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1965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体会人生的价值。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体会人生的价值。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乐让时间充满爱、几张具有代表性的“

2、5.12”大地震的图片学生准备:1、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2、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教学方法:情境导入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学习方法:进入情境,敬重情感油然而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真正懂得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选择为了保护四个孩子,放弃生的希望,是用行动诠释了他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听音乐让世界充满爱2、看汶川地震图片,感受地震造成的心理恐惧。3、找出课文中对地震场面的描写,读出那种震撼、恐惧。4、出示图片:(图3)一名还压在楼板下的男孩子,透露出渴望的眼神,从他的眼神你能看到什么?5、谈话:是啊!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任何人都渴望生存,而一位既平凡

3、又伟大的老师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死亡,他就是6、引读:谭老师在牺牲前,告诉他的学生人生的价值是:(师引读,生接)7、小结:谭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真正的价值,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那最后一刻的姿势上。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感受谭老师生命中最震撼人心的时刻。(板书:最后的姿势)(二)导入课文,读中感悟,1、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三次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勾画下来。2、出示第一次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似乎预示着灾难的来临,谭老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师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生:立即将他

4、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2)一起做做他的动作,想想谭老师为什么不离开?为什么不找张课桌躲起来,为自己留下一线生的希望?(3)是啊!谭老师已经把爱护自己的学生当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像呼吸一样自然,危险面前,他想都没想,只是希望能为孩子们的生存竭尽全力。(4)自由读,体会谭老师的着急和奋不顾生。(5)齐读:读出自己油然而生的敬佩。3、出示第二次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读一读这个句子(1)提问: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为什么都被震撼了?(2)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他牺牲的这样壮烈,是为了什么?请带

5、着深深的震撼和敬意读一读“我们发现他的时候”。(3)指导读出情感,找出重点词“死死地、都还活着”(4)齐读。4、课文第三次出现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1)读出深深的敬意。(2)指导朗读,这最后的姿势背后隐含着什么?“师德灵魂”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5、再读一读这三次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告慰英魂!一起祝愿:谭老师,您走好!6、让我们带着对英雄老师的敬意和赞颂齐读12自然段。7、小结:谭千秋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用自己的而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我们将永远记住他那生命定格的最后姿势,永远记住他告诉我们的人生的价值。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

6、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练笔,仿写最后的姿势。2、仿写地震场景,学会用场景烘托气氛。3、学会文中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母爱的伟大。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在2019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而那位匍匐身体,将孩子护在身下的母亲却让无数的人为之落泪。2、以这位母亲的姿势为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一篇新的最后的姿势。二、说说这位母亲的姿势。1、抽答。2、补充、扩展。3、给出例句,这位母亲死亡姿势双膝跪地,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她身下有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4、人们看到这位母亲的姿势,想到了什么?会说什么?模仿文中多次出现最后的姿势的方式,用其他人的眼光说说谭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4、合理想象:地震前,母子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动作等。5、适当加入一些场景描写,可以起到烘托文中的气氛。以上的问题可让学生说说,任意发挥。三、习作1、开始习作2、针对个性问题进行指导。四、选一些好的段落和句子进行范读、启发。五、适当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