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鹤岗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命题人:鹤岗一中范胜云 审题人:程光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学者黄中叶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 “封建”一词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建立的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B.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 D.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候国【答案】C考点: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拱
2、卫王室,扩大周的统治范围,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疆守土,履行纳贡和定期朝觐述职的义务,并享有一定的权利,诸侯国隶属于周王室。A、B、D项错误,C项正确。2.荀子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D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答案】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抓住关键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不可不略知也”,意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皇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
3、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选D。3.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答案】C考点:汉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体意思是说,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 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
4、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结合所学,治安策是贾谊就诸侯国等问题向汉文帝的上书,故本题选C项。4. 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 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 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答案】B考点:宋代的通判。题目中“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通判并没有
5、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5.宋书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答案】A考点:九品中正制。由题干中的“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出身,所以选A。6.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
6、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C 设三司总管国家财政 D 授予内阁大臣以票拟权【答案】A考点:殿阁大学士。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这是其感到劳累的直接原因,为此,后来朱元璋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A。 7.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答
7、案】C考点:雅典民主政治。不利于民主的行为才有可能被流放,“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可能是获取个人政治资本,对民主是不利的。故选C。A、D不会威胁到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为了维护本邦的公民权利。8.学者M卡瑞曾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其条款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 B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其内容全面完整,无需修改 D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答案】B 考点:罗马法。本题考查了十二铜表法对罗马法发展的影响。判断各选项,A项说法错误
8、,罗马在以后制定有公民法与万民法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C、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选B项,从材料信息“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可以分析到,十二铜表法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选B。9.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答案】D考点:罗马法的原则。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原则指的是“无
9、罪推论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既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及推动其他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所以答案选D。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是十二铜表法,A错误。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国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要经过哪些程序( )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D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皇帝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知识
10、迁移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德国1871年宪法实质上仍带有专制主义色彩,故选C项。11.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共和制 B联邦制 C代议制 D三权分立【答案】B考点:1787年宪法。据题干材料信息“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反映了美国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点,这属于联邦制的影响,故选B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反复较量,最后以一票之差确立了共和制。据187
11、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法国参议院由普选直接产生B.法国总统由参议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C.法国总统可直接解散众议院D.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答案】D考点:1875年宪法。根据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参议院有权否定众议院的议案。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13.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
12、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 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答案】B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作者强调了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故B项符合题意。14.“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
13、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文中“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从材料信息“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可知,该战争使清王朝被迫卷入到世界之中,中国被迫开放,被动地步入近代世界。故该战争是中国新的社会转型的开端,选A。15.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2389万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大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 ) A马关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 B
14、马关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C南京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D南京条约及“最惠国待遇”条款【答案】B考点: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依据所学知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各帝国主义国家利益均沾;这体现了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故选B。16.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答案】A考点:义和团运动。B项内容与材料中的“
15、因仇视新法之故”不相符合,所以排除B项。C项的错误原因与B项相同。D项是错误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不是反封建的运动,故答案选择A项。17.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西方、传统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都已经提出了。下列观点与该说法一致的是()A.“五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五四”彰显了彻底的反传统精神C.“五四”仅是探索史的一部分D.“五四”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答案】C考点:五四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五四运动提出的时代问题在在晚清时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都已经涉及
16、,这能反映出五四运动继承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探索精神,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含义不符。18.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答案】C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促进了民主平等思想意识的觉
17、醒,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文字含义并未体现。19.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 A. 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A考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此题解决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光荣革命”的含义。此处的光荣意指没有发生流血的革命。B项符合英国革命的说法,不符合中国辛亥革命的说法,所以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并没有
18、保留君主制,所以排除C项。D项既不符合辛亥革命也不符合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通过多次的革命斗争才取得了一定的革命成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并不是共和政体。20.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五国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答案】C考点:五四运
19、动。胡适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希望通过单纯的文化运动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政治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故选C。21.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 )A 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B领导工人运动 C对国民党进行妥协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答案】D考点:国民大革命。从材料“大家
