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7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A)2.种群的数量变化(B)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c)生命观念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科学思维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近三年江苏考情2017年T5(2分)、T24(3分)、T26(1分);2016年T10(2分)、T27(2分);2015年T9(2分)科学探究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社会责任归纳总结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考点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
2、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017全国卷,31(4)()(2)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2016全国卷,5A)()(3)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
3、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2013全国卷,5A)()(4)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2013全国卷,31(3)()(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全国卷,6D)()提示(1)(2)样方法要随机选取多个样方,先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3)(4)(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进而影响种群密度。2.深挖教材(人教版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2改编)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提示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受食物
4、、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结合种群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1.(2018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
5、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其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答案D2.(2018扬州一模)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B.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为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图中为年龄组成;
6、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所以图中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图中为性别比例;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答案B结合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科学思维能力3.(2018海南卷,29)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密度/(株hm2)/%密度/(株hm2)/%密度/(株hm2)/%A1 267100.000000B5031.065534.165634.78C504.95807.9288087.13(1)据表可知:种群
7、属于增长型种群,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法,理由是_(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A乔木树种只存在老年树,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的数量基本相同,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C乔木树种幼年树多,老年树少,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2)为了减少人为或机器造成的样本差异误差,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所以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采用
8、标志重捕法。(3)如果该混交林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说明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比如植株越来越高,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也可能是前一个群落创造了不良的生活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另外,由于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也可为演替创造条件。答案(1)CAB(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的个体数量计算方法(1)样方内的个
9、体全部计数。(2)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的。如下图1、图2: 3.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估算公式为:N总N初捕数N再捕数/N再捕中标记数,由于再捕中标数位于分母上,则(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分母偏小,则N总偏大。(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分母偏大,则N总偏小。(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
10、现较大误差。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模型分析点悟: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种群数量略多于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围绕“J”型增长和“S”型增长及其应用,考查科学思维能力1.(2017全国卷,5) 假设某草原
11、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慧眼识图获取信息答案D2.(2018南京、盐城、连云港二模)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B.2000年后,栖息地面积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D
12、.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解析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下降明显,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量偏小,从而造成调查结果偏大。答案D1.关注K值与值及其应用(1)K值与K/2值的应用(2)在不同图形中识别K值与K/2值2.关注“”值内涵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字模型:NtN0t,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2.实验流程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
13、)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上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时间/d123456数量/个通过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考查科学探究能力1
14、.(2017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较少,种内斗争较弱,A错误;图中“转速150 r/min 时”的酵母种群密度增长趋势变缓,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培养后期,酵母细胞呼吸可能由于氧气的缺乏而出现无氧呼吸,呼吸场所由有氧呼吸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转
15、为无氧呼吸的细胞质基质,D错误。答案B2.(2019河南开封一模)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解析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龙胆紫不能通过细胞膜,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
16、确;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错误;在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答案B血球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球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球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2)计算公式: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的总菌
17、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B50 000AB。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易错易混易错点1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是否一定增加?点拨年龄组成并不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另外,种群数量还受到迁入率、迁出率的直接影响。易错点2不能精准解读“”内涵,不能准确分析种群增长曲线点拨(1)准确理解“”内涵Nt
18、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而不是增长速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2)图示解读:a段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段“”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c段“”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d段“”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e段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易错点3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可能超过K值点拨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
19、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如下图甲中B、C均非K值,而图乙的“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易错点4“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J”型增长曲线点拨“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如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增长率一直下降。 深度纠错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则种
20、群数量必将增加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或波动,不单纯指种群的增长,A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B错误,D正确;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可能因气候食物等因素影响而不增加,C错误。答案D2.(2019河南新乡市高三摸底)某研究小组连续10年调查某森林中大山雀种群数量,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该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02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6年时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C.第4
