妆多一倍。魏征进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要封赏皇子,汉明帝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自己的儿子应少一些)称为长公主,确实是因为长公主比公主尊荣,感情虽有差别远近,但义理上不能有差别。如果让公主的嫁妆超过长公主,恐怕不合礼制,希望陛下(慎重)考虑这件事。”太宗退朝后把魏征的话告诉皇后,皇后感叹说:“曾经听闻陛下看重魏征,一点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实在是个能通过义限制主上的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
78、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皇后因此请求派遣中使带帛五百匹,送到魏征家来赏赐给他。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原文:初,(许仲宣)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选项: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掌管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不仅逮捕县府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比对: 参考答案:以偏概
79、全。“逮捕县府所有小吏”错,文中只有“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的说法。参考译文:当初,(许仲宣)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里面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5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原文: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
80、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选项: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比对: 参考答案:强加因果。“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杨惠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并非因此而得以到京师。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
81、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适逢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二、“文言文语篇”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
82、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
83、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推其文学推:推崇B处穷达,临祸福
84、 达:显达C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果:结果D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借给解析:选C果:实现,完成。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务穷尽道理乃已今君乃亡赵走燕B其后诸将败于好水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其为兵制之说 慷慨得志之徒D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解析:选AA项,副词,才/副词,却,竟然;B项,介词,在;C项,结构助词,的; D项,连词,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的士人认识和不认识的都叫他师鲁,大概是因为都看重师鲁的名声,都了解他的文学才能、才干和节操等。B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虽然做官很多年,但是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85、,曾经替范仲淹仗义执言,请求一同贬官,结果被贬。C师鲁曾经写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流行于世,叙述了进攻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等关于军事备战的主张。D师鲁学识广博,通晓古今,主政潞州时,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解析:选A“都了解他的文学才能、才干和节操等”说法错误,原文是“至其忠义之节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说明有些人未必了解师鲁的节操。属于曲解文意。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又 欲 训 土 兵 代 戍 卒 以 减 边 用 为 御 戎 长 久 之 策 皆 未 及 施 为 而 元 昊 臣 西 兵 解 严 师 鲁 亦 去 而 得 罪 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通读文段后
86、,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句中标志性的词语及结构进行断句。如虚词“以”“为”“而”等。参考答案: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 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译文: (2)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译文: 参考答案:(1)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因困顿不得志而死。(关键点:“见称”“嫉”“卒”)(2)病情危重,他倚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没有流露出很疼爱的神色,和宾客谈话,始终不涉及他的私情。(关键点:“革”
87、“隐”“怜”,其中本处“革”读“j”,通“亟”,指病重)参考译文: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大概(是因为)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崇敬他对问题的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忠义之节,无论处于穷困还是显达的境地,无论面临灾祸还是福气,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道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通晓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
88、,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因困顿不得志而死。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后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让他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丧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师鲁担任经略判官。后来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也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
89、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任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又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军事,写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流行于世。他写的关于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进攻、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形势的便利与险要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这些都没来得及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也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当初,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指挥调度的将吏,师
90、鲁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之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往均州监管酒税。(师鲁)生病,缺少医药,被抬到南阳求医。病情危重,他倚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没有流露出很疼爱的神色,和宾客谈话,始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他去世时享年四十六。一、细致观察下面的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中的语句翻译,你有怎样的感悟?二、细致观察下面的2017年山东高考第13题第(1)题语句翻译,你有怎样的感悟?通过以上的示例来看,文言文翻译重在“字字落实”,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而“字字落实”主要采用“留”“删”“换”3种翻译手段。技法初感知 一、字字对译用好“3手段”(
91、一) 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如“陛下”)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例1(2017全国卷,改编)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绍圣初,(许将)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译文: 提示句中
92、的“章惇、蔡卞、元祐、将”是人名,“哲宗、司马光墓”是特定称谓的专有名词,“颍昌府、大名”是地名,翻译时都应该保留。参考答案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墓。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被降职)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参考译文绍圣初年,(许将)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墓。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被降职)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在大名六年,多次以年老请求辞官,被召为佑神观使。应用体验1把下
93、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孙策定丹阳,吕范注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节选自容斋随笔)注吕范:字子衡。(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译文: (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译文: 解析:(1)翻译时,需保留的词语有“孙策”“丹阳”“吕范”“都督
94、”等。(2)翻译时,“诸葛亮”“襄阳”“刘表”“刘备”等词语需保留。参考答案:(1)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兼任丹阳的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2)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任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参考译文: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兼任丹阳的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要拯救时世,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都会受到它的危害。这也是为我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交,等到孙策死了,孙权即位,
95、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于是就一心侍奉他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任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二)删“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例2(2015四川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