20、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国民大革命,加入国民党,故选D。22.1927年元旦出版的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中的两副漫画。其一漫画印有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并题词“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其二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两幅漫画可以说明当时 ( ) A国民大革命进入高潮 B农民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经开辟【答案】C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题干反映的时间是1927年元旦,两幅漫画反映了国民党从孙中山到廖仲恺都认识到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所以C正确,ABD不符合史实,故
21、排除。23. 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针对土地革命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曾论述到:“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种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 A体现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B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C满足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D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答案】B考点:土地革命。抓住材料中“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及“主要目的”关键字眼。土地革命满足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不正确。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经济封锁,军事进攻,从材料“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
22、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可以看出,主要目的是调动有能力劳动者积极性,生产出更多物质,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故B正确。从材料“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说明A不正确。土地革命没有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故D不正确。24. “此事将毛泽东造就成一个把思想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人而且给他提供了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毛泽东之于中国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把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加以锻造,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运动。”文中的“此事”是指( ) A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 B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C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 D命令刘邓大军千里
23、跃进大别山【答案】B考点:长征。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毛泽东领导的长征,虽然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极大地锻炼了革命队伍,传播了革命的理念。故选B。ACD项并非像材料中说“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事件。25.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最新著作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越适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预见性B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C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D只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答案】C考点:马克思主义。依据所学知识,1848年2月,共产
24、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其中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故选C。其他三项说法均错误。26.列宁曾指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与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1871年的法国尚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这表明巴黎公社( )A 不为革命导师所接受 B失败具有必然性 C没顺应法国社会发展 D没有发生的必要【答案】B考点:巴黎公社。从材料“生产力高度发展与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1871年的法国尚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时期并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因此失败具有必然性,故选B。
25、27.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A 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答案】D考
26、点: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共两党有各自的武装与政权,所以A项错误。B项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正确,但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是错误的,所以排除B项。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放弃工农武装割据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C项错误。28. “如果把比作一个战役的话,那么,1949年9月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则是完成了战役的方针、原则、战略部署的制定工作;而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等,只是组织实施战役计划的具体执行工作。”材料中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协商制度C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考
27、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主要讨论关于新中国建立的会议,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方针、原则和战略部署都是在这个会议上制定的,所以新中国建立后各方面的工作就是具体落实了,结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反映的是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所以应该选A。 29.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参考和可借鉴之处( ) A“一国两制”构想 B行省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答案】A考点:行省制度。注意材
28、料信息“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 而“一国两制”构想下,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港澳台回归后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因此选A.30.“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C加强两岸交流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答案】D考点:“九二共识”。这一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具体是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九二共
29、识”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九二共识”的达成,对于我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关系重大,这对促进两岸交流提供了思想基础。 31.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答案】A考点:平共处五项原则。抓住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成熟重要标志,故 A项正确。 32.下图
30、题为“哇!铁轨不见了!”的漫画,其反映的战役是 ( )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 淞沪会战 D平型关大捷【答案】A考点: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中以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是百团大战,故选A。BCD项都是正面战场的战争,并非以破坏交通线为主。33.“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答案】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的能力。题干中“好邻居”指中国的邻国,美国不是邻国,A排除;
31、APEC是亚洲一太平洋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所以也排除;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故也应该排除;好邻居应该是中国发起成立的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国家间的地区性政治合作组织。34.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脱胎换骨”的含义是指( )A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独占鳌头 B接
32、受“关贸总协定”C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D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答案】D考点:欧盟。从材料“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个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可知,欧盟的建立,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D项正确;欧盟建立前已接受关贸总协定,B项排除;欧盟是一个经济区域集团,是世界一支强大的力量,但“独占大鳌头”说法错误,A项排除;C项“已经摆脱”说法错误。35.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 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了美苏的霸
33、权地位 C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D美苏加紧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B考点:不结盟运动兴起时面临美苏两国争霸的局面,其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标志 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3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A.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B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C. 新的力量不断崛起 D 军事集团不断出现【答案】A考点:当今国际局势。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世
34、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力量也不断壮大,这样就形成了“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政治格局基本特征。37. “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 , 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 C.新四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答案】B考点:抗日战争。根据题目中的“首战平型关”发生在山西,抗日战争中北方的军队是八路军,南方的游击队是新四军,所以B正确,A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军队C是南方的游击队D是解放战争时期。38.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
35、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 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A、 B、 C、 D、【答案】C考点:本题是对“一国两制”知识的考查,“一国两制”由中央政府掌握的只有两项权力,国防和外交,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选择C项。39.1999年,中美关系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而处于低点。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
