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月 光 曲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了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
2、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
3、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1.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
4、前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2.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可从以下三方面体会:(1)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来源:ZXXK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和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老师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
5、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作为劳苦大众代表的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2)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月光曲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的生动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习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
6、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意境。(3)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从而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在教学第八、九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读文,再看图,知道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写的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如,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
7、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老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
8、,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4.课文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特点,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要通过指导,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该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教师准备】PPT月光曲的音乐2课时第课时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1.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9、2.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源:ZXXK【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方法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放录音月光曲。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学生猜。)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月光曲的动人传说。(板书课题。)师: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设计意图由美妙的音乐引出文章,激起学生对月光曲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二师:“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
10、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课件播放月光曲。)师:“这篇课文很美,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自己读懂课文,读后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设计意图直入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用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朗读中引发学生的对文本的思考,这样的学习目的明确,并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方法三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谈。)师: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11、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设计意图用问题式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通过对贝多芬的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好奇与崇拜。一、预习课文,了解内容。师:请同学们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正音。)师: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师:请同学们根据音乐配乐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本文可
12、以分为几部分。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熟课文内容,并了解文章的结构,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来源:ZXXK二、再读课文,概括讲述。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师: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生自由读全文。)师:下面要请同学先概括地讲一讲这个传说。也就是说,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出来。请大家再看看书,然后思考该怎么讲述。(生小声练习。)师:请同学们概括讲一讲这个传说。(指名回答。)设计意图课文情节比较复杂,并有多个线索,所以先让学生简单地说故事的梗概,为解读全文奠定基础。在此环节中,对学生的写有要求、听有要求,说也有要求,即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
13、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月光曲一文所讲述的故事,也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下一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感受。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纯熟()波涛汹涌()()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组词。谱()普
14、()旅()旋()券()卷()芬()粉()盲()育()纯()吨()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月光曲(即兴)贝多芬兄妹二人(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