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166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2019河南新乡调研)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即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3题。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A类岩石B类岩石C类岩石D类岩石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3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A有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B

2、有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C有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D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1A2.B3.B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 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依据图2判断,为侵入型岩浆岩,为喷出型岩浆岩,为沉积岩,为变质岩。第2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流失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第3题,读图1可知,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由风化坑概念可知,风化坑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在坑内保存积水。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

3、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46题。4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5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A呈上升趋势B基本稳定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6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C沙坝向

4、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4D5.A6.B第4题,读图可知,a三角洲位于陆地河流入海口,河流在入海口处流速减慢,河流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b三角洲位于潟湖与大海相连的位置,是由涨潮时海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第5题,解题关键是图中的“沉积序列”,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底部是沼泽沉积,然后是潟湖沉积,说明以前是陆地,后来变成海洋,反映出海平面上升。第6题,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在涨潮时海洋流入潟湖的水量会逐渐减少,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由于海平面显著下降,海水渐渐远离沙坝,沙坝稳定不动;同时潟湖成为封闭的湖泊,不会受侵蚀。(2019达州模拟)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

5、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该地貌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其典型特征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崮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该地貌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普遍分布。如图示意岱崮地貌景观。据此完成79题。7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组成岱崮地貌的岩石主要为()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8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为()A固结成岩岩层断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岩层断裂裂隙扩张岩浆喷发地壳抬升C岩石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岩石沉积变质作用外力作用9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岱崮地貌顶部应当()A开垦耕地,种植作物B禁止开发,保持原状C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6、D修建亭榭,以供观赏7D8.A9.C第7题,本题考查岩石的种类。材料指出“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而三叶虫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故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第8题,石灰岩形成后,地壳运动使石灰岩岩层断裂,之后地壳抬升,海拔增高,经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岱崮地貌。第9题,岱崮地貌顶部海拔较高,土层浅薄,极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因而应当植树种草,保护地表。读黄河流域图,完成1011题。10下图的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黄河径流量从源头到河口变化情况的是()AA曲线BB曲线CC曲线DD曲线11塑造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

7、分别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B冰川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C风力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作用、风力作用、风力沉积作用、流水沉积作用10C11.A第10题,黄河从源头到甘肃段,有支流注入,径流量逐渐增大;在宁夏、内蒙古,由于气候干旱,大量引水灌溉,径流量逐渐减小;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有不少支流汇入,径流量增大;黄河下游为地上河,且工农业用水量大,径流量减小。第11题,甲位于青藏高原,外力作用以冰川作用为主。 乙位于内蒙古高原,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丙位于黄土高原,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丁位于华北平原,外力作用以流水

8、沉积作用为主。二、非选择题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了地球的地表形态。由图中信息可知,宁夏平原是由断层下陷和流水沉积形成的。第(2)题,河流沿线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导致地形变化不同,等高线表现的变化方向也就不同。第(3)题,河流泥沙的沉淀都是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答案(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

9、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13(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

10、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万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2)图b与图a比较,指出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解析第(

11、1)题,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第(2)题,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因为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第(3)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由于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