96、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译文: 提示“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参考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参考译文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又说如果雕刻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雕刻不止,金石也能雕出花纹。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效果吗!应用体验2将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
97、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1)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译文: (2)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译文: 解析:(1)“乎”放在句中提示停顿,“夫”是发语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2)“所”在
98、文言文中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翻译时可把动词译作名词即可,“所”可删去不译;“伏愿”中的“伏”用来修饰“愿”,仅表尊敬,在现代汉语中可不译。参考答案:(1)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2)我实在是愚蠢浅陋,大致列举我看见的,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参考译文:我听说祸福不是注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不吉祥的现象不会随便发生。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施行;现
99、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平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实在是愚蠢浅陋,大致列举我看见的,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三)换“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将古代汉语词汇替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词类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例3(2017全国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
100、子。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译文: 提示句中“臧否”“言论”“以”“乱”是重点实虚词,其中“言论”是古今异义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发表议论”;“乱”为使动用法,“使乱”,可译为“岔开话题”。参考答案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参考译文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的好坏,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资财巨万,园宅十几所,奴仆还有数百人。谢弘微一概不要,用自己的俸禄营办丧事。应用体验3把
101、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詹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译文: 解析:句中的“无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可译为“没有人才”“可以用来”;“活”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命”;“孰谓”“哉”“是”“其”“乃”“之”应换成现代汉语词;“赦”“问”应换成双音节词。参考答案: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参考译文:至正末年,我军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了,乘坐
102、着楼船逃到海上。皇上非常生气,想发兵讨伐他。方国珍身边没有谁能为他想出好办法,詹鼎替他起草上表谢罪,言辞非常恭谨有理。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并且让方国珍担任了右丞的职务,詹鼎也被召到京城。4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张士隆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
103、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1)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译文: (2)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译文: 解析:(1)关键是把“坐”“削”“籍”“谄”“善”等词替换解释为“因犯罪”“取消”“官籍”“谄媚”“与交好”。(2)关键是把“词”“连”“素”“悉”“逮”“付”替换解释为“状词”“牵连”“平时、向来”“全部”“逮捕”“交付”。参考答案:(1)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
104、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2)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参考译文:张士隆弹劾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取利益之事,并且说:“廖铠凌虐陕西,正是他父亲廖鹏凌虐河南的旧习气。河南因廖鹏的原因招致民乱,廖铠又想祸乱陕西。(臣)请求将廖铠父子绳之以法,并召回廖銮,以此消除陕西民众的愤恨。”廖銮,是廖铠所随从镇守陕西的人。钱宁向来亲近廖铠,见到奏疏大为恼恨,于是趁张士隆调查薛凤鸣的案件时来诬陷他。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薛凤鸣与堂弟薛凤翔有仇,唆使侦缉搜捕
105、的人揭发他的隐私,下交司法官吏被判处死刑。刑部怀疑有冤情,一并逮捕审讯薛凤鸣。薛凤鸣害怕,让他的小妾在长安门外哭诉冤枉(并)自杀,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张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调查惩办(此案),又逮捕薛凤鸣对证,(最终)释放了周在并恢复他的官职。二、字字对译防范“3失误”防范3失误 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存在一些错误,请加以改正。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1)夫杀人之父兄,(2)利人之货财,(3)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4)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5)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
106、官府。(6)由其武议在于一人,(7)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8)夫将,提鼓挥枹注,临难决战。接兵角刃,(9)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10)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节选自尉缭子)注枹:鼓槌。考生译文译文改错(1)“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可不译,而译文中翻译为“那些”,错误;“父兄”为古今含义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父亲兄弟”译与不译皆可。(2)“利”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利”,翻译时应该更换为适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可引申为“掠夺”,“货财”为偏义复词,“货”无实义,可不译。(3)“臣妾”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臣妾”,这两个词均应意译,需要更换为“奴
107、役、役使”;“子女”为古今含义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译文译为“儿子女儿”不恰当。(4)“诛暴乱、禁不义”中的“诛”和“禁”皆为单音节词,译为现代汉语要用双音节词“平定”和“禁止”来替换,译文未能译出,出现文白夹杂的现象。(5)“官府”为专用名词,翻译时可保留不译,而译文中对“官府”强行翻译为“工作岗位”不准确,也无必要。(6)“武议在于一人”中的重点词语“武议”需要更换为容易理解的“惩罚”,而译文因不明白如何翻译,只是照抄了原文,属于该译未译的错误。(7)“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中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而译文中却把“焉”当作代词,译为“他们”,该删未删,强行翻译,出现错误。(8)“夫将
108、”中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译文中译为“那些”是错误的。(9)“鼓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可不译,而译文中当作代词,译为“他们”不正确。(10)“身死国亡”“存亡安危”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当作成语来用,可不译。参考译文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士大夫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
109、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一、“文言文翻译”语段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三年,起为陕州司马。仕晋,奉方物入贡,宰
110、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俄拜翰林学士。(1)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译文: (2)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译文: 参考答案:(1)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裨校张彦”“节度使”“贺德伦”“庄宗”“崇谅”“陕”翻译时应该保留)(2)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汉祖”“崇谅”“契丹”“知制诰”翻译时
111、应该保留;“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应该删除)参考译文:鱼崇谅字仲益,他的祖先是楚州山阳人,后来迁徙到陕州。鱼崇谅年幼时善于写文章,二十岁时,相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适逢魏帅杨师厚去世,以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一半的州县隶属于相州。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明宗即位,秦王从荣上表推荐鱼崇谅为记室。从荣被斩杀,由于连坐,鱼崇谅被除去官籍,流放庆州。清泰初年,移到华州。不久因从荣被允许在家乡安葬,于是放鱼崇谅回到陕州。清泰三年,起用为陕州司马。在后晋为官时,捧着土产进贡,宰相举荐他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年,契丹进入汴梁,契丹宰相张
112、砺举荐他为翰林学士。契丹主回到北方,留鱼崇谅在京师。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不久授任翰林学士。(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
113、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选自史记伯夷列传)(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译文: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译文: 参考答案:(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伯夷”“叔齐”“西伯昌”翻译时应该保留;“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
114、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伯夷”“叔齐”“首阳山”翻译时应该保留;“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
115、进兵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116、(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杨津字罗汉,少端谨。除侍御中散。津以身在禁密,不外交游,至宗族姻表罕相参候。司徒冯诞与津少结交友,而津见其贵宠,每恒退避,及相招命,多辞疾不往。后迁长水校尉,仍直阁。出除岐州刺史。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津乃下教,云有人着某色衣,乘某色马,在城东十里被杀,不知姓名。若有家人,可速收视。有一老母行哭而出,云是己子。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自是阖境畏服。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于是官属感厉,莫有犯法者。(1)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
