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1.(2016新课标全国卷,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 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_(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
2、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_2.(2016新课标全国卷,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 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_(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答:_3.(2016新课标全国
3、卷,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11分)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 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答:_(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答:_4.(2016山东卷,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水仙子舟中
4、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答:_(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答:_5.(2016江苏卷,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
5、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 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答:_(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6.(2016北京卷,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12分)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注】 耿:微明的样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6、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
7、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答:_7.(2016浙江卷,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 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宣和
8、: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答:_(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_8.(2016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答:_(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答:_(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_1.(2015新课标全国卷,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发临洮将赴
9、北庭留别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_(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_2.(2015新课标全国卷,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
10、尘埃污,拂执朝簪待眼明。【注】 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答:_(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3.(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 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
11、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_(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_4.(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含山店梦觉作唐 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 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12、?请简要分析。(5分)答:_(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_1.(2016淮南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台上披襟周邦彦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注】 周邦彦,北宋词人,浙江杭州人。此时词人从庐州教授转任荆州。(1)词的上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2)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答:_2.(2016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杜甫支离东北风
13、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注】 支离:颠沛流离。淹:淹留,久留。五溪衣服:指在西南湘、贵、川交界处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穿五彩的衣服。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萧瑟:寂寞,坎坷不得意。(1)本诗是杜甫暮年寓居夔州时所作。请说说末尾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2)这首诗和写于同一时期的登高阁夜一样,都既抒写了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又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情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_3.(2016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踏莎行春
14、暮寇准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注】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郅(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菱花:指镜子。(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答:_(2)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道:“忠愍诗思凄婉。”试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答:_4.(2016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质监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客意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客中忆二女高启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
15、飞。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注】 了了:了然,清楚。(1)元好问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客意”?请简要分析。答:_(2)两首诗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5.(2016石家庄市高三质检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行香子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注】,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注】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1)本词上片前三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
