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31KB ,
资源ID:112401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240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人民版《1-3 宋明理学》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人民版《1-3 宋明理学》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宋明理学 练习题 2016.91儒家学者李翱“援佛入儒”,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和对韩愈“性三品”说的突破,建立起“性情”的人性观,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这反映出唐代A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 B“三教合一”趋势加强C儒学有所继承和创新 D儒学复古性色彩浓厚2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由此可见,朱熹A重视君臣之义B重视心性修养C强调知先行后D认同宗法秩序3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并影响到艺术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

2、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A天人一理 B格物致知C反省内心D心外无物4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著名的哲学辩论会鹅湖之会,黄宗羲曾对此评价:“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先生是陆九渊,紫阳是朱熹 两人对伦理道德持相反的态度 先生是朱熹,紫阳是陆九渊 两人探寻世界本源的方法不同A BCD5宋代很多名儒乡士纷纷建立书院,其教育宗旨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教学内容上则兼有五经与史学诗文。造成书院这种特点的原因是A公立教育系统朽坏 B新的思想体系兴起C经世致用成为潮流 D科举内容变

3、化6据阳明年谱中记载,王阳明临死之际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微笑)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如此回答是因为他A追求心灵的满足 B回归了道家的洒脱 C遵守佛教的因果 D认为真知出于内心7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A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8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 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对这种

4、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9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10史载,进士郭稹改嫁的母亲边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得到宋仁宗的准许;明初,进士王希曾再嫁的母亲任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明太祖令臣下讨论,最后只同意他服一年。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妇女再嫁得到尊重 B科举取士注重人品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理学成为统治思

5、想11“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2南宋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说:“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作者在这里A反理学而讲求功利 B主张为官治学要知行合一C批判社会道德败坏D反思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13朱熹朱子语类中讲:“未有天地

6、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以下解释忠实于材料原意的是A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C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D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14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说明A强调要正心诚意B重视知行合一 C求理应于吾心中D宣扬格物致知15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7、。”朱熹此语目的是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16“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思是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以下思想或认识与其一致的是A格物致知B实践出真知 C存天理,灭人欲D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17“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A慎思明辨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穷理格物18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8、。这反映了A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三教合一” B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引导人们信教C儒家、佛教、道教都受古代帝王尊崇 D宋朝、明朝、清朝皇帝治国理念相同1【答案】C 【解析】唐朝儒学依然是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唐朝儒学受到佛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唐代儒学家吸收佛教中合理成分,充实和发展儒学,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代儒学家在传统的儒学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阐释,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即认为周翦商有违君臣之道,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故A项正确;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C项不是朱熹的主

9、张,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形成的一种政治秩序,而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可知苏轼认为常理存在于山石、水波、烟云等客观事物之中,说明其属于程朱理学。天人一理属于禅学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故B项正确;反省内心属于陆王心学的思想观点,故C项错误;心外无物也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D项错误。4【答案】C 【解析】根据材

10、料,先生指的是陆九渊,紫阳指的是朱熹,故正确,故错误;朱陆同宗儒学,认同儒家伦理道德,故错误;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格心,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5【答案】B 【解析】材料未提及公立教育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名儒建立书院、以教授学生宋代“做人治事”“五经与史学诗文”,是宋明理学在文化领域的实践,故B项正确;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潮流,故C项错误;科举制内容主要考察儒家经典,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内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知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真知出于内心,每个人只要自己反省内心都能获得真知,因而死前没有遗言可

11、留。A选项追求心灵的满足是从表面信息理解材料,没有结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洒脱体现在无欲无求,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佛教的因果关系体现在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也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D选项认为真知出于内心符合材料信息,也结合了王阳明心学思想,从深层次地解读了材料信息,故D项正确。7【答案】A 【解析】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在人间的反映就是“三纲五常”,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根据题目中“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故A项正确;西汉武帝时,儒学即确立了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题目中提到“在朱熹等人影响下”,故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无关,故C项错误;读书重

12、学风尚从科举制实行以来一直存在,故D项错误。8【答案】C 【解析】从“(理学)思想成为原则”可知,材料表述的是宋代理学,而非汉代儒学,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具有了探究世界本原的哲学高度,使之系统化、哲学化,故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从“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反映出理学与民众生活联系密切,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是指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明清进步思想,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9【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朱熹观点强调的是人们德行方面的修养,与皇权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朱熹观点强调的是德孝礼等个人素养,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

13、欲”主张控制人欲,材料中强调的是倡导知礼仪,故C项错误;“纲常名教”可以理解为三纲五常,讲求等级秩序,与材料中强调个人修养不符,故D项错误。10【答案】D 【解析】材料正表明妇女因再嫁受到社会的轻视,而非尊重,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中郭稹和王希都是科举进士,但是题目与科举取士是否注重人品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后,理学的对人思想的禁锢逐步强化,存天理灭人欲,不提倡寡妇再嫁,故D项正确。11【答案】C 【解析】重文轻武观念是在宋代兴盛,但不足以解释孟子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从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即被儒家所提倡,历代王朝也实行民本思想,不足以解

14、释孟子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把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并进行注解写成四书章句集注,程朱理学成为南宋的正统思想,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故孟子的地位不断上升,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发明本心”并未占据正统地位,不足以解释孟子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12【答案】A 【解析】陈亮批评的是“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这些都是“道德性命之说”,即理学所带来的,这反映出陈亮反理学而讲求功利的意图,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命题,故B项错误;作者批判的是“为士者”“居官者”不务实际,而不是社会道德败坏

15、,故 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13【答案】B 【解析】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是心学,故A项错误;材料“有此理,便有此天地,只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表明君臣父子之理等同于天地之理,故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认识理的方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谈人心,注重内心反省,朱熹没有涉及到人心问题,故D项错误。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王阳明认为理来自于人的本心,非诚意正心,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知行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理岂外于吾心”体现理植于心,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主张,而非陆王心学主张,故D项错误。15【答案】B 【解析】由“尧舜三王

16、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没有分封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所传之道应理解为真正的儒家思想,因“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故要求其重建儒家的信仰,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从历史的长河的更替中来论述重建儒家信仰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士大夫,故C项错误;朱熹倡导建立书院的目的是教授学生,以重建儒家信仰意思,并非推进学术自由,故D项错误。16【答案】D 【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要获得真理要致良知,而非实践,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强调内心信念对信仰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17【答案】B 【解析】慎思明辨是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与材料“

17、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体现的心学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修养方法,与材料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心学家主张相符,故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与材料“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体现的心学主张不符,故C项错误;穷理格物属于程朱理学修养方法,与材料“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体现的心学主张不符,故D项错误。18【答案】A 【解析】“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三教合一”,故A项正确;材料“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能代表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引导人们信教,故B项错误;儒家、佛教、道教受到“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尊崇,不能代表都受到历朝历代帝王尊崇,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能代表宋朝、明朝、清朝所有皇帝治国理念相同,故D项错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