117、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译文: (2)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译文: 参考答案:(1)当时有位使者骑着驿马疾驰到此,被抢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使者来到州府,把情况告诉了杨津。(“使者”“州”“津”皆为专用名词,翻译时可保留;“驰”“驿”“告”“状”“白”等词需要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疾驰”“驿马”“告诉”“情况”“告诉”等)(2)至于郡守县令及属官中有贪污受贿的,杨津从来没有公开宣布他们的罪过,总是用私人信函的方式严厉责备他们。(“未曾公言其罪”省略主语,翻译时需要补充;“浊”“货”“公”“言”“罪”“私”“切”等翻译时,皆需要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贪污
118、”“受贿”“公开”“宣布”“罪过”“私人”“严厉”等)参考译文:杨津字罗汉,从小端正谨慎。被任命为侍御中散。杨津因为自己在宫中,不与外人交际,以至宗族姻亲也很少问候。司徒冯诞和杨津是从小结交的朋友,但杨津见他富贵尊宠,总是退避他,等到召唤他前往,也多是托病不去。后来改任长水校尉,仍旧兼任直阁。外任岐州刺史。有武功地方的人带了三匹绢,在离城十里远的地方被强盗抢走。当时有位使者骑着驿马疾驰到此,被抢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使者来到州府,把情况告诉了杨津。杨津便写下告示,说有人穿着怎样的衣服,乘着怎样的马,在城东面十里远的地方被杀,不知道姓名。如果有谁是他的家人,可尽早辨认收尸。有一位老母亲边走边哭
119、出城来,说是自己的儿子。因而派骑兵追捕,人赃俱获。从此全境的人都畏惧服从。至于郡守县令及属官中有贪污受贿的,杨津从来没有公开宣布他们的罪过,总是用私人信函的方式严厉责备他们。因此官员僚属们都感激受到勉励,没有犯法的。(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
120、“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1)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译文: (2)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
121、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译文: 参考答案:(1)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按照法律处置他们。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奉,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四年”“阿里不哥”“安童”“帝”“朕”等翻译时需要保留)(2)安童推辞说:“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以这么重的任务(或:错误地承受重任),恐怕各个地方会有轻视朝廷的心。”皇帝深受感动,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考虑成熟,没有人比你合适。”(“附”应替换为“归附”,“谬膺”应替换为“错误地承受”,“四方”应替换为“各个地方”,“
122、动容”应替换为“感动”,“逾”应替换为“超过”;“之”和“矣”在翻译时应该删除)参考译文: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中统初年,世祖皇帝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长宿卫,这时安童才十三岁,官位已在百官之上。他的母亲是弘吉剌氏,昭睿皇后的姐姐,随便出入禁宫。世祖有一天看见她,问到安童的事,(她)回答说:“安童虽然年纪小,但是是辅佐皇帝的人才。”世祖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她)回答说:“每次退朝时,(他)一定和老臣们讲话,从未亲近一个年轻人,(我)是通过这个知道的。”世祖很高兴。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按照法律处置他们。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奉,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
123、的死罪,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么来收服还没有归附的人呢?”皇帝很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说的话如此老道?你说的正合我的心意。”因此特别器重他。至元二年秋八月,封(安童)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食邑增加至四千户。安童推辞说:“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以这么重的任务(或:错误地承受重任),恐怕各个地方会有轻视朝廷的心。”皇帝深受感动,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考虑成熟,没有人比你合适。”至元八年,陕西省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由于他那里连年饥荒,盗贼横行,如果不公开杀一两个人,不能显示对他们的
124、惩罚。皇帝下诏书至中书省让他们详细地议论,安童上奏说:“把强盗、窃贼均处死,恐怕不合适,犯了死罪的应该按照旧例上报待批(处死)。”(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二、“文言文语篇”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遗清堂记柳贯人有千金之蓄,必留遗其子孙。亲之爱之,何尝不欲其贵且富哉?顾吾有重于千金,轻于鸿毛。无所待而长存,无所恃而不灭,一言之训,贻之数十世。真之马氏父子,再从宦于南。予不识其父,而识其子叔敬,与之交,信其所受之正矣。始其父卒潭府推官,顾言曰:“吾以一清遗尔子孙,吾以为丰,尔毋以为啬也。”及叔敬免丧,有仕资,揭“遗清”扁所居堂,上以承诸其先,下以诏诸其后之是意也,岂以一言易千
125、金哉?它日叔敬过予寅轩,请发其义,予无以解焉。予闻举其所有,持以与人,谓之遗,而遗必有其物矣。投桃之腆,不薄于报琼;与带之华,不滋于献纻。故有所遗者,其遗浅;无所遗者,其遗隆。昔子之先君子推其所蓄,以悉敷遗于子,而子又能兢业奉持,以保有所遗,如临冰玉,如饮沆瀣。不泥滓以取义也,不翕以为炎也,不疏宕以取容也,不窒塞以废权也。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然丞相之宗,不绵于太尉之胤,论者谓“大鸟覆坟,有开厥祥”,而不知经义有限,心德无穷。方其遗之之初,固已卜之于此,而言子张欲知十世之问,夫子盖以百世可知者答之。呜呼!以予观于马氏,夫岂曰
126、遗之一言而止也?叔敬五兄弟,颉颃并奋,而叔敬尤有能名。今以吉府照磨官,辟掾江西廉访使者之幕,蜚英腾茂,其在斯乎!(选自全元文,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所待而长存待:等待B再从宦于南 从宦:做官C投桃之腆 腆:丰厚,美好D不绵于太尉之胤 胤:后裔,子嗣解析:选A“待”在句中是“依靠”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CA项,前者为介词,相当于“比”;后者为介词,“在”。B项,前者为介词,“来”;后者为介词,“因为”。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D项,前者是副词,表示推测;后者是代词,
127、“他们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展示了柳贯的家教思想,他认为,对后代子孙,要教育他们清白做人,而不必在物质上多作馈赠。B马叔敬把“遗清”作为匾额挂在住所的大堂上,这样做既可以继承祖先的精神,又可以激励后代。C柳贯观点独到鲜明,他认为,同样是对一个人的馈赠,有物品赠送的,情谊浅;没有物品赠送的,情谊重。D马叔敬由小官而被提拔为江西廉访使者的属官,且名声日隆,这反映了他具有超越其他兄弟的卓越才能。解析:选D“这反映了他具有超越其他兄弟的卓越才能”曲解文意,由原文“叔敬五兄弟,颉颃并奋,而叔敬尤有能名”可知,叔敬五兄弟的才能不相上下,只是叔敬有才能的名声
128、更大。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解析:作答文言断句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对语段的意思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进行断句,断句时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词语,注意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对称关系,还要注意一个完整的事件不能强行断开。如作答本题,可以抓住“之天”“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的对称关系以及两个“皆知”来断句。参考答案: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顾言曰:“吾以一
129、清遗尔子孙,吾以为丰,尔毋以为啬也。”译文: (2)昔子之先君子推其所蓄,以悉敷遗于子,而子又能兢业奉持,以保有所遗。译文: 参考答案:(1)看着儿子说:“我把一身清白留给你等子孙,我认为这是很丰厚的,你不要认为我吝啬啊。”(2)过去儿子的父亲拿出他所有的积蓄,全部用来留给儿子,而儿子又能够小心谨慎地操持,来保全父亲所留下的东西。参考译文:人有千金的积蓄,一定会留给自己的子孙。亲子孙爱子孙,何尝不想他们地位高且财富多呢?不过我有比千金还重,比鸿毛还轻的东西。不用依靠就可以长存,不用依赖就可以不消亡,一句话的教诲,可以留给几十代子孙。真州的马氏父子,两次到南方做官。我不认识父亲,却认识儿子马叔敬
130、,和他结交,相信他所受到的教诲是合乎道义的。当初马叔敬的父亲在潭府推官任上将要去世,看着儿子说:“我把一身清白留给你等子孙,我认为这是很丰厚的,你不要认为我吝啬啊。”等到马叔敬守孝期满,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他把“遗清”作为匾额挂在居住的大堂上,这样做的用意是,对上来继承各位祖先的精神,对下来激励后代。(这)哪里是可用千金换来的一句话啊?后来,马叔敬拜访我的寅轩,让我阐发“遗清”的含义,我讲不明白。我听说把自己所拥有的拿给别人,叫馈赠,而要馈赠就一定要有物品。赠人美好的桃子,不比回报美玉来得轻;赠人华美的缟带,不比回报纻衣来得重。所以有物品馈赠,情谊反而浅;没有物品馈赠,倒显得情谊重。过去儿子的父
131、亲拿出他所有的积蓄,全部用来留给儿子,而儿子又能够小心谨慎地操持,来保全父亲所留下的东西,像靠近冰玉,像喝夜间的水汽(那般小心)。不做坏事以便取得仁义,不相互勾结形成权势,不故作洒脱来取悦于人,不闭塞得不要地位。深邃庄严的天空,开阔起伏的大地,别人还不够,我却还剩余。那韦杨氏在西都,都知道如何爱护自己的子孙,都知道拿什么馈赠子孙啊。可是丞相的宗族,不比太尉的后代可以绵延不断,有人议论说“大鸟飞到坟头上,那是吉祥的标志”,却不知道经义是有限的,品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馈赠子孙之初,本来已经预料到这一点了,却像“子张问孔子十世之后如何”一样问我,只能用孔子“百世之久也可以预知”来答复他。唉!按照我
132、的标准来看马氏父子,哪里只馈赠他一句话就够了呢?马叔敬有五个兄弟,才能不相上下、齐头并进,而马叔敬尤其有有才能的名声。现在以吉府照磨官,征召为江西廉访使者的属官,名声与事业日益昌盛,恐怕就在这里起步吧!(2018江苏高考,改编)阅读下面文段,注意体会文言文翻译中的技巧和方法。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1)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2)迟
133、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3)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选自袁枚重到沭阳图记,有删减)有问题译文修改后译文采用手段现在戊申年了,感激吕峄亭观察使多次写信邀请,(我)十月五日渡过黄河(来到沭阳),住宿(在)钱接三家里。补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调有问题译文修改后译文采用手段不久,望见高高的城墙耸立,知道是沭阳新建的。几十个官绅争相来扶车。变参考译文古代的人往往对自己以前管理的地方多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大概是因为)贤能的人对待百姓像对待家人一样,
134、做官而不能忘记他管辖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也不能忘记他们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到白下做官。现在戊申年了,感激吕峄亭观察使多次写信邀请,(我)十月五日渡过黄河(来到沭阳),住宿(在)钱接三家里。钱接三去世的父亲以前接待过我,他的父亲钱鸣和精神矍铄有美髯,钱接三和他父亲长得很像,和他谈论我和他父亲的旧事,他反而不很清楚。(可能是)我离开沭阳时,他才刚刚断奶的缘故。傍晚摆酒款待我,听到缓慢而沉重的车行声,是吕峄亭派使者来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不久,望见高高的城墙耸立,知道是沭阳新建的。几十个官绅争相来扶车。差不多原先骑竹马的
135、儿童,都成了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老人了。技法初感知由上面的语句翻译感知,完成字字对译后,翻译后的语句依然很难保证语意表达得透彻明白,很难做到语句的自然流畅,很难保证达到“信”“达”“雅”的翻译要求。本课时在上一课时基础上,接着讲文言文翻译题必备的另外3个增分手段调、补、变。一、句意通畅用好“3手段”(一)调“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字字对译(直译)的基础上,将文言文中不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成正常语序,使译句通畅。文言文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
