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检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使政权趋向严密C. 有利于社会稳定D. 易导致权力纷争【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以看出商代的王位继承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王子不分嫡庶,都有继位的资格,弟弟也有继位资格,因此容易造成统治集团的权力纷争,故D项正确,B、C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材料中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确立,故A项错误。点睛:材料“
2、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是解题的关键。2. 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误判是( )A. 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 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C. 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 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指“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
3、始封建”,意思是在王氏看来因先有传子之制(即传子宗法制)“而始封建(即分封诸侯),也就是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其实这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殷周制度的评判3.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 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 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 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 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答案】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王位固定在叔侄和父子之间相传,说明当时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能反映当
4、时的普遍现象,BC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也记载:“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由此可知秦A. 废除贵族特权B. 加强中央集权C. 加强君主专制D. 设置三公九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废除的分封制,不是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推行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三公九卿属于中央官制,不是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5. 为解决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
5、的措施是A. 实行郡县制B. 设立中朝C. 颁布“推恩令”D. 设立藩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反映了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后来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使得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
6、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
7、传统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枢密副使D. 知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枢密副使掌握军权,位同宰相,选项C正确;转运使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地位低于宰相,选项B排除;知府是地方官员,排除D。8.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D. 国
8、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现象,所以才会出现“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与北宋经济发展不符,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项错误,经济格局变动不会影响财政收支;D项与题干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要通过“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考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三冗”的现象,然后做出选择。【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9.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
9、:A. 郡国并行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由中央组织进行,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有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A;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品德,不符合材料“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B;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不符合“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内容分析
10、解答即可。10.汉、魏以来,州郡县等地方长官都是自选僚佐、属官。隋文帝定制:所有“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这一变化表明,隋朝A. 地方官员的权力被完全限制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 科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材料表明,汉、魏以来,地方长官自选属官,这样容易形成地方势力集团,威胁中央统治,而隋朝地方属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隋朝把官僚选任权收归中央,没有体现地方官员的权力完全被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
11、到科举制的内容,故C项与材料无关;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故排除D项。11.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
12、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12.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务,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据此可知,明代内阁A. 逐步上升为法定行政中枢B. 发展趋势是逐步控制国家决策大权C. 阁臣的参政权力不断增大D. 化解了皇帝集权与内阁分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明成祖时期内阁权力较小,正统年间阁臣取得处理国家政事的大权,C项符合题意。内阁始终不是法定行政机构,选项A排除;内阁是顾问咨询机构,不掌握决策,选项B错误;随着内阁宰辅趋向位高权重,势必危及皇权
13、,导致皇帝集权与宰辅分权的矛盾激化,D项错误。【点睛】内阁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其主要特征为: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行政机构,是顾问咨询机构,不掌握决策。13.乾隆时期,和珅身兼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这使得军机大臣不仅参与决策,还实际掌控了政务信息渠道。这反映出( )A. 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B. 君主专制日益受到削弱C. 制度设计引起权力变化D. 军机处已成为决策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使军机大臣不仅参与决策,还实际掌控了政务信息渠道,说明清朝的制度设计引起军机处权力的变化,故选C;明朝已经废除丞相,排除A;军机处的设立标志
14、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不符合史实,排除;军机处参与决策,军机处并非决策机构,排除D。14.“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知,材料强调自然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故A正确;BC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15.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
15、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反映了古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人民主权B. 直接民主C. 民主监督D. 依法执政【答案】A【解析】【详解】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具有最髙的权威,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故A项正确;直接民主指的是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管理,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民主监督、依法执政,排除C、D。16.美国学者芬利指出,在雅典“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没有任何行动或个人行动的范围是国家不能合理
