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目二燕歌行一、认字音因而和焉(h)金(chung)旌旆(pi)逶迤(wi)(y) 碣石(ji) 塞草腓(fi)蓟北(j) 飘飖(yo)二、识词语1汉家烟尘在东北烟尘:战争2汉将辞家破残贼 残贼:残暴凶恶的敌人3天子非常赐颜色 非常:特别颜色:荣光4.金伐鼓下榆关 :击打下:前往5山川萧条极边土 极:穷尽6大漠穷秋塞草腓 穷秋:深秋腓:枯萎7边庭飘飖那可度 飘飖:形容长风万里8死节从来岂顾勋 勋:功勋三、背佳句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4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5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说作者【简历】
2、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沧县)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后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李白、杜甫交情深厚。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3、作品】 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评价】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寻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将军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4、(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链常识1边塞诗与边塞诗派:“边塞诗”是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中采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2“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
5、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不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知文意此诗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明文脉赏技巧1多重对比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战死沙场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和将军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及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2铺垫衬托例如诗的起首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了出来。“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