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解法研究教学设计教材地位与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节课在高考中的地位: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特别是含参不等式,把导数,不等式,函数,三角,几何,数列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覆盖知识点广,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多,解题方法灵活,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在的数学素质。正因为其涉及内容较广、表现形式多样、思维层次较高,因而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变更主元法,二次函数性质(判别式法,单调性),分离参数法,数形结合法等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教学目标1、掌握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中参数范围的常见策略与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确定不等式恒成立中的参数范围.2、通
2、过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解法研究,理解换元、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变更主元法,二次函数性质(判别式法,单调性),分离参数法,数形结合法难点:根据不同条件用适当方法求参数范围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是中学数学的一类重要题型,它散见于许多知识板块中,载体较多,而且不少情况下题意较为隐含。正因为其涉及内容较广、表现形式多样、思维层次较高,因而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解法。(二) 例题精讲一、
3、 利用二次函数性质例1 (1) 若一元二次不等式对一切实数都成立,则的取值范围为( )(2)上题若改为“若一元二次不等式对于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归纳:1、在上恒成立问题,利用判别式:对于一元二次函数有:(1)上恒成立;(2)上恒成立 .2、在给定区间上恒成立问题,分类讨论:设(1) 当时,上恒成上恒成立(2) 当时,上恒成立上恒成立二、分离参数法例1(2)(方法二):若一元二次不等式对于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归纳:若在不等式中出现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的范围已知,另一个变量的范围为所求,且容易通过恒等变形将两个变量分别置于不等号的两边,则可将恒成立问题转化成函数的最值(或上、下界)问题
4、求解。(1)恒成立(2)恒成立三、利用一次函数单调性,变换主次元处理含参不等式恒成立的某些问题时,若能适时的把主元变量和参数变量进行“换位”思考,往往会使问题降次、简化。例3:已知时不等式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为() A、 B、C、 D、归纳:给定一次函数,若在内恒有,则根据函数的图像(直线)如图1,图2,图1 图2可得上述结论等价于,亦可合并成另:(1)若在内恒有,同理通过一次函数图像数形结合得结论.(2) 若区间是,要注意所得不等式等号的取得.(三)合作探究探究1 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的取值范围。探究2 设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如果不等式对于任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用不同方
5、法)探究3 已知对于任意的,函数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四)总结知识方面:题型与方法:数学思想:(五)课后练习1、已知,当时,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已知函数, 若在区间上单调递减,求的取值范围.3、创新设计P87训练3,课时作业:T2,T5,T8.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浓郁,学生积极探讨,踊跃发言,使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40分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平等外向的教学环境,长此以往学生必将乐学、会学。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欣赏美、感受美。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是枯燥的,尤其是严密的定理、公式以及逻辑推理,繁琐运算,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对数学厌恶心理,这也是许多高中学生学不好数学原因之所在。本节课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与学的方式;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数学活动中,如何关注数学本质,让学生体验“数学化”,即如何让学生分析和研究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抽象,将客观事物数学化或数学本身逻辑化的过程;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过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