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中访友本文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初看题目,还以为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全文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叙述,让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
2、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这篇课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不但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
3、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领悟作者的情,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一定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得到美的享受。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重点】来源:ZXXK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在欣赏和品味
4、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1.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来源:ZXXK2.教学时,可以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
5、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2)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3.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
6、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4.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体
7、现。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5.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唱和”中的“和”读作“h”,“蕴”的下面不是“温”。【教师准备】朗读录音;PPT课件;自然风光视频片段;古桥插图。2课时第课时1.理解课题,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初步体会表达感情的方法。【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初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方法一1.视频片段欣赏:张家界风光。那清丽的金鞭溪、迷人的十里画廊让学生陶醉其中。2.师:大自然是如此美丽,令人神往
8、,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李汉荣,用心去和大自然他的山中“朋友”们交流交流吧!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导入,这样的开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对下面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方法二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云缠雾绕,星移斗转;电闪雷鸣,风雨飘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们一起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吧。设计意图教师饱含激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把学生带到神奇的大自然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三师:同学们,你
9、们有哪些朋友呢?你曾探访过你的好朋友吗?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当时探访朋友的感受和体验呢?(学生回忆访友的情形)今天我们要随作者一道去“山中访友”,你能猜一猜作者是去访问一位什么样的朋友吗?访问的情形又会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设置悬念,并让学生猜想作者所访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访友”情形。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开篇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3.板书课题:山中访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去山中拜访哪些朋友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读准生字新词,圈出自己认为
10、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读文)2.交流反馈。(1)师:大家认识上面的生字新词吗?(PPT出示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认读,然后小组读,全班齐读。)PPT出示: 生字:邀俯瀑峭躯津蕴侠词语: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 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2)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我们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教师小结(PPT课件出示)PPT出示: 本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
11、热爱之情。(3)师:这篇课文写得太美了。老师很想听大家读一读。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展示朗读,师随机纠正,重点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好的片段,让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在学生的朗读中得到体现,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又便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二、首访古桥,初悟写法。思路一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看得出大家都很会读书。下面,就让我们跟着诗人李汉荣,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吧。1.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生齐读第3自然段。)师:(PPT课件出示:课文古桥插图)一进山,一
12、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它交流的,心里默默地对它诉说些什么呢?来源: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遍,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默读画句,读后交流。)3.反馈交流读后的感受。师:作者是怎样和老朋友古桥交流的,作者心里默默地对它诉说些什么?(作者非常敬重它,说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引导理解“德高望重”的意思。(“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从哪儿能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呢?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回答。回答预设它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它的默默无闻
13、,任劳任怨。它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它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它的“德高望重”。同学们说得真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它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它,就由衷地赞美它,对它说(引读:啊,老桥,你如)(生齐读。)小结写法: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练习:同学们,你也能学着李汉荣的样子,跟桥说说心里话吗?用上这样的句式,可以改写这段文字,也可以写自己的独特
14、感受。啊!老桥,你!你!(生自由写)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先自读文本,自我感悟,然后反馈交流读书所得。师生互动,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朗读的形式上力求多变,结合齐读、默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文本,在读中体悟情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最后的仿写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让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思路二1.过渡:一个早晨,他又来到了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作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呢?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反复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看法。2.小组交流,谈体会,教
15、师相机点拨。预设“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PPT课件出示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啊!总结:作者把古桥当作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预设“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来源:ZXXK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3.读中悟情。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倾诉。谁来读一读呢?引导学生读出对老桥的友谊、尊敬与
16、怀念之情。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4.指导背诵。指导:这一段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
17、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生自由背诵,小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设计意图阅读课堂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路二的设计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然后,教师适当引导,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
18、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们跟随着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古桥,体会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联想与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还运用第二人称来写下自己的感受。下节课我们将跟随他的脚步,继续去山中访友。1.听写本课生字和相关词语:邀俯瀑峭躯津蕴侠清爽来源:学科网ZXXK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2.抄写、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