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5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儒学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发
2、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4)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主张“
3、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2.宋明理学的影响(1)宋明理学一改前代学术思想研究的墨守成规,从个人的身心修养来体现儒家学说的义理,丰富了儒学的学术内容和文化底蕴,使儒家思想重新占据正统地位。(2)朱熹的学说在元朝以后成为儒学正宗,他所编四书章句集注,更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影响深远。(3)理学提倡个人修养,讲求纲常伦理,提倡忠孝节义,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混乱的社会风
4、气,推进了重视道德的社会新风尚,对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4)理学过分强调内心修养,导致很多士人空谈心性,回避实务。而提倡的纲常伦理对社会发展也有着严重的束缚,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更抑制了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天性,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中国明清早期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项目明清民主思想欧洲启蒙思想产生条件政治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经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文化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
5、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内容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例题(2015全国高考)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6、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儒家思想的主张。二抓关键:材料中儒学家对“明君”的赞美。第二步:逐项分析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排除B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排除C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正确D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实行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
7、D项错误。排除答案C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材料型选择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1)材料来源历史文献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文学作品类: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史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辨。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文字材料。(2)解题技巧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注意每段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判断。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