16、(2)“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6.(2016安徽合肥高三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南乡子周邦彦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1)词的上片景物描写的时空安排很有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_(2)词的下片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答:_7.(2016江西新余七校高三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注】
17、。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 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1)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答:_(2)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8.(2016安徽池州普通高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 王炎(11381218):字晦叔,号双溪,江西婺源人,几次任地方官,
18、存词52首。三农:指春耕、夏种和秋收。(1)这首词选材和立意另辟蹊径,请结合词句予以分析。答:_(2)这首词抒情方式上呈多样化,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答:_9.(2016汉中市高三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渔父南唐李中【注】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注】 李中,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
19、述。答:_(2)“稚子争窥犬吠声”,此句历来颇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答:_10.(2016江西赣中五校高三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回答(1)(2)题。春夜寄乡友王僧儒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纹。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何时不闵默?是日最思君。【注】 结:交叠。闵:同“悯”,哀伤。(1)中间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春日的哪些特点?答:_(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11.(2016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苏轼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
20、歌君乱。一送西飞雁。【注】 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补充:阳关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三叠。(1)词的上片“阳关”“秦山禹甸”两处用典,对全诗的情感抒发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2)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答:_12.(2016湖北黄冈高三3月质检)阅读
21、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好友王维住处所作。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青阳:指春天。(1)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答:_(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
2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13.(2016安徽省高三百校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夜杜甫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注】 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14.(2016河南天一大联考毕业班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忆旧游登蓬莱阁张炎问蓬莱何处,风月依
23、然,万里江清。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笑我几番醒醉,石磴扫松阴。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正目极空寒,萧萧汉柏愁茂陵。【注】 蓬莱阁:在浙江绍兴卧龙山下,是江南名胜之一。宋亡后,张炎等人常到此游览。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是指南宋帝王的陵墓,南宋诸陵被元朝将领发掘,唐珏收遗骨植冬青以为埋骨处的标识。(1)“风月依然,万里江清”是如何从时空角度来写蓬莱阁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_(2)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15.(2016全国普通高考重庆第一次适应
24、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苏秀道中【注】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 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_16.(2016湖南郴州高三第一次质监)阅读下列这首金词,完成后面题目。凤栖梧王庭筠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注】寥落际。
25、雁飞不断天连水。【注】 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襄阳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1)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2)本词结句历来为人称道,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词分析。答:_17.(2016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登余干古县城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注】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
26、今之人,胡憯(c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1)诗的前两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答:_(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_18.(2016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四校高三三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 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东坡,元丰
27、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答:_(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答:_19.(2016安徽马鞍山二中、淮北一中、安师大附中、铜陵一中四校高三三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水亭偶成朱瞻基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1)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答:_(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答:_20.(2016哈尔滨师大附
28、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三校高三一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南定楼遇急雨陆游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注】 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1)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答:_(2)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答:_21.(2015湖北六校高三元月调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夜坐有感何梦桂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
