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549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5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对应学生用书第86页)考点1 对抗与牵制的世界美苏争锋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二战后初期,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力图“领导世界”。苏联在二战后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表现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措施项目美国苏联政治提出“杜鲁门主义”,成为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苏联等9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

2、西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轻巧识记两极格局的形成2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1)具体表现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修建中程导弹发射基地,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越南战争:19611975年,美国对越南先后发动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结果美军撤出越南,越南实现统一。(2)积极影响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相

3、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易误警示“冷战”不等于无战争(1)“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2)美苏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亚洲等地则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热战”。教材补遗_美苏争霸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

4、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理解史料研习归纳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史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

5、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史料二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史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两段史料分别来源于美、苏两国,创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马歇尔

6、计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史料“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反映了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从漫画可以看出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2)史料二信息“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体制”指资本主义制度;“极权主义政权”指社会主义政权。(3)史料三信息中“它”是指马歇尔计划。史料三体现了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提示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

7、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提示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史论归纳“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

8、美国的霸权地位。2不同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提出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经济援助计划表现形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史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

9、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史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10、史料解读(1)史料一列举了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解读第一段史料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意,第二段史料注意省略号后的信息。第一段史料表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第二段史料体现了冷战对科技发展的客观影响。(2)史料二信息“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以看出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存在很大关系。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提示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

11、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提示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史论归纳1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

12、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影响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

13、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946年2月22日21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电报。在这份“长电报”中,凯南凭借自己多年在欧洲、俄国外交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这封电报()A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B推动了冷战政策的出台C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趋势D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B这封电报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是不符合史实的,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故A项错

14、误;根据材料“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可知电报刺激冷战政策的产生,故B项正确;“美苏之间不妥协的共存”不利于经济的正常交流,故C项错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D项错误。2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A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实质上是在欧洲的冷战政策,导致了东西欧的分裂和对峙。中国的“一带一路”规划积极发展与沿线

15、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故A项正确;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故B项错误;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是西欧国家,不涉及把整个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故C项错误;北约和华约的出现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故D项错误。3“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导学号:62160058】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

16、口A“柏林墙”的修建作为缓冲,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故A项正确;“柏林墙”并没有遏制苏联势力在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扩张,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与柏林墙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1961年北约早已建立,故D项错误。4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表明()A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占据优势B美苏争霸开始进入了太空领域C苏联体制显示出巨大优越性D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甘拜下风A苏联首先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表明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占据优势,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美国在太空方

17、面的努力,故B项错误;苏联太空探索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其体制的优越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美国惊叹苏联的成就而并非是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甘拜下风,故D项错误。考点2 充满变数的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新兴力量的崛起1“欧洲人的欧洲”(1)形成: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2)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3)发展政治一体化1959年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8、1973年欧共体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成员国间的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轻巧识记欧洲“一体化”2迅速兴起的日本(1)表现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泡沫经济时代,但在世界经济中仍然举足轻重,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2)影响: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其朝野追求“政治大国”的呼声日益强烈。日本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3东方巨龙的腾飞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

19、联合国安理会常务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4不结盟运动发展(1)原因: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保持和平中立。(2)标志: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3)主要内容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概念阐释不结盟运动与不结盟政策(1)不结盟运动:是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建的一个松散的国际组

20、织。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盟。(2)不结盟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不结盟战略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无敌国式外交战略,它强调不与美、苏两个大国中的任何一国结盟,也反对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成为盟友。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苏联解体“别了,雅尔塔”(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国内政治体制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加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改革走进死胡同,导致政局动荡。(2)经过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1991年8月,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

21、政权,国家政权性质随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联合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易误警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苏东剧变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当前中国已探索到了适合本国的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2)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的过程。2鼎足之势话西方(1)美国意图:苏联解体后,美国试图实现“美国领

22、导世界”,建立“单极世界”。表现:未经安理会批准对伊拉克进行空中打击,发动科索沃战争。(2)欧洲一体化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用。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注重日美关系的同时,也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以“亚洲代表”自居。1992年又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其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同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3走出低谷的俄罗斯(1)面临的问题国家存在着分裂的威胁,民族冲突严重的车臣地区战火不断。经济危机冲击着整个俄罗斯。(2)全方位外交出于牵制美国的需要,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23、,但反对北约东扩。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保持在独联体中的地位和影响。积极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3)内部改革:普京出任总统后,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果断应对车臣问题。(4)国际地位:作为军事和文化大国,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4风云际会看东方(1)第三世界的斗争1992年9月,在雅加达召开了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中国连续挫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提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2)中国地位的提高:已成为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5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24、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概念阐释“多极化”与“一超多强”(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基本的世界格局。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是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2)“一超多强”:是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演变过程中的现状,是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史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

25、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史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史料解读(1)史料一揭示了美国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原因,解读史料,从不同角度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印证了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决定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2)史料二揭示了国际力

26、量的发展对两极格局的冲击,解读史料的关键是对结尾句“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的理解。“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信息说明了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提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极格局“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的表现。提示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振兴。(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

27、格局”背景下的美国与西欧的关系特征。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控制西欧。举例: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建立北约组织,参加国包括英、法等西欧国家。史论归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