21、年和第8年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相等D.第8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解析02年,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48年,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第8年时达到最小值,B、C错误;第810年内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答案D3.(2018吉林辽源期中改编)如图表示在有限环境中某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的种群增长率为0B.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D点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防治虫害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不可能超过K值解析分析题图可知,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率为0
22、,A正确;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处,即C点,B错误;防治虫害应在蝗虫数量没有迅速增加之前,即C点之前,C错误;环境容纳量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条件改变或内部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越K值,D错误。答案A随堂真题&预测1.(2017全国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
23、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需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答案B2.(2016全国卷,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
24、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答案C3.(2013课标,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
25、能量少解析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了。答案C4.(2018全国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解析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通过统计黑光灯诱捕的某种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可调查
26、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数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正确。答案B5.(2015全国卷,32)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
27、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将三个阶段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相加,可知三个阶段个体数量都为400,即个体数比例为11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课后分层训练(时间:35分钟)1.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28、,B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C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D为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D.种群特征包括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A为出生率和迁入率、B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C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D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不仅具有种群密度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D正确。答案D2.(2018通、泰、淮、连、扬、徐、宿三模)下图是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10月间的种群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调查结果。相
29、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布氏田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调查B.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调查期间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结果显示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鼠D.依据年龄组成调查结果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解析该调查结果只能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但不能确定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由图中亚成年组雄性占21%、雌性占12%,而成年组雄性占6%、雌性占14%可知,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鼠。答案B3.(2018江苏盐城联考)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涸泽
30、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以下,不利于长远的发展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D.C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与环境容纳量无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A正确;“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远远低于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利于鱼种群数量的恢复,B正确;如果鼠的数量接近K值,杀死一半的鼠时,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且种群增长较快,效果可能适得其反,C正确;C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主要是受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即与环境容纳量有关,D错误。答案D4.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
31、时给我们的启示是()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解析种群密度为6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A错误;提高氮元素供应量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的种植密度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不可以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B错误;据图分析,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有关,C错误;据图分析,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如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玉米子粒的产量最高,D正确。答案D5.下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
32、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量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D.若在曲线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解析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将会呈现“J”型增长,种群增长曲线是;如果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酵母菌的数量会比不更换培养液稍好一些,种群增长曲线是;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
33、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废物积累在培养液中而影响其繁殖,种群增长曲线是,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变化是不一样的,说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B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与捕食者无关,C错误;曲线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D错误。答案B6.科研人员研究了喷洒某种农药对棉花蚜虫种群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花蚜虫的种群密度B.施药后第1天内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C.施药后第3到9天内,蚜虫种
34、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D.研究表明,该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解析棉花蚜虫的种群密度适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正确;据曲线和常识可知施药后第1天内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B正确;曲线斜率逐渐增大,施药后第3到9天内,蚜虫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C错误;从图中喷洒农药对棉花蚜虫种群密度动态变化的曲线和常识可知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D正确。答案C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分布状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D.人口的年龄组成
35、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空间特征,A错误;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不同层次的分布状况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必须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D正确。答案D8.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第59年内该种群数量减少D.若该种群为东方田鼠,
36、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值一半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值为400只,B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C错误;防治鼠害时,要在200只之前处理,200只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答案B9.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
37、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昆虫种类害虫害虫天敌蚜虫/(头枝1)螨/(头叶1)小花蝽/(头枝1)瓢虫/(头枝1)盲蝽/(头枝1)生态果园39.30.340.470.290.33对照果园79.12.580.150.160.02A.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蚜虫所同化的能量中恰有7.38%流入了瓢虫C.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多D.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解析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在果园中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根据表格数据无法计算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38、,生态果园中害虫数量少,因此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C错误;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D正确。答案D10.(2018通、泰、扬、徐、淮、宿二模)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之一。研究发现有些细菌能产生促进小球藻生长的物质,也能分解小球藻产生的自身抑制物。研究人员利用从小球藻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的3种细菌(X1、X2、X3)分别与小球藻混合培养,以筛选出对小球藻生长、油脂积累有利的共生菌。图1、2表示有关实验结果,其中A1A3代表等量小球藻分别与细菌X1X3的混合培养组。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藻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