136、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例1(2015全国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译文: 提示句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调为“不索吾”。参考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
137、的可能。参考译文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周浚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
138、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选自晋书周浚传,有删改)(1)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译文: (2)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译文: (3)龙骧克万里之
139、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译文: 解析:本题中考查的三个句子,在翻译时都要注意句式的调整:(1)“殄灭于此”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于此殄灭”;(2)“必不我从”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必不从我”;(3)“未之闻也”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未闻之也”。参考答案:(1)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2)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3)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
140、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参考译文:周浚跟随王浑攻打吴国,攻破江西的戍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共千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江。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何恽劝说周浚道:“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军威很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军胆量气势,可以不用交战就擒获敌人。”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
141、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周浚坚持派人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我接受的诏命只是让我在江北与吴军抗衡,不让我轻率进军。您的辖区即使武力强大,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值得称赞;如果不能取胜,罪责更重。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只应该备齐你们的舟楫,同时渡江罢了。”何恽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犹疑不决
142、迟迟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取胜却不去行动,不能叫作忠诚,这真的将会成为我州上下遗憾不已的原因。”王浑固执己见不肯听从。(二)补“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1显性省略(易补)文言文中省略的句子成分(主要是主语、谓语和宾语以及介词)比较明显,通过诵读原句、分析句子成分和翻译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补充。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毕诚,字存之,黄门监构从孙。构弟栩,生凌,凌生匀,世失官,为盐估。匀生诚,蚤孤。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性端悫,不妄与人交。译文: 提示“夜然薪
143、读书”中省略了主语“毕诚”,“夺火使寐,不肯息”中省略了宾语“他”和主语“毕诚”,翻译时需要补充完整。参考答案(毕诚)晚上燃柴读书,母亲同情他读书疲惫,夺去火把让(他)睡觉,(毕诚)不肯休息,于是能通晓经书史书,擅长诗文。参考译文毕诚,字存之,是黄门监毕构的堂孙。毕构的弟弟毕栩,生下了毕凌,毕凌生下毕匀,世代没有官职,从事食盐生意。毕匀生下毕诚,毕诚很早便成了孤儿。(毕诚)晚上燃柴读书,母亲同情他读书疲惫,夺去火把让(他)睡觉,(毕诚)不肯休息,于是能通晓经书史书,擅长诗文。(毕诚)性格端正谨慎,不随便与人交往。2隐性省略(难补)文言文中除了显性省略成分外,在语句中有时还会出现隐性省略,即省略
144、介词的宾语、动词的宾语或句意表达需要写出的内容(即句子本身没有省略,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句子不完整,需将缺少的内容补充完整)等。这些省略的内容需要经过语句翻译后,才能根据语意的表达是否流畅加以补充,因为这些省略内容隐含在语意中,需要考生慎重思考,才能补出。(1)翻译时要补充出介词的宾语示例: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翻译:第二天,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分析:在翻译这一句时,“凭借”的宾语“身份”要补充出来,否则句子就不完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2)翻译时要补充出动词的宾语示例: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翻译: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分析:此处翻译时动词“
145、陈述”的宾语“意见”要补充出来,否则句子就不完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说明这一类省略由于涉及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或现代汉语的语法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与考试说明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好吻合,因而高考中也出现得最多,考生务必注意。应用体验2阅读下面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
146、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重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1)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译文: (2)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译文: (3)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译文: (4)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译文: (5)帝重咎
147、谢,咸赐锦、币。译文: (6)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译文: 解析:(1)“狎”后省略宾语“他”(崔郾),翻译时需补出;(2)“欺”后省略宾语“他”(崔郾),翻译时需补出;(3)“亲挟格”省略了主语,翻译时需要补出,应该写成“(崔郾)亲挟格”;“褒黜必当”中“褒黜”省略了宾语,翻译时需要补出,应该写成“褒黜(官员)必当”;(4)“迁”后省略宾语“崔郾”,翻译时需补出;(5)“赐”后省略宾语“崔郾”“高重”,翻译时需补出;(6)“上之”后省略了介词“于”和宾语“帝”,翻译时需要补出,应该写成“上之(于帝)”;“以便观省”一句中“观省”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需要补出,应该写成“
148、以便(帝)观省”。参考答案:(1)崔郾,字广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人们远望仰慕他,却不敢亲近他。(2)崔郾考中进士,补缺担任集贤校书郎,多次升迁后担任吏部员外郎,下属不敢欺瞒他。(3)每次选拔官吏,他都亲自把握标准考查,褒扬贬黜官员一定得当,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居处僻远的人才都不会遗漏。(4)穆宗十分感动深表谢意,提拔他为给事中。(5)敬宗又自责道歉,都赐给他们锦缎财物。(6)崔郾与高重将“六经”中的主要言论按类编为十篇,进献给皇上,以便于皇上阅读思考。参考译文:崔郾,字广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人们远望仰慕他,却不敢亲近他。崔郾考中进士,补缺担任集贤校书郎,多次升迁后担任吏部员外郎,下属不敢欺
149、瞒他。每次选拔官吏,都亲自把握标准考查,褒扬贬黜官员一定得当,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居处僻远的人才都不会遗漏。多次升迁后担任谏议大夫。穆宗登基,荒废政务,沉溺于游猎,在宫中纵恣狂放,天亮了还不能上朝处理政务。崔郾进谏说:“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德,才拥有广大的疆域,众多的百姓,天下安定还是混乱,都系在陛下您一人身上。从崤山往东有百座城池,地广千里,昨天刚得到,今天就失去了。西望敌寇的营垒,距离宗庙只有十舍的距离,百姓困苦,没有积蓄。希望陛下亲自处理政事而使天下人幸福。”穆宗十分感动深表谢意,提拔他为给事中。敬宗继承帝位,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不久又升任他为中书舍人,他(入宫)谢恩说:“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
150、,过了半年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敬宗惭愧地说:“我不久一定向你请教。”高重恰好在旁边,趁机进言说:“陛下乐意向善却没有咨询什么,这样天下的人就不知道您有尊崇儒家的意愿。”敬宗又自责道歉,都赐给他们锦缎财物。崔郾与高重将“六经”中的主要言论按类编为十篇,进献给皇上,以便于皇上阅读思考。崔郾升任礼部侍郎,后出京外任虢州观察使。(三)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留、删、换、调、补等翻译方法做到了字字对译、语句的准确无误,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恰当地把原文用现代汉语翻译了出来。而“变”则是为了让翻译后的语句变得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151、及用语习惯,还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风格。从具体操作角度来说有三个方面要注意: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士大夫”“法律”“富家子弟”。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例3(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
152、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译文: 提示“风”若译为“风格、高风”,语句不够通畅,此处译为“节操、品质、操守”后既能表情达意,又能使语句通达。“亲炙”中的“炙”本义为“烤”,若用此义翻译,显然翻译后的句子不通,这里应该用它的比喻义,指受到熏陶。参考答案听到伯夷、柳下惠那样的品格和操守,百代之后的人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参考译文孟子说:“听到伯夷、柳下惠那样的品格和操守,百代之后的人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记下这篇文章,可以劝勉世人,不只是单单为了抒发朋友之间真挚的聚散之感。应用体验3(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文段,把文中画横线
153、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译文: 解析:句中的“蜂起”若翻译成“众人的辩驳和问难像蜜蜂飞一样成群起来”,虽然能够表达原意,但是翻译后的语句感觉不够美观,所以“蜂起”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改变表面意思,用意译的方式翻译,使语句变得自然美观可读。参考答案: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参考译文:有空闲时就与他的朋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这些人外出游览丰台、草桥等风景名胜,有时大家也一起到寺
154、庙、道观聚餐。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这时候)先生默然坐在那里,或者微笑着一言不发。先生偶尔说出一句话,每个人就会觉得自己说错了,觉得自己说得太烦琐了。4阅读下面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守宗资先闻其(范滂)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南归。译文: 解析:“犹以利刃齿腐朽”可以翻译成“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
