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金色的脚印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1895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金色的脚印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金色的脚印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重点学习人与动物的故事,将人世间最美的亲情、友情细密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之间的难以割舍的亲情,体会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创造出的美好境界,教学难点教育学生同情弱者,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教学过程一、信息交流,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老师布置大家搜集有关狐狸的材料,你们都了解到什么?一起交流吧。2指名让学生介绍狐狸的种类、生活习性、有关狐狸的小故事、狐狸的经济作用(总结:搜集

2、信息的途径很多,可以查阅课外书籍;可以上因特网查询;也可以向别人请教;还可以自己亲自去观察、实践希望同学们养成搜集信息的好习惯,并将这些信息恰当的应用到学习中去。) 3从刚才的交流中,看得出大家对狐狸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来读一篇金色的脚印,看看这里讲述的狐狸是什么样子的?(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过渡:当“金色的脚印”这五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些什么问题?(谁的脚印?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课文讲述了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视频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2汇报初读情况。(1)了解了故事的起

3、因,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2)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三、自读自悟、小组探究、汇报感受1此时此刻,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相信同学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强烈地震撼,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动笔画出你最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体会。2老师让学生分析,从中体会深厚的父母之爱,然后在音乐声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用心地朗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3播放一个孩子由婴儿开始的整个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氛围,让每个孩子心中要有爱,要学会去悉心体会这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4回顾学

4、过的课文小狮子爱尔莎珍珠鸟麻雀狼学生在相互补充中,在相互聆听中感受着人与动物之间的浓浓友情,感受着原以为狡猾的狐狸身上的浓浓亲情。5总结:大家一定都不会忘记,由于我的细心呵护,使珍珠鸟与我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在我身边,它有着绝对的安全感,它让我们体会到了“依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同一蓝天下,我们共有一个家,让我们都多些理解、多些尊重、多些领事,让友情温暖整个人间吧三、升华主题,巧妙延伸1文章的结尾,正太郎把小狡猾要了回来,放归了山林,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看看这幸福的一家,想象他们团聚的一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2文章写的是狐狸,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呢?(这正

5、是文章的妙笔生花之处,以“金色”预示着在人类爱护下的动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板书 金色的脚印小狐狸:被抓老狐狸:喂奶做窝咬木桩 搭救正太郎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

6、席”等。正太郎:投送食物要回小狐狸 放回大自然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

7、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