29、满林。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注】 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云龙:君臣风云际会。参差:排箫,古乐器名。(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答:_(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22.(2015天一大联考毕业班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太常引暮行李齐贤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苔扉半扃。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今夜候明星【注】,又何处、长亭短亭?【注】 明星:启明星
30、。(1)从这首词的上阕可看出作者的心理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词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23.(2015南京、盐城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踏莎行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1)上片中的“不似”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答:_(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答:_(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答:_24.(2015黄冈高三九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席上赠张建康苏庠
31、本是白萍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归来犹得趁鸥盟。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莫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水秋鲈熟正关情。只愁宣室召,未许钓船轻。【注】 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隐逸以终,终年83岁。杜若:香草,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宣室:古代宫殿名,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_(2)有人评说这首临江仙语言“明朗清新”,试结合“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作赏析。答:_25.(2015江淮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眼儿媚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32、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数叶芭蕉。【注】 “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1)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答:_(2)结尾处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答:_26.(2015豫南九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 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
33、时做泰和县知县。痴儿:指作者自己。朱弦:琴的代称。佳人:知心朋友。(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27.(2015江苏通州五校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杂诗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落第长安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1)说说第一首诗结句的妙处。答:_(2)请简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答:_(3)清代吴乔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就有“实做”和“虚做”的不同
34、。请结合两首诗作具体说明。答:_28.(2015陕西五校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闲居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注】,依止古先生?【注】 禅观:即禅理、禅道。(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诗歌鉴赏【三年高考真题演练】2016年高考真题1.解析(1)首先要整体把握诗词,读懂诗句大意,弄懂作者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描写江水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尤其要注意抓住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注意组织答案要分点作答。分析用意要考虑创作背景
35、和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中的用典首先要明白典故本身的含义,这是注释显示的信息。然后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追求作答。答案(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蓄积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2)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仁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第一问是鉴赏玉花骢的形象,内容集中在结尾两句,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反衬的手法来塑造马的形象,抓住描写中运用的这两种修辞手法即可分析出玉花骢马的特点。第二
36、问是鉴赏曹霸的形象,内容集中在第六七两句,“惨淡经营”指画前构思,“斯须出”写其作画之快速利落,一气呵成。(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时要从“画工”和“玉花骢”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二句从一般画工的角度反衬,第四句从玉花骢的神韵角度来正衬。既然是对曹霸高超画技的铺垫,自应在前四句中寻求答案,尤其要抓住其中的描写语言。答案(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2)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
37、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3.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也就是分析诗歌炼字之妙。鉴赏诗歌炼字技巧,应从形式(修辞等手法)到内容(表面意思),再到表达的情感作出赏析。若选“弱”“昏”好,先分析“臂弱”“眼昏”写出了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的意思;再分析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若选“健”“明”好,先分析“臂健”“眼明”写出了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
38、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的意思;再分析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题干问的是“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答案(1)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
39、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2)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4.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意思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
40、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2)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
41、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答案(1)拟人。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
42、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2)小令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5.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灞陵亭。灞陵尉醉,呵止广。广
43、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灞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
