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美术及其功能.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474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及其功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美术及其功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美术及其功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美术及其功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美术及其功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美术及其功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美术及其功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美术及其功能作者:佚名“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它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所谓“百工技艺”,也是包括同样广泛的范围。在古代,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只有“工艺”、“手艺”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古籍上只有“绘缋之事”、“刻削之道”、“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工艺术语的运用,却未见类似“美术”这样的专门名词,这是因为人类的美感意识,是首先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萌生的。在欧洲,“艺术”和“美术”这两个概念,直到文艺复兴之际才确立并被公认。那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创造纯粹精神领域的产

2、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开阔胸怀,达到互相同情、增强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这类思想意识的活动,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扬,它涉及到艺术的不同领域和形态,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大规模扩展开来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其中包括美术。这种精神产品,从物质提升,和物质相辅而行,成为全面滋养人们心灵所不可缺少的营养。人类依靠它陶冶情怀,并协同各门类的科学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同时起着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的作用,文明的发展是和艺术创造分不开的,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蔡元培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

3、,也包括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区分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表达社会意识的一门大学科,广义上包罗文学、音乐等,也包括建筑和园林等。综合性艺术有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它们不同程度地利用美术,有的和美术密切结合。“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必然与姊妹艺术有共性,但它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和姊妹艺术结合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美术甚至可以和科技相结合,派生出艺术新品种。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中,自然地分门别类,建立起文学艺术的各个分支,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前进,形成了各种艺术门

4、类的独特性能。在许多场合虽分犹连,有时则分而复合。每一次的结合和交融(如动画电影、音乐喷泉),便产生艺术的新意向、新品种和相应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分化和复合都是一种发展,在发展中开拓了对艺术的认识,更新了艺术的观念。其所以有分有合,分而不悖,合而能容,是因为各种艺术品类都受共同的美学原则所支配,有共通的规律可循。此外,如果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谈“美”的问题,“美”这个字眼在汉语中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但概括着整个文艺范畴,而且介入伦理、哲学等领域。美术的各种属性和特征:1、美术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2、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3、美术是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视觉形象的“

5、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它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造型即创造 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刻镂的手段如绘画通过描画彩绘的手段,雕塑通过塑造,工艺美术通过镂、蚀、切、削的手段等,建筑艺术通过间架营造的手段。4、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四大门类。从美术的社会功能来分,这几大类可以归并为纯艺术(或称观赏性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类。绘画和雕塑一般属于纯艺术范围,因为它们主要是满足人类观赏或者说是审美的需要。工艺美术、建筑属于实用艺术的范围,因为它们首先是满足人类某些

6、方面实用的需要。绘画是运用点、线、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即平面)上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艺术。从古今中外绘画艺术发展的成就及其影响来看,最主要的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和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体系。绘画的品种又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丙烯画以及多种塑料和化学颜料的画种。绘画按样式可分为壁画(按物质材料又可分为湿壁画、描金沥粉、磨石嵌、有色水泥及木材、玻璃、金属板的拼镶等。无光油画、丙烯以及其他塑料颜料也被普遍运用)、细密画、磨漆画、漆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卡通)、插图等。雕塑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等手法,创造具有真

7、实的三度空间的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的艺术。雕塑的品种可分为石材雕塑(大理石、花岗石等),金属雕塑(包括铸铜、不锈钢、铅、镍、铝等),玻璃钢及塑料、白水泥等雕塑。按体裁、形制又可分为圆雕、浮雕、纪念碑雕塑、人物雕塑、动物雕塑、装饰雕塑、民间彩塑等。现在有直接从人体翻制后再作加工的等身大的彩塑,有利用电和光效应原理产生颤动美感的“效应雕塑”,这两种雕塑可说是写实形态和抽象形态的两个极端。其主要特点,首先在于艺术形象的实体性。其次,由于雕塑难于表现复杂的情节,一般也不能运用背景来刻画人物,所以要求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最后,运用的材质的特性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具有密切关系。建筑艺术是实用价值与审美

8、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美术门类。体现为城乡建筑环境、各种类型房屋、陵墓、园林、建筑小品和某些纪念性建筑及其他建筑设施的总体和个别设计、风格、艺术价值,也指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的形式和手法。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各门相关艺术的综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平。建筑的造型主要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除了其中包含的形式美法则给人以感官的愉快外,还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定的具体内容,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题。应当指出的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主要供欣赏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即

9、它首先是一种实用艺术,要满足各种使用要求,而且还必须考虑建筑的坚固与美观,因此,“实用、坚固、美观”是建筑的三要素。评价建筑的艺术性,就不仅仅是看它的造型和装饰是否美观,还要看它是否做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统一,其中,实用是第一位的。而所谓实用,包含着多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建筑的空间要符合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其次是要满足人对建筑的各种生理要求,如建筑物的朝向、保暖、防潮、隔音、通风、采光等要求;此外,还要符合各种类型建筑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如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人流的特点。工艺美术(又称实用美术)的品种最为丰富多彩,大的分类有金工、木工、漆工、陶瓷、彩