155、朽的东西”,句中的“齿”若不改变说法,翻译成“啃”“咬”都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译出的语句也不通畅。参考答案: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参考译文: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过范滂的名声,请他担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职期间,严厉地整治邪恶。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孙,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托付推荐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压下任命不征召他。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
156、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这才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南边(老家)去了。二、句意通畅防范“3失误”防范3失误 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存在一些错误,请根据以上所学自主升格答案。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
157、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2)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3)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问题译文升格启示
158、(1)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应当处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儿女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问题剖析“待罪于朝”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成“听候治罪于朝廷”犯了“该调不调,不合规范”的毛病。(2)下属的官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有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问题剖析“墨者”翻译成“有黑点的人”,犯了“该变不变,表意晦涩”的毛病,应译成“有污点的人”“有罪的人”“贪污的人”等;“有势家朱丹其门”中“朱丹”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漆成红色”,故应翻译成“有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而“问题译文”中对此处的翻译,改变了原文的句子结构,主语改成了“大门”,并且接
159、下去的翻译“听说海瑞来了,改成黑色的”又暗换了主语为“有权势的贵族”,造成句子出现了语病。(3)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端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皇上)于是调(海瑞)去视察南京粮储。问题剖析“像对待鱼肉那样对待搢绅”犯了“该变不变,表意晦涩”的毛病,“鱼肉”此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应该翻译成“迫害、欺压”;另外,“搢绅”应该翻译成“士大夫”。“于是改任南京粮储”犯了“该补不补,语意欠缺”的毛病,应是“(皇上)于是调(海瑞)去视察南京粮储”;另外,“改督”翻译错误,“改”调任,“督”督查、视察。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考中乡试,代理南平教谕,调任淳安知县。当时,明世宗在位时
160、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祈祷。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祥瑞之物,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中没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皇帝拿到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回头对身边的人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应当处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儿女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来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安抚应天十府。下属的官吏害怕他的威严
161、,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有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监管织造的宦官,因海瑞来减少了车马随从。(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势力,安抚穷弱百姓。贫苦百姓被豪富兼并的土地,海瑞全部夺回来交还原主。他下达命令像暴风发作一样气势猛烈,主管官吏战战兢兢,奉行不悖,有权势的豪强甚至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奸民多乘机告状,所以世家大族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海瑞又裁减节约驿站系统多余的费用。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一概不许设宴款待,因此怨言很多。都给事中舒化告发海瑞迂腐固执,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许的诏书褒奖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
162、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皇上)于是调(海瑞)去视察南京粮储。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于是告病还乡。“文言文翻译”专项练(调、补、变) 一、“文言文翻译”语段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
163、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己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1)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译文: (2)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译文: (3)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译文: 参考答案:(1)(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质朴敦厚,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被官吏侵扰得很是(厉害)。(“山民愿朴”前省略“会稽这个地方
164、”,“颇为官吏所扰”前省略主语“他们”,且是“为所”的被动句,需要翻译成带“被”的语句)(2)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到夜里仍不停止,有时(扰得)狗叫一整夜,百姓也不得安宁。(“发求”,委派官吏搜求;“绝”,停止;“或”,有时;“竟夕”,一整夜)(3)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能比得上您说的那样(好)呢?使父老们受苦受累了!”(“及”译为“比得上”,“勤苦”是偏义复词,偏在“苦”,且是使动用法,译为“使辛苦”)参考译文: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
165、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后来,(他)四次升迁后担任豫章太守,又多次升迁后担任会稽太守。(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质朴敦厚,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被官吏侵扰得很是(厉害)。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井然。他被征召任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发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者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到夜里仍不停止,有时(扰得)狗叫一整夜,百姓也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
166、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来奉送。”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能比得上您说的那样(好)呢?使父老们受苦受累了!”于是在每个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167、齐国大治,强于天下。(1)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译文: (2)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译文: 参考答案:(1)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只见)田地被开辟整治,百姓富裕充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身边侍候的人来求得帮助的原因啊。(根据语境,“田野辟”前应补出“只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前应补出“于是我知道”;“左右”应译为“侍候的人”,且“是也”为判断句,需要翻译成带“是”的语句)
168、(2)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手下近臣。这种情况下群臣十分恐惧,没有谁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非常安定,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前省略“齐威王下令”,且为定语后置句,需要调整语序为“烹阿大夫及尝誉左右者”;“强于天下”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于天下强”)参考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只见)田地被开辟整治,百姓富裕充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身边侍候的人来求得帮助的原因啊。”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
169、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手下近臣。这种情况下群臣十分恐惧,没有谁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非常安定,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170、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译文: 参考答案:(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
171、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2)(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省略句的翻译;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经过五年战争,最终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将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省略句的翻译;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而不自责”为宾语前置句的翻译,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而不责自”)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王
172、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最终
173、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将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
174、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译文: (2)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译文: (3)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译文: 参考答案:(1)(道士)说完就离开了,(张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但已不知他到哪里去了。(省略句的翻译)(2)改革朝政