36、议。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又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200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访美,中美关系再现曙光。两国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 ( )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 B、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合作 C、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D、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决定的【答案】A考点: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为本国利益服务的,国家间的关系也以国家间的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因而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就是国家间利益关系的反映。40.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
37、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B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D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答案】B考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帝国主义侵略论”中,只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中恶的方面,即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破
38、坏作用,而忽视了在“侵略与反侵略”的外壳掩盖下的本国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复杂的矛盾运动,以及通过这种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国不断地走向现代社会的趋势,材料中没有体现反帝反封建斗争,故D项是正确的,却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40分)4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来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如此般的政体,岂
39、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18世纪时代如法人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制。极精密极完整的政权分配,使全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而况明代以前,宰相为行政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材料二:梭伦规定,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有选举执政官的实权,但只有第一等级的人才有被选举权,执政官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公民大会对于“四百人会议”的决议,也有最后的否决权。在雅典最盛时代,约有9万的自由公民,除了女性
40、和儿童外,能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公民有三四万人。农民和城市贫穷的手工业者很少有机会参加公民大会。因之经常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有4000至7000比较富裕的人们而已。 -摘编自李天轱古代希腊史材料三:1787年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揽大权。有时还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行使权力。他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他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看法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自己的看法的?(6分)(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梭伦改革中有关公民大会规定
41、的认识。(4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美国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做?(4分)【答案】(1)看法:中国古代并非君主黑暗专制。(2分)论证:皇权受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 完整有机的政治结构起着宪法和国会的作用;皇权长期受到相权制衡。(任意两点4分)(2)认识: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扩大了公民参政的基础;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主权;(2分)但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人数较少,民主权利将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排除在外,造成了社会的不公。(2分)宪法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2分)宪法的这一规定,目的是为了使联邦的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解决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问题。(2
42、分)考点:(1)根据题干“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18世纪时代如法国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制。”可知作者并不是否定古代政治,相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良好观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非但不是君主专制,实为“一种自适国情之民主政治”。再根据题干“人才的选拨,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的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可知皇权受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极精密极完整的政权分配,使整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可知强调完整、有机的政治结构;“
43、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可知皇权受到相权制衡。(2)注意一分为二的认识梭伦改革中有关公民大会规定的认识。“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有选举执政官的实权执政官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说明其积极作用;“在雅典最盛时代,约有9万的自由公民,除了女性和儿童外,能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公民有三四万人” “农民和城市贫穷的手工业者很少有机会参加公民大会”说明其局限性。(3)根据材料信息“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国会两院又能以三分之二多数否定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缔结条约,但必须经过参议院的批准”“国会可以通过弹劾将总统或法官免职,但必须达到三分之二多数”“总统任
44、命最高法院法官,但法官上任后只要忠于职守,便可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权宣布国会通过总统签署的法律为违宪而非违法,总统和国会都必须服从法院的判决。但最高法院无权否定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结合1787年宪法关于三权分立的规定回答。从目的、作用等方面评价这一运行机制。4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4分)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
45、,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8分)【答案】(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6分,三点即可)(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2分)影响:冲
46、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6分言之有理,三点即可)考点:欧洲宗教改革。(1)从材料一“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可知,结婚需要登记。从材料二“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可知需家长同意。“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可知婚礼公开、需证婚人。(2)分析材料一和二可知,原来只要“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就构成正式婚姻”,即教会主导。改革后,需家长同意和政府登记,即世俗力量主导。题目第二小问要求回答其积极影响,可从消弱教会势力等方面作答。43.【战争与和平】(12分)材料一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
47、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 诺曼安吉尔大幻影(1909年)材料二作为判断一场争执的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的狡猾奸诈。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恐怖判决书。 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19331936年)(1)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
48、(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其理由。(不得摘抄原文)(6分)【答案】(1)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导致一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部分国家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6分)(2)观点:否定(反对)战争。(2分)理由: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很难裁决正义。(4分)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反对战争。(1)材料一中“军备竞赛”是指“1909年”前后“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推动地域扩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时的军备竞赛最终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导致一战发生。其他影响从一战的影响去回答即可。如,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部分国家军国主义和
49、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等等。(2)观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否定(反对)战争。理由:结合材料二回答即可。如: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很难裁决正义,等等。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一选择题: 1-5 C D C B A 6-10 A C B D C 11-15 B D B A B 16-20 A C C A C 21-25 D C B B C 26-30 B D A A D 31-35 A A D D B 36-40 A B C A B 41、(14分) (1)看法:中国古代并
50、非君主黑暗专制。(2分) 论证:皇权受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 完整有机的政治结构起着宪法和国会的作用;皇权长期受到相 权制衡。(任意两点4分) (2)认识: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扩大了公民参政的基础;公民大会成为国家 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主权;(2分) 但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人数较少,民主权利将妇女、儿童、奴隶、 外邦人等排除在外,造成了社会的不公。(2分)(3) 宪法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2分) 宪法的这一规定,目的是为了使联邦的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解决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问题。(2分)42.(14分)(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6分,三点即可)(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2分)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6分言之有理,三点即可)43. (12分)(1)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导致一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部分国家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6分)(2)观点:否定(反对)战争。(2分)理由: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很难裁决正义。(4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