10、塑,玉雕、牙雕、景泰蓝、珐琅、料器、染织、刺绣、编织等。根据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和现状,工艺美术一般包括传统风格为主的工艺美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和民间工艺三大类。传统工艺美术包括织绣、编织、漆器、工艺雕塑、金属工艺、人造花、工艺画、灯彩、戏具和戏装等;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包括染织美术设计、装潢美术设计、陶瓷美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艺术设计等;民间工艺美术包括民间自己动手制作的生活日用品(如服饰、首饰、日用器皿等)、节日喜庆中使用的剪纸、花灯、皮影、香包、乡土玩具、祭祀品等。其主要特点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工艺美术品在处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关系时,实用是第一位的。当然,首先考虑是否实用的同时,也要考

11、虑审美的要求。同样的,在考虑造型是否美观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是否符合实用的要求。而所谓实用,主要是指是否符合特定的功能要求,使用起来是否方便、舒适和安全。至于审美的要求,一般来讲,工艺美术是通过造型、纹饰、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来体现的。5、美术是精神创造的产品,是体现人类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亦称社会意识形态,是与社会经济形态相对应的概念,是社会经济形态在观念中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基础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意识形态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意识形式,而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揭示的是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具体方式、形式,如哲学、科学理论、艺术和宗

12、教思想;后者所揭示的则是与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此外,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也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反映形式;意识形态则是由思想家、艺术家等精神生产者直接创造的系统的、 自觉的、定型化的反映形式。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形态、经济形态一起,共同构成它的社会形态。6、美术是从属于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7、美术是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也是人们交流审美信息的手段。8、美术创作是具有独创性和个性的精神劳动。9、美术发展的历史上形成了各种样式、风格和流派。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

13、色或创作个性,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风格的本质意义还在于它既是艺术家对审美客体的独特而鲜明的表现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正确的欣赏、体会、品味的结果,因而它在某种更深刻的意义上揭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本质特征之一现实世界与审美客体的无限丰富性与多样性。 美术流派是美术批评术语,用来指在一定地域、一定艺术机构内形成的美术家创作群体;也用来指采用类似风格的美术家群体。美术流派这一概念时常包含地理位置的意味,如中国古代美术中的浙派、吴门派、华亭派;欧洲美术史上的威尼斯画派

14、、佛兰德斯画派;又如现代中国的岭南派、欧洲的巴黎画派。在某一特定地域中从事创作的美术家群体,是美术流派通常包含的一类意义。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条件之下,于同一地域从事创作的美术家们往往会持有类似的艺术观念,关注类似的题材,采用类似的形式与材料,进而形成相近的艺术风格。因此,美术流派的概念也具有风格学的意义。如荷兰画派的成员多以写实风格描绘当地的日常生活与自然风光;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大多喜爱细致自然地表现枫丹白露地方的田园生活。中国明代画家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便是借助不 确切的地域划分来区别绘画风格,以标举他喜好的南宗画风。各种美术流派的产生发展决定于不同的文化、社会条件以及人们不断发展着

15、的审美趣味。流派的产生,促进了艺术风格的成熟,并为美术的历史带来多彩的局面,流派之间的相互竞争与争鸣,为美术的发展带来活力,而各派过分的排他性,也会为美术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美术的社会功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首先是因为美术的形态十分多样,变化无穷,其性能各异,或较显著,或隐晦而难于捉摸。一般说来,它不起直截了当的作用,而是迂回曲折地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染。美术的功能源于美的本质,不同的本质论导致不同的功能论。美术和所有的文艺样,它的社会功能曾经被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黑格尔说“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所谓“教育的功能”,主要指通过艺术的形象教育

16、,使人们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或者是坚定某种信念。也就是说,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具有一定的“政治教化”的功利性。 在“政教”性质的“教育功能”之外,美术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现在对“道德”、“修养”方面的辅佐性方面,鲁迅对此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又安。”(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蔡元培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也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佐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之故。

17、所谓“认识功能”是因为美术的“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本是分散的,艺术家把这些分散的“素材”集中起来,用自己的“构思”去“丰富”它,用自己的“构图”来提炼它,使现实生活的某个断面更加典型,呈现出来的画面、形象都以典型化了的特点而打动“审美主体”。反过来说,“审美主体”在这些典型的作品中之所以能够被“打动”,就是因为可以从中更清晰地认识”到“生活”的本质。美术的“教育”、“认识”功能和其他学科的同类功能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些功能都是在“审美”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审美”的过程,谈不上“美术”的功能。所以,说到底,美术的审美功能”是它最主要的功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身并