175、,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中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对于科举制度的恢复,阻挠者非常多,他尤其竭力争取。(“事有不便者”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有不便事”;“集议廷中”为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于廷中集议”)(3)史官中有议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以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删改订正其不当之处,使全书统系自然归正。(“口舌”代指言辞,此处应该意译,“援笔窜定之”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需要补上“玄”)参考译文:欧阳玄,字原功。他的母亲李氏亲自教他孝经论语小学等书,八岁能背诵,开始跟随同乡的先生张贯之学习,每天能记几千字,即能写文章。十岁时,有一位
176、道士凝视欧阳玄,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以后会凭借文章冠绝当世,是国家的栋梁之材。”(道士)说完就离开了,(张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但已不知他到哪里去了。(朝廷)征召欧阳玄为国子博士,升任国子监丞。致和元年,升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正值有战事,欧阳玄领印代理国史院事务,每天在内廷值班,参与决策机要事务,凡是远近的征调,(都由他)起草诏令、檄文。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中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对于科举制度的恢复,阻挠者非常多,他尤其竭力争取。(朝廷)下诏修编辽、金、宋三史,召欧阳玄为总裁官,他制定凡例,使论撰者有所依据;史官中有议论不公
177、正的人,欧阳玄不以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删改订正其不当之处,使全书统系自然归正。至于论、赞、表、奏,都由欧阳玄执笔。五年,皇帝因欧阳玄历仕多朝,并且有编修三史的功劳,下旨晓谕丞相,越级授予他爵位和俸禄,于是准备授予他翰林学士承旨一职。二、“文言文语篇”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教约明王守仁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
178、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
179、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听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选自阳明传习录,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得无:是不是,有没有B往来街衢,步趋礼节 趋:小步快走C审其仪节,度其容止 审:反复分析、推究D此其大略也 大略:大的方略、谋略解析:选D大略:大概。2下列各组句
180、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AA项,连词,表并列。B项,代词,指学生/代词,我的,自己。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连词,表转折,却。D项,介词,于/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阳明给他的书院订立的规矩中,明确要求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且强调要常抓不懈,养成习惯。B王阳明注重诗教,教约第二段一、二句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后四句是对教员和学校提出的要求,思虑十分完备。C王阳明对修习礼节要求简明而严格,十分注重仪式感,强调久而成习,养成德性。D王阳明对文化知识教学提出的不在于多而在于
181、精熟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暗合心理学规律,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解析:选B教约主要是针对教员给出的约束,第二段一、二句,面上看似是对学生“歌诗”的要求,实际上是从教员应该怎么要求学生的角度提出的,是对教员怎么教学生的要求。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听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解析:解题时,要先通读语句,了解大意。然后寻找标志,细切分。最后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本题中注意关键词“次”“凡”“皆”“而”等,联系句意断句。参考答案: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听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
182、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凡歌诗必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译文: (2)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译文: 参考答案:(1)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2)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而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参考译文:每天早上,学生向教师行过礼后,教师在讲课之前,要挨个向每个学生提问:“在家的时候,在爱亲敬长方面,有没有懈怠的时候?能不能情真意切?在尽心侍奉父母方面,有没有亏欠和疏漏?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行走的时候,步履姿
183、态有没有不检点的地方?能不能谨慎小心?一切言行和心思有没有欺骗狂妄非礼怪僻之处?能不能做到忠实守信坚定诚敬?”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就要努力改正,没有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这些错误。教师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循循诱导启发教育。之后,学生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学习。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不要浮躁急切,不要随意喧哗,也不要胆怯害怕,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每所学校按照学生数量的多少,分成四个班。每天轮流由其中一班唱诗,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倾听。每五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番演唱
184、。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唱诗。学习礼仪的时候,一定要静心专注,教师要反复推究学生的礼仪,考察他们的仪容举止。不要松松垮垮,不要无精打采,也不要粗野无礼,要举止优雅而不过于迟缓,恪守礼法而不过分拘谨。时间久了,动作和神情就会熟练自然,品德和习性也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分班,也和唱诗的班次一样。每隔一天,就轮流一班习礼,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观看。习礼这一天,应免除他们的课业练习。每十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流习礼。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习礼。教师讲授课文,不要一味多讲,最重要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能学会二百字的,只
185、教给他一百字。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而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边朗诵边思考,一字一句都要反复体会理出头绪,声音要抑扬顿挫,心情要放松自如,时间久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沁润到学生心底,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随之提高。每天的课程,首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考察,之后是背诵和朗读课文,然后是礼仪学习。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唱诗。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快快乐乐、不厌烦地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了
186、。但这也只是说个大概,真要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还要看教师个人的修炼了。练明常考题型练热方法技巧仿真综合练(一)(对应配套卷P48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东嘉开河记叶适温州并南海以东,地常燠少寒,上壤而下湿。昔之置郡者,环外内城皆为河,分画坊巷,横贯旁午,升高望之,如画奕局。永嘉非水之汇而河之聚者,不特以便运输,达舟楫也,而以节地性,防人灾,安居利用之大意也。其后承国家生养之盛,市里充满,至于桥水堤岸而为屋,其故河亦狭矣,而河政又以不修。长吏岁发闾伍之民以浚之,或慢不能应,反取河滨之积实之渊中。故大川浅不胜舟,而小者纳污藏秽,流泉不来,感为疠疫,民之病此,积四五十年矣。
187、淳熙四年,户部尚书韩公之来守也,其九月,即用州之钱米有籍无名者合四十余万,益以私钱五十万,命幕僚兴州之社里长募闲民,为工一万三千有奇。举环城之河以丈率者二万三百有奇,取泥出甓,两岸成丘。村农闻之,争喜负去,一日几尽。毕事则天雨两旬于是洒濯流荡而水之集者深漫清沘船通利流演虽远坊曲巷皆有轻舟至其下。民既得以舒郁滞,导和乐,而公之治遂以清平而成。盖先王之政,以养人为大。生聚所资,衣食之有无,此上之责也。封疆道路,城郭沟池,其修补浚治之功,此民之力所能自为也;如使官亦为之,则费而难给矣。后世道失,乃以废官益民者为政之大,然吏惧其费而不复为之。或不知而一委之民也,而其劝之或不以其道,使之或不尽其术,则徒
188、扰扰而已矣。夫上之于下,岂必与之较哉?民以为不能者,官自为之可也。民有四五十年之病而上无一日之救,则非仁者之用心也。公之为是役也,可以知其仁矣。故州之人相与刻石记之,以载公之仁,亦欲使后来者知所考云。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后承国家生养之盛生养:人口繁衍B或慢不能应 慢:怠慢C民有四五十年之病而上无一日之救 病:困苦D亦欲使后来者知所考云 考:考察解析:选D考:考评。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BA项,到/代词,这;B项,因为;C项,于是,就/然而,反倒;D项,那么/竟然。3下
189、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历史追述,写了河政不修的危害;同时到处架桥造房,河道也会越发狭窄壅阻,得不到疏通。B第二段写郡守韩公集资募民以修河政,记叙了开河的全过程,并将开河的结果归结到“民”,归结到“治”,认为这才是修河政的目的。C作者认为,国家治政以休养生息为要旨,这些都是帝王的职责;而筑城修路之类的事情能够造福百姓也要勉力为之。D文章的结尾既写开河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又交代了作者写作此篇的目的,明暗交织,用笔精细。全文状景的活泼和论理的周致委曲用心极致,不愧为才气奔逸之佳作。解析:选C最后一段“封疆道路,城郭沟池,其修补浚治之功,此民之力所能自为也;如使
190、官亦为之,则费而难给矣”中,“则费而难给矣”是对官府做的否定。选项后半句与此不符。筑城修路之类的事情是百姓力量所能办到的,官府做不仅花费大而且难以满足需求。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毕事则天雨两旬于是洒濯流荡而水之集者深漫清沘船通利流演虽远坊曲巷皆有轻舟至其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通晓大意。此句是说河道疏通以后的便利效果。“毕事”总结上文,并引起下文,独立成句。虚词“于是”“虽”常用于句首;“则”“皆”常用于下半句开头,之前可断开;“者”“而”则要根据语境判断其意思后,再定夺。然后找主谓句或动宾句,如“船通利流演”是主谓句,应断开。参考答案:毕事/则
191、天雨两旬/于是洒濯流荡/而水之集者/深漫清沘/船通利流演/虽远坊曲巷/皆有轻舟至其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世道失,乃以废官益民者为政之大,然吏惧其费而不复为之。译文: (2)或不知而一委之民也,而其劝之或不以其道,使之或不尽其术,则徒扰扰而已矣。译文: 参考答案:(1)后代丧失了这个办法,就以废弃养民大责而使民得益作为治民的大事,然而官吏怕花费多而不再为民造福。(关键点:“废”“益”“大”“费”)(2)或者办事不聪明而全部委托给百姓,督促百姓有时不用正确的道理,役使百姓有时不能竭尽心力,那只是忙乱一阵子罢了。(关键点:“或”“委”“劝”“以”)参考译文:温州靠近南海
192、的东面,其地经常暖热而较少寒冷,表土松软而下层潮湿。过去设置郡城的人,环绕着城内外都挖河道,分别划定街坊里巷,东西贯穿纵横交错,爬上高处看去,如同画的棋盘。永嘉并非河流交汇相聚之处,(之所以要这样做,)不仅在于便于运输,通航船只,而且在于调节地性,防止人民遭灾,是(让百姓)安心居住并用以造福的大计。这以后继承了国家生养休息的盛世,大街小巷人口拥挤,竟至在河上架桥和堤岸上造屋,因此河道也就狭窄了,而河道又不修治。地方长官每年调发里巷居民来疏浚它,有的怠慢不能应召,反而把河边的积土填入河中。所以大河太浅不能航船,而小的河道藏垢纳污,流动的泉水不能到来,感染而发生瘟疫,人民受这困苦,多达四五十年了。