44、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2)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予以归纳概括。词的下阕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朝时开疆拓土,正需勇武之人,像李广这等强健之人本不当闲,竟被投闲,可见邪曲害公,方正不容,乃古今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事更趋衰弱。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
45、,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答案(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垫,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6.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和意境的赏析的能力。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2)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的能力。A项,“歌馆”和“铃
46、”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项,“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C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项,“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3)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比较鉴赏能力。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乱山深处的西村,并回忆过去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邻水”的幽静、自然的乡村环境的喜爱和赞美,赞美西山仿佛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游山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山阴的一个村庄游玩的经历,细致描写了诗人一路走向山阴时所见到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
47、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家淳朴自然、热情好客的人文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战胜困难、终致成功的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农家朴素平和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答案(1)A(2)B(3)在内容上,两首诗具有以下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阴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美好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山阴村庄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赞美。(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都写到了村中居民的生活画面,从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态。(结合诗句分析)不同点:西村除了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外,还用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了对往昔“叩门求浆”这一美好经历的回忆,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无限回味;游山西村在描写山阴村庄
48、柳暗花明的自然环境以外,还着重描述了农家淳朴自然、热情好客的人文特点,表达了对农家朴素热情的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如“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农人待客时毫不吝啬、殷勤款待;而“衣冠简朴古风存”从农人的衣着上表现其古朴的气质。7.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要找准、找全手法,结合相关诗句作具体分析,最后是情感。(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暗示信息叙事上的特色。同时关注修辞手法,别忘了情感。答案(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
49、,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寂。8.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题在解答时可从诗歌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在具体作答时可先选择“望”或者“空”中的一个,然后再作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颔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颔联写了“落日”“鸟”“秋原”,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而“秋原”的空荡辽阔则表现出诗人的闲适。(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
50、首先要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其次可以借助诗歌的意象特点,去感受诗人的情怀。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2)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两年经典高考真题1.(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景物描写有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之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直接描写“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雪景之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通过“春风”“汉使稀”“白草疏勒”侧面描写北方的恶劣环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
51、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题目定位于下阕词的最后两句。抓住“私向梦中归”可以想见诗人的思乡之情。尾联两句,一“敢”一“私”前后迥然,既有爱国之情,又有思乡之切,是继前三联写景之后的感情升华。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2.(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
52、,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意象联系全诗从构思,用词、修辞等方面分析。答案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重点把握后两联。第三联中的“愁”字和题目中的“残”等情感词汇,很明显表达的是作者的愁苦,第四联中“拂拭朝簪待眼明”意蕴深刻,要联系作者的遭际(注释)进行理解。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
53、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3.解析(1)这是一道考查诗歌内容及作用的题目,诗歌的上阕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此外还应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2)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应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答题时要注意词的“末尾两句”的限制。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
54、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4.解析(1)题干答题信息有“韦庄在诗中”,由此推论,只分析韦诗,“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由此推论,考查的应是表达技巧。回答本题时注意答出表达技巧,还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是怎样表现感情的。表达感情的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等,这些术语必须牢记在心。(2)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所给答题信息:“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所以韦诗中“一觉江南梦”“惆怅”是关键词。郭诗中“笑说”“明月随船送”是关键词。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