28、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史料一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展开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家乡群马县的演讲(1983年7月28日)史料二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29、的一次谈话史料解读(1)史料一信息“跟着美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与开展“多边自主外交”反映了日本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揭示出日本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成为世界多极化的推动因素。(2)史料二中省略号前后,基辛格分两个层次阐述了新旧格局的不同,旧格局由超级大国主宰,新格局兴起了多个力量中心。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美日关系发展的特征。提示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30、2)史料二中基辛格这段谈话说明了当时世界局势有何变化和特点。提示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等多个力量中心,呈观多元化的特点,但是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尚未完全形成。史论归纳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

31、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2影响(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潮流。(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

32、,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A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B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C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D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B材料说的是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二战结束后,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在很多问题上受制于美国,随着欧洲一体化,欧洲的实力增强,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当时欧共体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故B项正确。2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使日本成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但事实上日本大国道路却是步履维艰。制约其成为政治大国的最

33、主要因素是()A对历史战争问题缺乏诚恳态度B唯美国马首是瞻缺乏独立的外交C长期遏制中国恶化了中日关系D经济持续低迷带来较大负面影响A日本在政治大国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战争问题没有深刻反省,没有得到亚洲国家的认同,故A项正确;唯美国马首是瞻缺乏独立的外交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但不是限制其成为政治大国的最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长期遏制中国恶化了中日关系与史实不符,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故C项错误;制约其成为政治大国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得到国际公认,故D项错误。3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

34、“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导学号:62160059】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D当今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朝深层次方向发展,故A项错误;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然处于不断推进过程,故B项错误;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受到西方大国的质疑,故C项错误;材料“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下主权国家或集团的对外政策越来越务实,故D项正确。4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

35、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A美国已经丧失了世界霸权的地位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C争夺世界控制权的斗争日趋激烈D新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作用日益重要B材料中没有关于世界霸权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些国家在争夺世界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经济体和世界经济,故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92

36、页)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卷别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兴力量的崛起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全国卷2016马歇尔计划;2017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全国卷2016美苏争夺中间地带;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全国卷考情分析本讲内容在全国卷高考中近两年的命题率较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时期;考查的方式侧重于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和方法能力的迁移考查,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并做出合理的推断,符合素养立意命题发展趋势。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1(2017全国卷)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37、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这幅漫画出自苏联时期而不是苏俄时期,A项错误;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不能反映出“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所在,B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名师点拨史料实证是运用史料推出结论的依据。上题史料是一幅漫画,既有表层信息,又有隐性信息。漫画

38、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解答本题要求判断漫画的寓意。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2(2015全国卷)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

39、,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而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名师点拨在素养立意的全国卷历史命题中,经常出现需要二重推导的选择题,思维力度更大,逻

40、辑环节更多。很多题目除了需要理解概念,更需要合理推导,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并做出合理的推断。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3(2016全国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D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

41、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名师点拨美苏(俄)关系中冲突与合作的态势交替出现。唯物史观强调以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由于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两国间冲突趋向激烈,这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上题就以此热点隐性切入,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明确美苏争霸的形式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外,还有文化手段。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大量“积极的”电影在1948年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

42、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A基本主宰了欧洲的电影市场B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C进军欧洲主要出于政治目的D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B材料无法体现出美国电影是否主宰战后欧洲电影市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政府积极利用电影这一文化传播载体影响意大利与法国的政局,电影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故B项正确;美国电影进军欧洲市场有争夺市场的考虑,而不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2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指出:“西柏林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等于成

43、为牢中囚徒。东德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达成分裂德国的协议B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守势C美苏冷战的格局初步形成D美苏争霸导致德国的分裂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和民主德国对进入西柏林的通道进行了封锁,并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了“柏林墙”,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危机使德国彻底一分为二,既是冷战白热化的结果,又进一步强化了冷战局面;这场冷战背景下接近热战的事件在当时及事后都大大加深了欧洲的紧张局面,据此分析,D项符合题意。31961年9月,在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

44、铁托提出:“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A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中立政策B体现出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C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D标志着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B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该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结盟和非集团,故B项正确;不结盟不是消极地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A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排除;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D项错误。41973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

45、。最终,该计划“流产”。材料主要说明()A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C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A材料现象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日本、西欧实力增长,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瓦解,美国企图建立新组织,故C项错误;西欧国家联合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1982年,里根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这表明里根的对外政策强调()A维护国家利益B反对恐怖主义C注重军事干预D意识形态因素D分析材料

46、,依据“1982年”“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等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史学界关于“冷战”的起源的争论学术前沿热点关注“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做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史学界: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

47、”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还有的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点拨1材料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

48、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提示一观点: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

49、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提示二观点:苏联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东欧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严重威胁西方的资本主义秩序,迫使美国不得不发动“冷战”;同时苏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不断升级。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美苏“冷战”局面正式形成。提示三观点:苏美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论证:结合提示一与提示二。2(对接高考)战后美国对外关系主线长期是美苏关系,它影响着世界的全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战后国际

50、关系中的主线。“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有关“冷战”“冷战思维”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针对训练1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A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B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D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B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题干中“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说明美苏双方误

51、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故D项错误。2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期间人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对这一新的模式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B造成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C强调了“知识经济”的作用D直接导致了多极化趋势加强A由冷战期间“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到冷战后“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可知这一“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对抗和协调,意在强调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故A项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