193、淳熙四年,户部尚书韩公来永嘉做郡守,这年九月,就用本州登记在册但没有名目的钱粮共四十多万两,又补助私人的钱五十万两,命令幕府的僚属发动本州社里长等下级小吏招募闲散百姓,有一万三千多人来做工。在环城的二万三百多丈河道上施工,取出泥土和砖块,两岸堆积成丘。村里农民听到,高兴地争相背去,一天内几乎搬完。工事完毕,下了二十天雨。在这时将河道洗刷涤荡一番,而汇聚的水,深溢清澈,水流畅达,即使远处的街坊和曲深的小巷,都有小船可以到达。这样,百姓得以舒解了胸中的积郁,走向和平安乐的生活之路,而韩公的治河工程也以清廉公平而获得成功。前代圣王的政事,以养人为大计。人们繁殖人口、积聚物力所需要的钱财,衣服食品的有
194、无,这些都是上位者的责任。而边疆道路,城墙城壕,这些修补治理的工作,都是百姓的力量所能办到的;如果让官府也去做,就花费大而难以充分满足需求了。后代丧失了这个办法,就以废弃养民大责而使民得益作为治民的大事,然而官吏怕花费多而不再为民造福。或者办事不聪明而全部委托给百姓,督促百姓有时不用正确的道理,役使百姓有时不能竭尽心力,那只是忙乱一阵子罢了。官府对于百姓,何必一定要与他们计较呢?百姓认为不能做到的,官府自己做就行了。百姓有四五十年的困苦而官府没有一天的救助,这就不是仁者应有的态度了。韩公完成这次浚河工程,可以知道他的仁心。所以州里的百姓共同刻石记载这件事,以记载韩公的仁德,也想使后来的人知道考
195、评官吏的标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薛 秀 才王荆公居金陵半山,又建书堂于蒋山道上,多寝处其间。客至必留宿,寒士则假以衾裯,其去也,举以遗之。临安薛昂秀才来谒,公与之夜坐,遣取被于家。吴夫人厌其不时之须,应曰:“被尽矣。”公不怿,俄而曰:“吾自有计。”先有狨坐挂梁间,自持叉取之以授薛。明日,又留饭,与弈棋,约负者作梅花诗一章。公先输一绝句,已而薛败,不能如约,公口占代之云:“野水荒山寂寞滨,芳条弄色最关春。欲将明艳凌霜雪,未怕青腰玉女嗔。”薛后登第贵显,为门下侍郎,至祀公于家,言话动作率以为法,每著和御制诗,亦用字说。其子入太学,夸语同舍曰:“家君对御作诗,固不偶然。顷
196、在学时,举学以暇日出游,独闭门昼卧,梦金甲神人破屋而降,呼曰:君可学吟诗,它日与圣人唱和去。今而果验。”客李骥者,素滑稽,应声蹙连言曰:“果不偶然,果不偶然。”薛子诘之再三,骥曰:“天使是时已为尊公烦恼了。”盖以薛不能诗,故戏之也。韩子苍为著作郎,人或谮之薛云:“韩改王智兴诗讥侮公,其词曰:三十年前一乞儿,荆公曾为替梅诗。如今输了无人替,莫向金陵更下棋。”薛泣诉于榻前,韩坐罢知分宁县。其实非韩作。(选自洪迈夷坚丙志卷十九,有删改)注衾裯(chu):指被褥床帐等卧具。狨坐:用狨皮连缀而成的坐褥。字说:指王安石(王荆公)所撰字说。对御:谓皇帝赐宴,与群臣共饮。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
197、一项是(3分)()A举以遗之遗:送给B客李骥者,素滑稽 滑稽:幽默诙谐C薛子诘之再三 诘:询问,追问D盖以薛不能诗,故戏之也 戏:嘲弄解析:选B滑稽:能言善辩、应对如流。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BA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C项,介词,和、跟/连词,和。D项,介词,在/介词,对。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荆公乐善好施,经常在书堂留宿来访宾客,为他们提供饮食,尤其体恤贫寒书生。B薛昂身居高位,不忘王荆公恩惠,不仅在家供奉,而且言行举止均以王荆公为标准。C薛昂之子
198、就其父“著和御制诗”一事夸耀于同门,得意扬扬,却遭到李骥的无情嘲讽。D韩子苍未曾改诗讥讽薛昂却遭其诬告,从著作郎贬为知县,反映了当时吏治的腐败。解析:选D“却遭其诬告”错,韩子苍被贬的原因是,有人在薛昂面前诬陷他,而薛昂听信了谗言,“泣诉于榻前”。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临安薛昂秀才来谒,公与之夜坐,遣取被于家。译文: (2)公先输一绝句,已而薛败,不能如约,公口占代之。译文: 参考答案:(1)临安的秀才薛昂来拜见王荆公,王荆公和他深夜长谈,派人从家中拿取被褥。(关键点:“谒”“夜坐”“遣”)(2)王荆公先输一局,作了一首绝句,不久薛昂输了,不能按照约定作诗,王荆公代替他
199、口头作了一首诗。(关键点:“已而”“如约”“口占”)参考译文:王荆公住在金陵半山,又在蒋山道上修建了一座书堂,大多在这里起居。客人到来必留其歇宿,(如果是)贫穷的读书人就给他被褥等卧具,并在他离开的时候把这些全都送给他。临安的秀才薛昂来拜见王荆公,王荆公和他深夜长谈,派人从家中拿取被褥。吴夫人讨厌他这种经常不断的需要,回答说:“被褥没有了。”王荆公不高兴,过了一会儿说:“我自有办法。”先前有一张用狨皮连缀而成的坐褥挂在横梁上,就亲自拿来叉子取下坐褥来给薛昂。第二天,王荆公又留薛昂吃饭,和他下棋,约定输棋的人作一首梅花诗。王荆公先输一局,作了一首绝句,不久薛昂输了,不能按照约定作诗,王荆公代替他
200、口头作了一首诗:“野水荒山寂寞滨,芳条弄色最关春。欲将明艳凌霜雪,未怕青腰玉女嗔。”薛昂后来科考及第,身位尊贵显赫,担任门下侍郎,到任后在家中奉祀王荆公的牌位,言谈举止都把王荆公作为标准,每逢唱和皇帝御制的诗,也沿用王荆公所撰字说中的理念。他的儿子进入太学学习,向共居一室的太学生夸耀道:“我父亲在皇帝赐宴与群臣共饮时作诗,本来就不是偶然这样的。从前他在太学期间,太学生全都在空闲的日子出去游玩了,唯独他关上大门,白天在床上躺着,梦见一个金甲神人破屋降临,呼唤道:你可以学习吟诗,有朝一日去和圣人相唱和。现在果然应验了。”门客李骥,向来能言善辩,应声皱着鼻翼连声说:“果真不是偶然这样,果真不是偶然这
201、样。”薛昂的儿子再三追问,李骥说:“上天的使者当时已经为你父亲烦恼了。”因为他知道薛昂不能作诗,所以嘲弄他。韩子苍担任著作郎,有人在薛昂面前诬陷他说:“韩子苍改写王智兴的诗讥讽侮辱您,诗中写道:三十年前一乞儿,荆公曾为替梅诗。如今输了无人替,莫向金陵更下棋。”薛昂在皇帝榻前哭诉,韩子苍因此获罪,被罢免降职为分宁知县。这首诗实际上不是韩子苍所作。1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周 公 旦 已 胜 殷 将 攻 商 盖 辛 公 甲 曰 大 难 攻 小 易 服 不 如 服 众 小 以 劫 大 乃 攻 九 夷 而 商 盖 服 矣(韩非子说林上)解析:解答断句题,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语言标志
202、和结构特点,先断开容易判别的地方,最后再根据上下文来破解难点。本题可借助的语言标志有“曰”“乃”等。结构上的特点为对举,如“大难攻”“小易服”等。另外还可以借助名词“殷”“商盖”等,名词和代词一般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常常位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参考答案:周公旦已胜殷/将攻商盖/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参考译文:周公旦已战胜殷商,准备攻打商盖。辛公甲说:“大国难以攻取,小国容易征服。不如用先征服众多小国的办法来威胁大国。”于是攻取了九夷,结果商盖也就臣服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赠医潘况秀才序宋刘攽始,潘君以术游京师,疾病之至门者日
203、数人。于是,有知潘君者曰:“潘君相有病于未病,治已病于无病。”“潘君视隐如显,视远如迩。色喻于目,脉喻于指,声喻于耳,三者并用,药至病去,所谓国能也!”他日往,则疾病之至者益多,日数十百人。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守学固而处心平,不以人之向己而喜,不以人之去己而沮,泛然唯吾所以自任而已,所谓有道者也!”他日又往,则疾病之至者无算,举京师之人将迁焉。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治人以疾病轻重为差。其视富贵如贫贱,视布衣如王公,得千金之谢,犹箪食之馈,所谓士君子也!”呜呼!天下之事,莫难于持久。持久则善恶自效,贤不肖袭馈。若潘君者,自始及终,三誉益隐,人之从之者,百倍于初。岂非真贤
204、也哉!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设危辞诡说,以恐喝富贵之人,捩其手足而邀之财,得金玉钱帛,满意盈欲,乃欲从事。益投毒药,与病相违,使其不自聊赖,然后徐徐解治,幸而不死者有矣,则固以为己功,而妄仞其名,厚求拜谢,以复其劳。若其不活,则其所得金帛固多,恬然持去,不自愧耻,其视贫贱无势者,则傲然不顾。世皆曰医贱,与佣徒鬻卖者钧,岂医之实若是哉?昔岐伯、和、缓之能,乃通于治国修身之际。呜呼君子,孰能矫正之者?若潘君者,其复何尤。呜呼!世之事多类此者,独医乎哉!仆感潘君守道,出于流俗,故作叙以示知者。(有删改)注哜(j):尝(滋味)。岐伯:
205、古代名医,相传是黄帝时人。和:医和;缓:医缓;两人均为春秋时代名医。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潘君相有病于未病相:仔细看,观察B持久则善恶自效 效:仿效C捩其手足而邀之财 邀:求取 D其复何尤 尤:过失解析:选D尤:指责。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BB项,均为介词,比;A项,连词,就/连词,却;C项,助词,构成所字结构/助词,用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D项,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潘况医术高明,能看出处于潜伏期还未发作的病症,望闻切多
206、方并用,能做出准确诊断。B潘况行医有道,在他眼中病患人人平等,没有富贵布衣等级之分,前来求医的病人日益增多。C文章旨在提醒从医者发扬古代名医的优良传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庸医的恶劣行径。 D作者用逐层渲染的方法详细地描写潘况受信赖的过程并转述他人的述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解析:选C从文章最后一段中“世之事多类此者,独医乎哉”可知,本文的主旨是借谈论医界情况来谈社会各行各业的不良现象,呼唤众人以先贤为榜样。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解析:解答断句题,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标志性词语和
207、结构特点,先断开容易判断的地方,然后再根据上下文来破解难点。如文段中的句末语助词“者”“也”,名词“法”“辛”等。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对句子大意的理解,就可基本断出了。参考答案: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治人以疾病轻重为差。译文: (2)世皆曰医贱,与佣徒鬻卖者钧,岂医之实若是哉?译文: 参考答案:(1)潘先生不因为财利而忧愁,也不因为权势者的压迫而改变志向,治疗病人按照疾病的轻重程度区分缓急。(关键点:“疚”“回”“以为差”)(2)世人都说医生地位
208、低下,与佣人和生意人一样,难道医生的本性都像这样吗?(关键点:“贱”“钧”“岂哉”)参考译文:起初,潘先生凭借医术游历京城,患有疾病上门求医的人每天都有几个。在这时候,有了解潘先生的人说:“潘先生能在病人还没察觉有病的时候观察出病人的病来,又能通过治疗使已病的人痊愈。”“潘先生能像看出近在眼前显而易见的病症那样看出处于潜伏期还未发作的病症。用眼睛了解脸色,用手指了解脉搏,用耳朵了解声音,三者并用,药到病除,可以说是京城里医术高超的能人!”后来去(他家),(就看见)患有疾病上门求医的人增多了,每天数十上百人。又有了解潘先生的人说:“潘先生医道牢固而心存公正,不因为别人向慕自己而高兴,不因为别人离
209、开自己而沮丧,淡然自信,可以说是有道德的人!”后来又去(他家),(就看见)患有疾病上门求医的人无法计算,似乎整个京城的病人都要迁到这里了。又有了解潘先生的人说:“潘先生不因为财利而忧愁,也不因为权势者的压迫而改变志向,治疗病人按照疾病的轻重程度区分缓急。他把富贵的人跟贫贱的人同等对待,把平民百姓和王公大人同等对待,得到富贵人家的千金谢礼,也像接受贫苦人家的箪食之赠一样,可以说是有志操、有道德的人!”唉!天下的事,没有比持久更难的。持久则善恶之间就自动仿效,贤人与不贤的人在思想感情方面互相熏染。像潘先生那样,从开始到结束,三次受人称赞,声誉越来越高,跟从他的人,比开始的时候多了百倍。他难道不是真
210、正的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吗!现在社会上做医生的人,诵读前人的验方,墨守成规,调配各种药物,没有一点点收获,就躁动不安,认为已经足够,于是拿病人的生死作为赌注,来实现他的不仁之心。说一些耸人听闻的话,来恐吓富贵的人,扭转他们的手脚求取钱财,得到金玉钱帛,欲望得到满足,才施行医术。更投毒药,和疾病相违,使其不能自我克制,这样以后才慢慢治疗,有侥幸不死的人,(医生)就坚持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胡乱地当作自己的名声,贪求丰厚的酬谢,来报答自己的辛劳。如果病人没有活下来,那么他们得到的钱物本来就多,心安理得地拿走了,不为自己感到羞耻,他们看到贫穷没有权势的人,就高傲不回头。世人都说医生地位低下,与佣人和生意人
211、一样,难道医生的本性都像这样吗?从前岐伯、医和、医缓的才能,和治国修身相通。哎呀君子,谁能纠正现在医界的弊习?像潘先生那样的人,那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唉!世上的事有很多像这样的,难道仅仅是行医的人不讲道德吗?我感念潘先生恪守医道,高于世俗之上,所以作序来使世人知晓。仿真综合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与宋公子牧仲注书侯方域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
212、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祖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
213、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注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3) ,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三十九卷。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体不任衣任:经受B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谅:相信C而足以光益其祖父者 益:更加D闭户力学而笃行之 笃:忠诚解