18、没有什么美”与“不美”的界限,就像色彩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一样。事物和色彩之所以有“美”与“不美”的区别,都是在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关联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所以,“美”与“不美”是“人”自己的生活观念及价值取向的一种标准,特别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意识反映。“人”既创造了“审美客体”,使自然物产生了被“审美”的可能性;同时也创造了“审美主体”,也就是能够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本身既成为“审美主体”,“审美”也就成为他自身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人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对象的“形象”联想,这是因为美术十分注重“迁想妙得”的作用,艺术家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受感动的内容通过

19、形象塑造的方式加以寄寓,也就是古人所说“亦以神明降之”,创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因而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对象的简单模仿和复制,总是带着作者强烈的审美情趣,也唯因此,才能在欣赏者中引起共鸣。人类的天性是崇尚“美”而贬抑“丑”,崇尚“善”而贬抑“恶”,崇尚“真”而贬抑“假”,在审美观念上,“真”和“善”也都是“美”的重要要素,“恶”和“假”则是“丑”的重要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人类在“美”与“丑”的概念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首先在意识形态上就体现在“政教”性质的“教育功能”的方面,如东晋的女史箴图中的各位女史,在“明劝戒,著升沉”的

20、“教育功能要求下,其行为思想的某种”社会意义,使其形象成为美的典范。所谓“教育功能”是不能脱离“审美功能”而存在的,它正是依赖作品中的“形象”的“审美”功能才能把它的“教化”功利要求暗寓其中。这就证明,“政教”功利的“教育功能”在美术作品中必须依附于艺术的“审美功能”才能实现,艺术本身的“审美功能”却可以脱离“政教”的功利观的制约而独立存在,其原因就是因为艺术的“形式”有相对独立性,“形式”本身就具有“审美”的价值,“审美功能”也在这个价值的体现中得到保证。艺术的“认识功能”也同样离不开“审美功能”的制约。现实生活中的“美”和“丑”是相对的,艺术是创造“美”的工作。在艺术作品中,即使表现现实生

21、活中公认的“场面”的事物,只要在艺术上能够深刻揭示其本质,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形象”,那么这种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上也因为是成功的“形象”,从而成为“审美”的对象。在一些自然题材的美术作品中,“审美功能”还受制约于审美主体的“心境”和“情绪”状态。同样的自然山川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是“山河无限好”,在另一些人看来,又可以是“满目萧条”的“残山剩水”。大自然作为“审美客体”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之所以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完全与审美主体的心境、情绪和他们不同的生活阅历有关。但是,不论他们的感受有多么大的不同,作为美术的“审美功能”,其作用都能使审美主体在或优美、或恬适、或悲壮、或苍

22、凉、或雄浑、或冷寂的一种“意蕴”中得到“审美”体验,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解脱”和慰籍。它们和艺术的真、善、美品质契合一致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这三种功能可以在逻辑上作这样的分列,但在实际中任何美术品只有某一方面的偏重,而基本上都以审美实现其效用。因为美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不是单纯诉诸理性,而主要是依靠情感的导引,任何情况下必须通过动情来达到提高认识或受到教育的目的。严格地说,没有美感作用的美术品,很少能起超越于理性认识的作用和教育作用;而灌输审美情操、怡情养性的美术品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认识、教育作用。这里要提到和美术功能密切相关的欣赏心理问题。实际上,美术的感染、陶冶、

23、潜移默化,都是某种心理效应,它是人这个有机体内部通过情感和思想、意识交叉着起作用的、有着因果关系的心理作用,即所谓心理机制。在美术中再现或表现现实形象,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所理解原因是美术家和广大观众之间得到心理上的沟通。造型艺术的心理效应,主要在于传递美的信息,有的抽象美术比具象美术在形式美感方面能激起更动人的效应。有些现代主义美术是反映一种意向,它只是搅动人们的情绪,不产生任何美感,甚至使人产生反感、恶感。然而,它可能产生某种启迪、暗示,使人感到有所领悟,也不失为是某种功能。这种美学观上的歧异,也是美术走向多元化的一端。心理机制十分复杂微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和丑的界限,有时难于断然划

24、分,化腐朽为神奇的美术确实存在着。怎样使美和丑的矛盾归于统一,全在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审美的原理和艺术的法则反映现实世界。就具象美术来说,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引起的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客观事物的美和人对于美的认识在心理上相互沟通,便产生美感。美感既是在对美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美的感受,所以并不单纯是感官的刺激,它既产生生理的快适感,又有对美的理想在理智上的满足感。美的感受总是生理和心理相统一的审美理想的实现,它使得审美主体得到全身心的美的享受。美术的欣赏以视觉作为导引,用以维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美术欣赏的渠道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审美

25、视觉固然是欣赏活动中的一根主要纽带,但审美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视觉艺术心理以及更广泛的文化心理作用来辅助。审美活动有自主性,文化素养高,对艺术品的理解可能深入;文化素养的偏重,影响着欣赏角度的不同,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审美基础上来欣赏艺术品的。人们在艺术中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养情操是一种重要的美育,描绘自然美术有它的特殊效用。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欣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任何关系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从美术创作说,内容是第一性的,形式是第二性的。但是,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渠道则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开始,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