55、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两年模拟试题精练】1.解析(1)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相同意象的不同作用。此类题目要紧紧抓住诗歌中包含此意象的诗句,从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来分析,直至探求到作者的“象”中之“意”。(2)把握诗歌的感情,一要关注诗歌题材,二要关注诗歌标题,三要关注诗歌作者,四要关注抒情词句,五要关注意象意境,六要关注注释小序,七要关注诗中典故。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
56、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答案(1)词的上半阕描写了一幅略显清寂的雨后暮春图。快风吹散残雨,春风轻拂柳丝,柳絮黏在蛛网。作者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隐喻自己的漂泊不定,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2)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伤春思家的愁绪。主要是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加以表现的。“愁凝伫”用词人伫立远眺的动作表现他无法摆脱的愁绪。“楚歌声苦”,写听歌本为作乐而现在闻楚声却不乐而苦,用反衬手法表现愁苦;(把“楚歌声苦”理解成以凄苦的楚歌烘托人物内心的凄苦亦可。)“
57、村落黄昏鼓”,以声衬静,更添愁苦意味。2.解析(1)把握诗歌的感情:一要关注诗歌题材;二要关注诗歌标题;三要关注诗歌作者;四要关注抒情词句;五要关注意象意境;六要关注注释小序;七要关注诗中典故。(2)解答此类题目要知人论世,抓住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答案(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庾信的一生是坎坷不得意的,但是到了暮年,他的诗赋却写得越来越好,震动海内(天下)。这里,诗人以庾信自比,抒写了平生不得志的郁闷,以及对自己晚年诗作的欣赏与肯定。(2)“支离”“漂泊”以及“淹”“风尘际”“且未还”等词语,凸显了诗人流寓、奔波的苦难,以及有家难回的悲哀。“羯胡事主终无赖”一句,则是对蓄谋发动叛乱,给国家、人民
58、带来巨大灾难的安禄山的无情斥骂。3.解析(1)此类题目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探求到作者的“象”中之“意”。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画面的特点,然后具体分析。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2)本题中注释很关键,因为这有助于对诗人观点态度的把握。答案(1)描绘了一幅衰落残败、宁静沉寂的暮春图景。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小梅缀枝,堂外细雨蒙蒙,堂内屏风半掩,余香袅袅,给人衰残沉寂之感。营造了衰败孤寂的伤感氛围,引出下文闺中思妇的形象。(2)从描绘的景物看,词中之景皆处暮春,衰落惨败,迷蒙孤寂,营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凄婉动人。从抒发的情感看,词人写闺中思妇,面对衰败孤寂
59、之暮春残景,心情黯然,内心满是对春色逝去的感伤惋叹、闺中独处的孤寂落寞以及对远人的绵绵思念。4.(1)雪天(冬天)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无奈;对家乡与亲人的深切思念,对小儿女的怜爱和想念,想尽快与亲人相见的急切心情。(2)虚实结合。元诗中,实写自己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虚写归途出现在眼前,仿佛见到儿女们在山间眺望等候父亲归来、听到了他们在计算父亲归期。高诗中,实写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长夜中,常常梦回家乡;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齐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想象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缝制衣服的情景。(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1)以景起兴,引起下文的抒情和议论,引发
60、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索,为下片抒发“归去”之意作铺垫。对比反衬。幽静的夜晚,如银的月色,满杯的美酒,以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下文人生中为名利劳神费力做对比,反衬追名逐利的无趣。(2)(示例一)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从词的这两句来看,词人并非真的想要归隐。上片的饮酒赏月,看淡名利,不过是词人的自我解脱而已;下片的“归去”“作个闲人”不过是他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后的牢骚之语。(示例二)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从词的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要归隐。上片写放着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却要劳神费力,追名逐利,太不值得了;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不及时行乐就
61、来不及了;下片写怀才却不遇,才华又有何用?还不如归隐以保全天真,顺应性情。6.(1)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夜尽晓至,后三句写冬去春来,具有明暗冷暖交替的特点。从空间上看,前两句由室外的晨光写到室内的残烛,后三句从眼前的风帘写到远处的融冰;由外及内,由近及远,布置巧妙。(2)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和动作来表现。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意思对即可)7.解析(1)这类题涉及的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可推知这里涉及的是动词“锁”,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
62、分析。步骤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明手法。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析感情。答案(1)“锁”字。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2)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仕途不遇之悲
63、。“乡思”一词直接抒情,“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8.解析(1)本题题干中要求分析词作在选材和立意方面的另辟蹊径之处,作答时要关注这一点。本词作者将目光投向农村和农民,应该是选材的另辟蹊径之处。在立意上词人不是惜花伤春,而是悯农喜雨,主旨不落窠臼。(2)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多种: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答案(1)选材上,这首词突破诗词各守一方的传统观念,另辟蹊径,写农村风光和劳动生活,流露出与农民声息相通的质朴向上感情。“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勾勒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农民形象,从而引出“人间辛苦是三农”的
64、感叹,“三农”指春耕、夏种、秋收,五谷丰登,是农民一年的希望,重阴欲雨时刻,人们盼望充足的雨水,能犁田耕作,至于惜花伤春,他们既无余暇,也无闲情。立意上,它不再惜花伤春,而是悯农喜雨,感情天地比较开阔,主旨不落窠臼。词以景语起,山色昏暗,彤云密布,寒雨将至。先总写环境天气之后,收拢回笔,语及近景,数枝凝聚水珠、楚楚堪怜的娇花,映入眼帘,如若顺流而下,则围绕“啼红”写心抒慨,当是应有之义,但接下来却奉劝骚人词客,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可谓笔锋健劲,心思脱俗。(2)这首词描写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出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向上感情。借写景来抒情。上片描写农村秀丽风光,“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