214、析:选D笃,坚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CC项,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译为“的”。A项,都是介词,译为“因为”;B项,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都是介词,译为“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荦似其先人,守道读书。作者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宋荦这样有才气的人了。作者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B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C别人认为宋荦应该像先辈一样,仿照太保公
215、活着时的排场,才算有出息,作者认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求得表面上的相似罢了。D本文“悉事入情,文笔之妙不必言”,在叙述中,作者以情驭文,叙眷念之情,情笃意深。解析:选BB项,对文章的观点设置了“陷阱”。本文是顺治九年侯方域写给宋荦的一封信,劝告宋荦守道,读书,不要结交天下权贵。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参考答案: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
216、也。译文: (2)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译文: 参考答案:(1)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关键点:“徒”“仆”“窃”)(2)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关键点:“克”“轶”,句式“何施不可”)参考译文: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公子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
217、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像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像,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 (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吗? 破了家业招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至于别人所讲的
218、能像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像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已经真像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交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
219、;用交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做太保。就是不去做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像他一样。 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欲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藩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故事,
220、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私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
221、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为湖广左参议出:指京官外调B其党密构于帝 构:交结,连结C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 坐:判罪D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 部:统辖解析:选B构:设计陷害。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CC项,均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名词性短语,指代某种事物。A项,介
222、词,把,拿/连词,因为;B项,副词,才/副词,竟;D项,介词,在/介词,到。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C徐恪为人行事刚正不阿。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解析:选A应为“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
223、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藩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参考答案: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藩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译文: (2)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私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译文: 参考答案:(1)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关键点:“以”“切”“易任”)(2)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
224、,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关键点:“值”“抑”“为所”)参考译文: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弘治初年,他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黄河改道逼迫开封,有人建议迁藩府三司到许州,徐恪说不便,于是停止。弘治四年,他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其
225、地。旧例,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按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其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此事停止。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
226、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歧王的同党秘密向皇帝诬陷徐恪。过了一年,宫中直接下旨将徐恪改调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说:“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没有听说有内宫直接下令得官的。臣生平不敢由别的途径晋升,请求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受命。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十一年,徐恪因考核政绩优异而进入京城,(不久)得病,于是辞职,(不久)去世。三、阅读
227、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幼主德祐中奏(节选)宋文天祥自古立国,一是以人心为本。齐一日丧七十余城,以人心失也;田单一日复七十余城,以人心固也。元奸得罪于天下,天下怨愤郁抑,十有五年,遂使诸侯解体,强吾民北面而役之。彼知归怨元奸,未尝归过朝廷也。乃今三百余年,祖宗涵育之遗黎,无辜荼毒于敌人之手,讴吟思汉,日徯王师。所在义民抗敌者,大或数万,小亦数千,此拨乱反正之大机栝也。然人心易得;其失亦易。顷者朝廷弛公田,蠲常赋,宽商禁,起谪籍之淹滞,解科举之靡文,天下诵之,以为快活条贯,人心顿苏,敌势顿沮。我是以有独松关诸屯之捷。通国上下,以为元奸失人心之事已尽洗濯,今日收人心之具已尽举行。而
228、臣恤纬之忠,独以为未也。草间豪杰,方且量朝廷之意向;边头诸将,方且视庙堂之指授;学校之聚议游谈,闾阎之道听途说,方且劘执政之然否,追行事之得失。于传有之:得国常于斯,失国常于斯。今上自宫闱与嗣皇起居,下自政府与公卿与百执事,必人人一心,以殄此患为主,则诸将莫不用命,英雄莫不归心。以此众战,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如大臣有避嫌远疑之迹,而无推车必行之心,群公持便安自营之私,而无同舟共济之志,宫中与府中不相闻,阃内与阃外不相应,赏罚混淆,正邪贸乱,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断制之义少。敌人以此轻中国,奸雄以此觇朝廷,人心之愤悱者日以怠,公论之激昂者日以靡,而我之人民,将有甘心于敌人之庭而不悔者矣。
229、其祸可胜言哉裴度有言承宗敛手削地韩弘舆疾讨贼岂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哉由处置得宜能服其心耳。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辜荼毒于敌人之手荼毒:毒害,残害B顷者朝廷弛公田 弛:放,放纵C以为元奸失人心之事已尽洗濯 濯:洗涤D以殄此患为主 殄:消灭解析:选B弛:放松,放宽。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人心失也以为轮B元奸得罪于天下 不拘于时C方且量朝廷之意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而无推车必行之心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解析:选D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介词,引进对象/介词,被。C项,副词,将要/连词,况且。D项,连词,表转
230、折,但,却。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天祥在文中提出自古立国以人心为本的观点,并且强调得人心容易,失人心也容易。这值得上至国家,下至部门做管理的人借鉴思考。B文天祥分析事实后进言,只要顺应民心,团结抗敌,胜利可待,但同时又建议不可获小胜便以为无忧,而要整顿内弊,处置得宜,征服人心。这表现了文天祥的远见卓识。C本奏章理足言直,析形势,论对策,大胆抨击朝廷赏罚混淆、正邪错乱、姑息牵制的弊端,颇显文天祥的忠贞爱国之心。D本文的进言技巧值得借鉴,从兴国立意,紧扣皇帝的志趣所在;肯定其曾有的作为,以取悦皇帝之心,为进言奠定基础;以假设指时弊,不直言说破,便于对方接
231、受。解析:选C“言直”“大胆抨击”之说不当。文章用的是假设语气、委婉说法。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起谪籍之淹滞,解科举之靡文。译文: (2)群公持便安自营之私,而无同舟共济之志。译文: 参考答案:(1)起用被贬谪抄家中有才德而久居下位的人,废除科举中浮艳的文风。(2)公卿们怀着安适自营的私念,却没有同舟共济的志向。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其 祸 可 胜 言 哉 裴 度 有 言 承 宗 敛 手 削 地 韩 弘 舆 疾 讨 贼 岂 朝 廷 之 力 能 制 其 死 命 哉 由 处 置 得 宜 能 服 其 心 耳解析:解答断句题,应先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
232、标志性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特点,先断开容易断开的,再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来破解难点。本题可以借助“哉”“地”“贼”“岂”等关键词,把易断的句子先断开,然后再结合句子的含意破解难点。参考答案:其祸可胜言哉/裴度有言/承宗敛手削地/韩弘舆疾讨贼/岂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哉/由处置得宜/能服其心耳参考译文:自古以来建立国家,都是把人心作为根本。齐国一天之内丧失七十多座城池,因为人心涣散了;田单一天之内收复七十多座城池,因为人心稳定了。大奸臣贾似道得罪天下之人,天下人怨恨愤怒了十五年,因此就使诸将之心涣散解体,强迫我们的人民投降敌人并且受奴役。人们只知道把怨气发泄在大奸臣身上,并没有把过错归于朝廷。至今三百多年,
233、太祖太宗涵养哺育的黎民百姓,无辜地在敌人手中受磨难,讴歌吟咏地思念大宋王朝,每天都在等待王朝的大军。各处义民的抗敌武装,大的有几万人,小的也有几千人,这是澄清混乱、恢复正常的关键。然而人心容易得到,也很容易失去。不久朝廷放宽公田,减免平常的赋税,放松商业禁令,起用被贬谪抄家中有才德而久居下位的人,废除科举中浮艳的文风。天下颂扬这些措施,认为办事果断而有条理,人心马上振奋起来,敌人的攻势立刻被阻止了,我们因而有了独松关诸屯的捷报。全国上下,都以为大奸臣丧失人心的事已被涤荡干净,今天收回人心的措施已经全部施行。然而我忧国的忠心,还认为远远不够。草莽中的英雄豪杰,方将掂量朝廷的意向;边疆上的诸位将领
234、,方将观察朝廷的指挥,学校里的聚议游谈,街巷中的道听途说,方将切磋政治的好坏,回溯行事的得失。在经传中有这样的话:得国常取决于人心,失国常取决于人心。今天上自陛下的宫闱和太子的起居,下至政府、公卿及有关臣僚,一定要人人同心协力,以扑灭这个祸患为主,那么,诸将无不服从命令,英雄无不归心朝廷。用这样的人去作战,谁能抵挡?用这样的力量去攻城,哪座城池攻不下?如果大臣有躲避嫌疑的顾虑,却没有推车一定要前进的决心,公卿们怀着安适自营的私念,却没有同舟共济的志向,皇宫和相府互不通消息,朝廷内外的行动互不相应,赏赐和惩罚混淆,正直和奸邪混杂,苟容取安互相掣肘的意思多,奋发图强果断决策的意思少。敌人因此而轻视中国,奸雄因此而窥伺朝政大权,人们心中蕴蓄的郁闷不舒之气日益懈怠,公众舆论中慷慨激昂之气日益松弛,甚至我们的民众将会有甘心于受敌人的统治而不后悔的。这些隐患哪里说得完啊!唐朝宰相裴度有过刚烈的誓言,王承宗便赶忙缩手削让土地,韩弘就带着疾病征讨叛贼,难道是朝廷的力量能够规定他们命运的定数吗?是因为处置得当,能够收服他们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