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664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9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69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Ⅱ 第十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查要点课标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考查要点课标要求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了解 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罗斯福新政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

2、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续表)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后,列强武装干涉,妄图推翻_。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形势。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非常措施。农业 实行_,余粮低价交售国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 取消_,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2)内容。余粮征集制商品贸易(3)评价。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3、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局限性: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企业的生产。战时共产主义政治危机:农民对_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农业 实行固定的_,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_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_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3)内容。粮食税国家外国资本家自由贸易(4)意义。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_的途径。社会主义实践上:

4、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思维误区】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工业化2.确立:经过_和农业集体化,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确立。3.表现。经济管理体制行政手段(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

5、)实行高度集中的_。(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以_管理经济。4.评价。(1)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_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拓展】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

6、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基础提炼】1.思维辨析。(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了。()(4)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5)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模式。()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

7、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的持续实施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2)(3)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下进行的,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4)(5)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模式。它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自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越来越阻碍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2.选择题。(1)1921 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根本原因是()A.苏俄的社会性质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C.苏俄的生产力水平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2)有学者认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苏联用

8、强制手)段确立了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该机制(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实现了稳定的社会过渡D.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答案:(1)C (2)D项目背景措施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二战后,_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方面: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_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工业方面: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_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

9、行局部改革在改革目标上,不切实际和盲目,最终失败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体制种植玉米物质利益项目背景措施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工业:推行_;注意运用_,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农业:扩大农场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等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 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续表)新经济体制价值规律项目背景措施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_形式,允许_经济存在提出“加速发展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

10、上,使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调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续表)公有制个体【知识拓展】赫鲁晓夫改革不等于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上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基础提炼】1.思维辨析。(1)赫鲁晓夫改革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戈尔巴乔夫改革对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答案:(1)

11、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2.选择题。(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壮大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破除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

12、.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3)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成了随波漂流的无错之舟”。这是因为他的改革()A.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B.使人民群众与政府矛盾激化C.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D.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答案:(1)A (2)C (3)D重难点 1材料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作用【史料探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 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 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

13、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 年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三“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

14、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 世纪的世界史读史信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信息: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信息、:新经济政策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信息: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业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作用。答案:(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导,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属于过渡性政策。(2)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业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论从史出】

15、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及历史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实质:在国家掌控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 1921 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

16、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哪种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素养提升】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

17、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在农村“延伸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

18、营有机结合起来”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对外开放、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归纳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答案:表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体现: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内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内容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

19、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中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作用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续表)重难点 2材料一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史料探究】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

20、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刘长根历史的呼唤:中国农村田地税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材料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 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摘自美斯塔夫里

21、阿诺斯全球通史读史信息:西方人对苏联的看法。信息:发展中国家对苏联成就的看法。信息: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落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答案:(1)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制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上,轻视民生,人

22、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2)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3)西方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成就。【论从史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启示1.原因。(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

23、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2.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3.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

24、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素养提升】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斯大林模式的教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20 世纪20 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 年苏联政府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该法案明确提出“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这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在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

25、,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摘编自沈晓龙20 世纪初至20 世纪70 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分析原因。解析:第一小问,可以从设问入手,分析城市人口增长与住房不能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及出现的原因,主要从工业化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从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加以分析。答案:背景: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原因:苏联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服务,资金

26、投入严重不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斯大林模式的教训(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项目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 年74.425.40.21932 年51.728.320.0【高考真题】1.(2020 年山东卷)下表为 1928 年和 1932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占比情况。这反映出苏联()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C.农业集体化基

27、础相对薄弱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解析:选 C。根据表格可知,1928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传统手播和马拉播种机分别占 74.4%、25.4%,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占 0.2%,到 1932 年手播比例依然最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不高,可见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选 C 项。2.(2020 年江苏卷)1921 年至 1922 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 18 种。1921 年苏俄约有 79 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 16 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28、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解析:选 C。“1921 年至1922 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 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 个”,说明税收的种类多,农民的税收负担重,故选 C 项。3.(2019 年天津卷)1918 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

29、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解析:选 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体现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属于对现实的“妥协”,这与苏俄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有相同的地方,即二者都属于对现实的一种暂时“妥协”,通过这种“妥协”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 C 项。类别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 年实际产量钢1.45 亿吨1.15 亿吨煤3.9 亿吨3.35 亿吨肉2500 万吨1230 万吨蔬菜与瓜类4700 万吨1300

30、万吨4.(2019 年全国卷)苏联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选A。1970 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与瓜果类等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表明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 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 B 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上,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 C 项;1970 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 D 项。5.(2018 年全国卷)

31、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选 A。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 A 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 B 项错误;1959 年,苏联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

32、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时间/年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 58214 13410 2311980371210 08014 80011 1416.(2019 年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摘编自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答案:趋势:美国钢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在 20 世纪

33、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20 世纪 70 年代放缓。苏联这一时期稳步增长,70 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这一时期快速增长。原因:美国采取大力干预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后受“滞胀”影响放缓。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典题模拟】7.(2021 届山东高三开学质量检测)1922 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称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1924 年到 1925 年,苏联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并于 1927 年提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

34、这些现象反映出新经济政策(A.不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B.在实际推行中出现波折C.动摇了苏联的社会根基D.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政策解析:选 B。依据材料,1922 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称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19241925 年,苏联出台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1927 年提出限制富农,由此可以看出,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有对新经济政策的质疑,还有对新经济政策中出现私有制的控制,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故选 B 项。8.(2020 年山东日照三模)据统计,19331937 年,苏联普通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将近 37 万人,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了将近 20 万人;各类中等

35、技术学校毕业人数达 62 万多人,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乎增加了 1 倍。这表明苏联教育发展的目标是()A.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B.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C.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D.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解析:选 C。题干中所涉及的时间段是19331937 年,即处于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其培养出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数远远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说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开展,苏联加快了经济建设的速度,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援社会的经济建设,即反映出教育发展的目标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的,故选 C 项。9.(2021 届江苏百校联考)1955 年,赫鲁晓夫开始实施“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体制,国

36、家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这表明当时苏联(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基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B.利用市场发展经济D.努力增强经济活力解析:选 D。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减少了对集体农庄的行政干预,目的是扩大其自主权,增强经济活力,与材料中“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出发点”相符,故选 D 项。时间/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196619708.44.1197119757.42.5197619804.41.710.(2021 届湖北四地六校联考)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这反映出苏联(A.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C.斯大林模式阻碍

37、经济发展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解析:选 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后期,工、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与前期相比明显下降,反映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 B 项。答题术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2.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3.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通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4.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5.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