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学业达标1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的政治事件是()A清末新政B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C兴中会成立D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答案B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故选B项。2“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虽然都以失败告
2、终,但未能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故A、B两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推动宪政改革,“皇族内阁”使资产阶级革命派看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故C项正确;“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说明改革的主体是清政府,故D项错误。3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据下表判断,它记录的历史事件是()A兴中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C湖北军政府成立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答案B解析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
3、中国同盟会纲领。4下图出自2016年第12期连环画报中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图中横线处文字应是()A民有、民治、民享 B自由、平等、博爱C民族、民权、民生 D民主、科学、法制答案C解析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故选C项。5下图是20世纪初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背面示意图。该图片可用于研究近代()A洋务运动的影响 B西学东渐的进程C民族企业的效益 D辛亥革命的背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项错误;西学东渐出现于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族企业效益,故C项错误;图片反
4、映的是保路运动,它为辛亥革命爆发创造了时机,故D项正确。6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材料认为()A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D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可知,清末新政,推动了辛亥革命,故D项正确。A、B两项偷换了主语,排除;C项“各阶层”说法夸大。71911年10月12日,刚抵达美国的孙中山从当地报纸上看
5、到一条与中国有关的最新消息,他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指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应是()A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爆发C中华民国成立 D清帝宣告退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11年10月12日”可知,当时武昌起义刚刚爆发,故选B项。8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构建各有侧重。其中,辛亥革命侧重于构建()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C制度文明 D生态文明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创立民国,侧重于制度文明,故C项正确。9以下对辛亥革命时期人物的称呼不恰当的是()A首义都督黎元洪 B临时总统孙中山C逼宫大臣袁世凯 D末代皇帝光绪帝答案
6、D解析清朝末代皇帝为宣统皇帝,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0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是自上而下的革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出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11.下面是由上海商
7、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本封面图。该书()A颁布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B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C从法律上宣告封建制度灭亡D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答案D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行于1912年3月,清王朝统治结束的标志是1912年2月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清朝末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封建专制制度灭亡,而不是“封建制度”,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公民所享有的一系列民主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故D项正确。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
8、统制,此后参议院公布的临时约法则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参议院对政体的调整()A稳定了全国政局 B有因人设法之嫌C巩固了共和体制 D遵循了法治原则答案B解析责任内阁制的设置并未稳定中华民国建国初的政局,故A项错误;材料中设置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进行限制,一定程度上是为限制即将上台的袁世凯,故B项正确;袁世凯上台后破坏共和制,乃至复辟帝制,故C项错误;因人设法不符合法治的原则,故D项错误。13阅读下图可以得出,当时的形势是()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C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D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全国有十几个省起义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9、故A项正确。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图中未反映,故B项错误;该图中临时政府的首都在南京,故C项错误;从图中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故A项错误;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但没有真正起到制约其独裁的作用,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颁布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
10、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一规定反映出()A议会主权至上 B分权制衡的原则C人民主权至上 D政府权力过于分散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并没有凸显议会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重要地位,故A项错误;国家的统治权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共同行使,这本身即是一种分权与制衡,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人民主权”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的规定是在防范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个人独裁,而非使权力变得日益分散,故D项错误。1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
11、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故选B项。17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激发了自由平等意识 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C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可
12、知,磕头是专制时代不平等的表现,“思考问题”是思想自由的表现,故选A项。18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A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B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D引起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本提高”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众的参政热情,故B项错误;“平等的社会制度”表述有误,它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识”“不敢”“不能”到“今皆为主人”的民众心理变化可知,D项正确。19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
13、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B以反满方案为宗旨C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 D脱离了中国实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主要是强调进行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而忽视民生改革,说明改造社会的成果有限,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当时民族革命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未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实际,故D项错误。20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把辛亥革命作为“分界线”的史实依据是()A清帝退位B中华民国临时约
14、法颁布C武昌起义D中国同盟会建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化的历程,A项正确。B项是中国开启民主化的法律文献,与题意不符,排除;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集中爆发,并不能成为辛亥革命的分界线,排除C项;D项发生于1905年,与1912年清帝退位时间不符,排除。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答
15、案B解析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洋务运动后期即已出现,故A项错误;随着近代商会的发展,平等、自由等观念不断发展,有利于民主革命进程的发展,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故C项错误;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故D项错误。2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答案C解析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1905年
16、,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体现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望是否崇高,故D项错误。3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到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对“新政”的不满,“具有鲜明的
17、封建专制色彩”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农民对“新政”的不满可知,清末新政已经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民反对“新政”是因为“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4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各省谘议局相继成立。立宪派一方面以谘议局为论坛,发表各种议论,通过各种决议,力图对地方政府的权力运作有所监督;同时互通声气,函电往来,发起和组织联合请愿,要求尽快成立“责任内阁”,加快立宪步伐。材料说明()A谘议局使立宪派有代表民意的合法