65、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蒙蒙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少女眼睛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爱怜,作者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但并没有为迷人的风光所陶醉,他笔锋一转,奉劝人们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绘景生动形象,抒情真切深邃。借叙事来抒情。下片描绘农民田间劳动情景,“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清晨即出,足迹踏遍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词作就此引出“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叙事中,同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借议论来抒情(或直抒胸臆)。“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雨摧残美丽的花朵而惆怅满怀,作无病呻吟:“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夏种、秋收,是农民一年最辛
66、苦的三个时段;“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感情真率,和盘托出。9.解析(1)此类题目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探求到作者的“象”中之“意”。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画面的特点,然后具体分析。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2)诗歌炼句是综合性较强的一种诗歌鉴赏题目,可以从表现手法、选材、感情抒发等多方面进行。本题中诗歌的选材平易自然,情真意浓,颇有生活气息。答案(1)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人情画,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打渔人家打开房门出
67、来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地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渔人殷勤地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体现了淳朴民风,令人陶醉。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意。(2)小孩子偷偷地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10.解析(1)概括景
68、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2)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答案(1)翠枝、绿水、戏鱼、游鸟。春景美丽且充满生机(生机盎然)。(2)旅途的孤独。思念友人的愁苦。对欢聚的渴望。11.解析(1)诗歌作用题要抓住“内容”“结构”“情感”三个重要的答题步骤。
69、“内容”方面要答出诗歌描写的景色和渲染的氛围;“结构”方面首先要区分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所在的位置,该诗句的关键词在句首,句首的结构作用有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最后“情感”是重点,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2)本诗中,首先确定“超脱”这样的词会用来形容诗歌的语言还是意境,这里应该是意境。然后根据诗歌具体的内容分析诗句稍微翻译下诗句,最后总结诗歌情感。答案(1)“阳关”指送别之歌,“莫唱阳关”,直接抒写出别而不伤的狂放之情,奠定了本词通脱的感情主调;“秦山禹甸”突出会稽是一个历史悠久、令人神往的好地方,间接表达出劝留之意,使情感表达推进一层。(2)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孤帆远”,写出送别情
70、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12.解析(1)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2)解答本题时可以先总体上描写诗歌图景,然后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答
71、案(1)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2)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的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13.解析(1)本诗前两联描写了陡岸、寒风、猿鸣、鸟飞、夜晚、烛影,
72、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气氛,而这些景物的描写又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2)本题中注释很关键,联系杜甫,可以想见诗歌表达的应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另外诗中的“独坐”“白首”“壮心”等词语又可见其漂泊凄凉之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答案(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作了铺垫。(2)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
73、“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14.解析(1)本题鉴赏诗歌从时空变化角度写景的表达技巧。“风月”从时间上写人事的变化。时间未变,而思念大变,令人倍感痛心。“万里江清”,从空间上写阁上眼界的空阔。“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前面三句写景,此句转为抒情。从写景到抒情,转得虚灵。意为身历亡国巨变,要像神仙那样出世吗?但神仙并不存在,是不值得追求的。作者是南宋遗民,他认为只有放弃俗世的纷扰,才是真正的“神仙”。世上有蓬莱阁一类景物可供幽赏,这正是“神仙”的“安身立命”之地。(2)本题中注释很关键,因为这有助于对诗人感情的把握。“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意接
74、上片总括游踪。世事的变化和此行的孤独。所云“俯仰”之间,许多世事尽成“陈迹”,抒发了物人皆非之感慨。感物中怀人念远中伤逝,忧愤加深。“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写天亮前所见景色。“海日生残夜”,写残夜所见卧龙山在朦胧中的盘踞情状。山腾如龙,在人梦境。作者思绪跳动,从残夜到天明,从日色到江声。“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不生云”,云气蜇状,自为一片凄冷不动气象。“正目极空寒”,从恢强飞动转到冷峭幽寂。“萧萧汉柏愁茂陵”,结句上接“目极”,意却向远处延伸。此句含意无限,是遗民心事的点睛之笔。“愁”字,点出“茂陵松柏”与此时、此地、此心的关系。答案(1)“风月依然”是从时间角度写蓬莱阁
75、风月未变,暗写人事的变化;“万里江清”是从空间的角度写蓬莱阁上眼界的空阔。时空结合,今昔结合,曲折地表达出词人于风物的不变中思国家的大变动,内心痛楚难言。(2)前三句写词人登阁独自凭栏,感慨世事的变化和此行的孤独,词人感物怀人,念远伤逝,满心忧愤。从残夜到天晓,从日色到江声,从凄冷不动的气象到松柏萧萧的“茂陵”,词人融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愁。15.解析(1)鉴赏诗歌形象时,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诗句进行理解。“骄阳转作霖”说明诗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且喜”反映出作者对大雨到来的喜悦,“无田似我犹欣舞”反映出诗人关心民生的胸怀。(2)解题时,首先找出描写秋雨的诗句,“溪流岸岸深”写出了雨之
76、大,“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写出了雨之及时;其次认真阅读,仔细体会诗句运用的手法,“凉”“湿”和“屋漏”是将触觉和视觉结合起来,“梦”字可以看出运用的虚写手法。最后根据要求进行组织答案即可。答案(1)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2)特点:雨大,及时。分析: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写出两点即可)
77、16.解析(1)读透典故,能读出诗人隐含在典故中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王粲登临”的典故就是诗人以王粲自况。(2)解答本题时,除了分析表现手法,还可以分析词语的锤炼和构思的巧妙。答案(1)写离开故国三千里之远,西风劝归,表达了思念家乡、不能归去的悲痛之情。写自己南去北来,人已老去,表达了羁旅漂泊、年华逝去的悲伤之情。借用王粲登楼作赋,以王粲自况,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其他答案合理即可)(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写飞雁不断,水天茫茫,描绘了一幅雁飞秋水图,渲染了忧伤茫然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大雁南飞来衬托自己的思归之情,以水天茫茫来象征自己前路茫茫,归家无期。含蓄深远,意