39、物质,以及适宜温度和等环境条件。此过程中,小球藻可为细菌的生长、增殖提供。 (2)图1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3)在对小球藻进行直接计数时,通常采用的方法。计数时取小球藻培养液并稀释4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中方格面积:1/25 mm2)进行计数,得到平均每个中方格中小球藻数量为25个。 已知每个小球藻细胞干重约1012 g,则每升样品液中小球藻干重为g。 (4)根据实验结果,应选择作为最佳共生菌。在利用这种菌种进行连续生产时,某同学认为藻密度应控制在培养至第6天时对应的藻密度,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_。 解析(1)小球藻需要进行光合
40、作用,因此在进行培养时不仅需要提供无机营养物质,还需要提供光照等适宜的环境条件。在藻菌共生系统中,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为细菌的生长提供氧气、有机物等。(2)根据图1可知,在培养过程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3)微生物直接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由于计数室中方格的面积为1/25 mm2,计数室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中方格的容积为1/250 mm3。每升样液中小球藻干重为40025(1/250106)10122.5 g。(4) 根据图1、2实验结果,可确定A1培养系统中的X1是最佳共生菌,因为该系统中小球藻种群的K/2值较早出现,且在培养第6天和第12天
41、时小球藻细胞产脂量比其他系统中小球藻产脂量高。在生产中通常采用连续培养的方法获得更多的小球藻,因此需要保证培养系统中小球藻既能较快速地繁殖又能产生较多油脂。比较图2中第6天小球藻产脂量与第12天产脂量可知,第6天藻细胞虽然增殖快,但产脂量低,藻细胞成熟后期产脂能力强,但第12天时培养系统中藻数量达到K值,说明不利于持续生产。因此应该选择培养第612天之间的某一天对应的藻密度作为控制密度。答案(1)光照(和CO2)营养物质和氧气(2)先增大后减小(3)抽样检测2.5(4) X1不同意,此时小球藻虽增殖比较快,但油脂含量较低11.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
42、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型增长,原因是_。年份植物20082009201020112012甲10.09.28.06.85.5乙3.02.11.10.30.1丙0.30.61.11.52.3丁3.02.00.400(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填“”)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型。
43、解析(1)取样时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2)初始几年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20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年后值等于1,此时种群数量不变。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丙“J”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2)20衰退12.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距离约30
44、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下表为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gmL1)繁殖时期种群种群种群繁殖初期0.090.110.09繁殖盛期0.100.080.09繁殖中期0.060.060.06繁殖末期0.070.080.08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空白处。(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 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
45、然后放回原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_。(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解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Mnm,则有N26172,
46、得出N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 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 hm222只/hm2。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答案(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2)不是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3)22只/hm2b增加密度梯度(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种群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亮剑高考20种群
47、的增长曲线(时间:15分钟) 规律方法1.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判断(1)根据条件进行判断:若题干中告知的条件是“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条件适宜且没有敌害”等,则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若题干中告知的条件是“有环境阻力”“自然条件下”“自然界中”或“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等,则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根据曲线进行判断:若曲线中有K值,则为“S”型增长;若曲线中没有K值,且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则为“J”型增长。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在渔业捕捞或养殖业方面: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捕捞或出栏,捕捞或出栏后应使种群数量
48、维持在K/2左右,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对有害生物的控制方面:应降低其生存条件,从而降低其K值,且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前进行预防或猎杀。方法体验1.如图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丙两种动物是捕食关系B.t1t2乙、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C.从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保持不变D.t3t4乙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条件制约解析t1t2乙、丙两种群呈现此消彼长的数量关系,且t2后乙种群数量增加,丙种群数量减少直至消失,则两者应为竞争关系,A错误;t1t2乙、丙种群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49、B正确;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在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是变化的,C错误;因为有环境阻力存在,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D错误。答案B2.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种群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解析若Nt1/Nt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若Nt1/Nt1,种群数量增加。由此可知甲种
50、群在0t3段,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1且不变,说明乙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3时种群数量最少,因为t2t3段,Nt1/Nt1,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答案B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区域中田鼠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
51、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解析田鼠属于一个群,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大于0,后小于0,则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正确;图中a、b两点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D错误。答案C4.在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的某一阶段,对双子叶植物甲的种群进行调查,(某段时间种群的个体数量与上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比值)的变化如图所示。在0t4时间段内()A.甲的
52、种群密度在t1时最大、t3时最小B.群落的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等发生改变C.群落的反馈调节能力减弱,恢复力稳定性增强D.甲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弱解析为某段时间种群的个体数量与上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比值,1,种群数量增加.1,种群数量稳定,1,种群数量减少,故可判断出该种群密度在t2时最大,t4时最小,t4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群落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群落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B正确、C错误;t4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甲适应环境的能力没有减弱,D错误。答案B5.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
53、容纳量为K,S1S5是“S”型曲线上的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曲线上的点种群数量(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A.该种群的K值为200B.S5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D.(KN)/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解析种群数量在S3时,(KN)/K0.5,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处于K/2,因此该种群的K值为200,A正确;S5时,(KN)/K0.1,说明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因此该点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B正确;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
54、前,C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知,(KN)/K的比值为0.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过大或者过小时,种群增长速率都较小,D错误。答案D6.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1)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以及。(2)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填“增大”“变小”或“不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
55、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模型。解析(1)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与迁入率、迁出率。(2)“J”型曲线中的增长率为定值,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使生物减少的数量,这种变化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物质的减少。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血细胞计数板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答案(1)(生物)进化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2)不变基因频率(3)营养物质的减少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