18、性B立宪派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先锋力量C谘议局议员的产生具有较强的民主性D中国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谘议局的设立使立宪派能够通过政治渠道表达民众利益和诉求,故A项正确。立宪派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先锋力量,故B项错误;谘议局议员的产生过程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到临时约法时才形成,故D项错误。5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A B C D答案D解析材料中钦定宪法大纲有“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的条例,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实
19、行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两者都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正确;材料中规定了臣民的部分权利,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公民的部分权利,由此可知两者体现了承认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正确;材料规定“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说明钦定宪法大纲维护君主制与约法不同,错误。故选D项。6清末的中国出现了废除帝王纪年采用新纪年的主张,并形成了孔子纪年、黄帝纪年、帝尧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耶稣纪年之争。这反映了()A满汉民族矛盾已不可调和B恢复传统纪年的迫切愿望C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D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答案D解析材料中提及的众多纪年并未涉及“满汉民族矛盾”,A项表述错误,排除
20、;B项与耶稣纪年不符,故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由材料“清末的中国”可知,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纪年之争则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故D项正确。7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答案A解析材料“引起战祸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
21、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体现出清政府的卖国行径,故A项正确。“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官员对革命党人的支持,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的结果,故D项错误。8. 如图是1912年3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B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C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D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答案D解析A项与“大清国邮政”的信息不符,故排除;内政外交“全盘失手”的表述不符
22、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国民对旧政权的心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2年”可知,此时的中国政局动荡,由这种“奇特的邮票”可以看出,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变动持“临时中立”的观望态度,故D项正确。9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答案B解析革命党与袁世凯议和,清帝退位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多数省份没有真正
23、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只是顺应革命发展的趋势而成为革命政权,这一状况会导致多数省份反封建不彻底,为日后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增加难度,故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在多数省份宣布独立的形势下成立的,但与材料多数省份以何种方式独立无关,故C项错误;军阀割据的基础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和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10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县长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A前后没有任何变化B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C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使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原官”“先前的老把总”等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社会改造有限,
24、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故C项正确。11孙中山在南京与林宗素的谈话中指出:“将来必予女子以完全参政权,惟女子须急求法政,学知识,了解平等自由之真理。”这说明南京临时政府()A严格遵循临时约法B成立之初妇女有完全参政权C注重宣传自由平等D成立之初妇女未取得完全参政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将来必予女子以完全参政权”,表明临时政府并未完全执行临时约法,且其成立之初妇女并未取得完全参政权,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宣传,故C项错误。1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25、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答案C解析从“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可知,作者认为虽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但是人们的民主意识依旧匮乏,所以他主张要提升国民意识,故选C项。A项错误,中华民国建立,在形式上中国是统一的,并没有带来社会动荡;B项错误,作者肯定辛亥革命“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D项说法错误,作者认为在政治上共和体制已经足够了,他想革新的是人民,而不是国家。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纵观近代中国历史,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那种不断妥协的精神
26、,历史说明,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出来的。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材料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存在着分歧和争议。经多次讨论,孙中山同意行内阁制,并拟议以黄兴为内阁总理。12月下旬,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维持总统制。清帝逊位(1912年2月12日)后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正式公布参议院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摘
27、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晚清政府是“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有何目的?答案(1)镇压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走不通;出卖民族利益,成为帝国主义的朝廷;以预备立宪之名,行君主专制之实,欺骗民众等等。(2)焦点:政体之争(或总统制和内阁制之争)。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参与推翻清政府的势力有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立宪派、封建官僚、普通的民众分析可知,镇压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革命道路;出卖民族
28、利益,成为帝国主义的朝廷,导致民众对清廷不满;以预备立宪之名,行君主专制之实,皇族内阁使汉族官僚和立宪派离心。第(2)问,第一小问焦点,根据材料“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得出政体之争(或总统制和内阁制之争)。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得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4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果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
29、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四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情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材料二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并阐述此类史料的价值与可能存在的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
30、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原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清政府严酷镇压革命党的危急形势等。价值: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问题: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印证。(2)参考思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民主化;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
31、向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可知,黄花岗起义得到了全国的同情;根据材料一“及同年七月四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可知,辛亥革命受到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一“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可知,清政府的镇压政策影响。第二小问问题,此类史料属于当事人的口述,属于一手史料,一般可信度较高,但当事人会受当时形势的影响,有很大的主观性,需要与其他史料加以印证。第(2)问,在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题目中明确了观点“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既要找出史实论证这个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出它的局限。题目中观点强调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甚至称其为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一方面它突出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论述;但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无数先进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论述过程中,把握两个方面,最后加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