78、蕴无穷。(其他答案合理即可)17.解析(1)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孤城”“白云”“荒凉”“秋草没”“夜乌啼”,然后分析这些词语中反映出的感情基调凄清悲凉。回答时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2)解答此题时,需要把握尾联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注解来分析。作者运用“陵谷变”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飞鸟不知”运用拟人手法和“陵谷变”运用的对比手法写出了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答案(1)奠定了全诗凄清悲凉的感情基调。前两联承接题目,直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的所见所闻。首句从空间上着笔,远望孤城仿佛与白云平齐,极言
79、其孤高;第二句从时间的角度极言其“古”,写古城似乎亿万年以来就一直这样荒凉;三、四句通过景物的描写不断渲染凄清的氛围,官署淹没在秋天的荒草之中,女墙虽在城已空,夜间只听见乌鸦在城头啼鸣,更加突现了古城的衰败、凄清、荒凉,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2)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
80、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同时作者还以“飞鸟”这一景物来抒发历史的感慨。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18.解析(1)解答此题时,先要通读诗歌,把握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81、,找出诗歌中语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家童鼻息已雷鸣”运用了夸张、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运用了衬托和细节描写。注意结合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2)解答此题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中的“恨”写出了作者身不由己的无奈;“何时忘却营营”写出了作者被名利所扰;“江海寄余生”写出了作者对江湖生活的向往。答案(1)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震耳。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
82、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2)“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19.(1)上句俯视露湿芳草,鲜花争艳,下句仰观山峰耸峙,白云缭绕。高低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清新空灵的山水画面,极富立体感和层次感。表达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悠闲自适的心境。(2)清幽。首联写亭馆临近水流,干净无尘,用泉水流入深涧之声清晰
83、可闻来反衬环境的宁静;颔联以露湿花草、白云缭绕写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净;颈联写群栖的白鹤、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朴而幽静;尾联直接点出此地清幽,人迹罕至。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水亭周围环境的清幽秀丽,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0.解析(1)解答本题时可以先总体上描写诗歌图景,然后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2)本题中注释很关键,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的羁旅之苦,关键词语“住稳”表现了诗人的去留两难之愁。答案(1)这两句描绘了山重水复、风横雨急的图景。江上、山间风雨相挟,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冲进楼中。“争”为“争相”“竞相
84、”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山洪奔涌的景象;“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或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2)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21.解析(1)颔联,写龙熟睡,云归岫,乌鹊择枝,啼号林中,以喻君亡臣隐、誓不仕于异朝之节义。(2)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下面几项需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
85、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由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结合诗歌注解,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分析。答案(1)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
86、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颔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2)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
87、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22.解析(1)由“题目”推知,诗人傍晚行走于林中,想找到一住宿处,结合诗中关键词,逐层进行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2)考虑这类题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表达情感。答案(1)“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写出了暮色推移的时间变化,体现了作者急于找到宿处的迫切心理。“灯火小于萤”一句写出一星灯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人不见、苔扉半扃”通过住宿处的破败写出了作者的失望心理。(2)衬托。以“栖鸦”衬托旅途孤寂。想象。“又何处、长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将踏上的漫漫征程。借景抒情。
88、以“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的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如答其他手法且有合理分析亦可酌情给分)23.(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24.(1)表达了词人隐居乡野、寄情山水的闲适之情。词人在席间向朋友表明自己喜欢做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不希望自己为官守城,得到朝廷的征召,连同上钓船都不轻易答应,希望自己归来时和鸥鸟相伴,看“芳汀”之美,听柳边“莺声”,畅饮“飞觞”之酒,表达词人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89、2)不尚修饰,写景简明。“柳丝”“晓市”“杜若”“芳汀”取景自然,洗去浮艳和纤秾。用字脱俗,境界清新。“摇”写出了柳丝的特点,也带有拟人,突出作者的闲适,“遍”写出了杜若之多,也表现了词人的喜悦。(能结合这两句诗,扣住“明朗清新”或“简明”“脱俗”“不浮艳”等语言特点赏析,且表述合情合理即可;不可太拘泥于所给答案。)25.(1)情景交融。“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
90、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比喻。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叠词连用。“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
91、,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26.(1)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意合即可)(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27.(1)用陈述语气,而以设问作结,一唱三叹,意味无穷。此句问得何等伤心、苦涩!溪月梨花即便再美,已不属于“我”了,充分表现出游
92、子归程无计的苦闷忧思。或答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以酸苦的问句从“无情翻出有情”。(2)同:两诗都表达了落第后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愁苦。异:常建的落第长安更多地表达出落第后的沮丧和羞愧,视野狭窄,境界狭小。而无名氏的杂诗只将思乡之情抒写得深情动人,含蓄蕴藉。(3)落第长安属实做。使人感到诗人的心情主要集中于落第的沮丧,而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够。杂诗则避开了切实具体的事情,而把篇幅让给故乡空灵美景的刻画,将故园之思表现得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8.(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