16、干涉的只要公民大会认为这一干涉是正确的。自由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和参与决策过程,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表明雅典A. 国家权力制约个人自由B. 主张法律至上C. 公民大会保护个人权利D. 强调主权在民【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据材料“国家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自由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可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至上”,排除B项;“公民大会保护个人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主权在民,排除D项。17.部落和村社的划分不取决于血缘关系,而是由地域决定,因此不论在宗教或政治领域,基于出身的特权被毁灭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
17、与这一改革成就密切相关的人物是A. 梭伦B. 克里斯提尼C. 伯利克里D. 苏格拉底【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他设立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氏族部落。雅典被分为城区、沿海和内地三大地区,各大地区再分为十部分,称为三一区。通过抽签,从每个大区中各抽一个三一区,合成一个地区部落。三一区下分若干德莫斯(自治村社),构成雅典公民政治、社会和宗教活动的基层单位。年满18岁的雅典男性青年,在其父母所隶属的德莫斯内通过一定的入籍仪式便可取得公民权。一些外邦人也在德莫斯内取得雅典公民权。这样,地域原则代替了血缘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故B正确。考
18、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8.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了A. 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B.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C. 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D. 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重视公民的积极参与,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故D正确;材料强调公民的积极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并非说明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
19、遍较低,A错误;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排除C。19.雅典“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因为古代雅典A. 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B. 实行轮番执政的民主制C. 公民以城邦利益为宗旨D. 提高了执政者的责任感【答案】B【解析】“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表明雅典看重担任公职的机会在公民中平等的分布,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公民能直接参政,在此
20、基础上雅典实行了轮番而治,B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提问的是雅典看重担任公职的机会在公民中平等的分布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D。20.公元前440年,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这说明A. 公民大会不能代表所有公民B. 雅典民主范围的狭隘C. 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D. 公民大会缺乏正义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21、导致权力的滥用,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不是公民大会的代表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重心也不在于雅典民主范围是否狭隘,故B项错误;公民大会缺乏正义性,也是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的表现,故D项错误。故选C。21.罗马法规定:债务人因欺骗行为擅自做主将所有物交付他人的,经债权人诉求,该交付行为不产生效力,则该物仍属于债务人财产的一部分。这说明古代罗马A. 严厉打击商业欺骗行为B. 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C. 债务人合法权利受限制D. 经济行为崇尚契约原则【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由于欺骗导致财产转移,债权人诉求可以追回,说明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故B正
22、确;材料不是打击商业欺诈行为,故A错误;债务人合法权益是受到保护,故C错误;材料中不属于契约思想,故D错误。22.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此“大写的法”指的是A. 自然法B. 万民法C. 公民法D. 十二铜表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塞罗是自然法的代表人物。关键信息: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主。由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这个“大写的法”是一个法律观念,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
23、文,故A项正确;BCD项都具体的法律条文,不是法律观念,故BCD项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统治罗马法自然法23.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A. 十二铜表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自然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公民法适用于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而罗马帝国的扩张,使公民法不能调整帝国范围内的其他公民的关系,因此罗马帝国制定了万民法,以调整帝国内自由民之间的关系,B错误,C正确。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
24、时期,不符合题意,A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是人生而平等的法律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不符合题意,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本题学生需分清公民法和万民法适用范围的区别,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即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而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的自由民,即除奴隶之外。学生还需掌握罗马帝国建立对法律的影响,再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24.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审判原则。这说明古罗马 ()A. 减少诉讼案件B. 维护贵族利益C. 注重法律程序D. 强调证据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告不理”审判原则,就是
25、民不告,官不究,反映出古罗马对法律程序的注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诉讼案件,而是强调注重法律程序,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维护贵族利益,而是强调注重法律程序,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告与不告,不是证据,排除D。 25.马克斯说道:“在罗马,氏族社会变成了闭关自守的贵族,贵族的四周则是人数众多的、站在这一社会之外的没有权力只有义务的平民;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贵族和平民完全溶化在国家中”开始于:A. 习惯法的废除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C. 公民法的颁布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订【答案】B【解析】【详解】十二铜表法的
26、制定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含有习惯法内容,不是废除,A错误;公民法属于适用范围分类,C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订属于罗马法的汇总,D错误。【点睛】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解决的是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维护奴隶的利益。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
27、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试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
28、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历史影响。【答案】(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3)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分别是西周世官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联系所学史实可知,选官标准分别是血缘、德行、门第和才学。(2)根据材料中的“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汉朝的察举制中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根据“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可以看出,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从材料中的“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等信息可以看出,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3)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科举制的影响如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繁荣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