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612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选点说明】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选自高二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苦难的琴弦”,是典型纪录时代苦难的诗歌,表现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迷茫。这一课是本单元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本诗表现的忧患意识,流露的忧郁情感,蕴含的时代悲剧性内涵,能产生巨大的情绪冲击力,激起学生的共鸣。【策略说明】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理解诗歌深刻内涵,强调思想性;反复朗读,突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强调人文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总结,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把表层的问题引入潜层。【过程设想】一、

2、创设历史情境导入。现在是*点零*分的*,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一起穿越到1968年的北京。(播放知青“上山下乡”视频)让我们将时间定格在1968年12月18日4点08分。冬天,北京很冷。那个时候年轻帅气的食指还叫郭路生,诗人坐着开往山西的列车即将离开北京。去的地方,是一个听起来美丽无比的名字:汾阳杏花村。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告别了欢送的锣鼓、告别了喧闹的城市、告别了读书声,告别了流泪的同学、年迈的父母。而这一去,他并不知道是否还有明日的相见。在火车狭小的空间里,诗人写下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时间是1968年12月20日。二、诵读理解。这首诗曾经感动了无数人,隐藏了一代人的迷茫、彷徨和心痛。即使是

3、在今天,每个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想到那个逐渐远去的时间,都会想到人潮汹涌的北京车站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情感。提问:(点评学生朗读)这篇文字被那个时代无数的与大家年龄相仿的青年所铭记,以至于多年后知青们回忆说“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放声大哭。”你们觉得你们的朗诵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教师范读)要求:在朗读过程中划出诗歌的节奏,标记诗歌的情绪。合作探究:找一找这首诗打动你的地方,谈一谈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出情感?(学生小组讨论发言,穿插理解以下问题)第二段“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4、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第四段中又说“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是怎么明白的?而又明白了到底是什么事情呢?明确:“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表达出作者在狂热后的一种迷茫,火车站的汹涌人潮裹挟着作者上了火车,但是要去到哪里,去的地方是怎样的,这意味着什么,作者茫然无知。因此有了一种惶恐,才会“吃惊的望着窗外”。而当火车开动的这一瞬,作者被将要离开故乡,母亲的悲伤所刺痛,疼痛后才明白,原来自己要离开故乡与亲人,离开自己原先的生活,将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与事。诗中的意象“针线”“风筝”应该怎么理解?在这个意象之下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化用了唐朝的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

5、从古至今只要离家就会想到母亲,“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情感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战天斗地,挥洒青春,青山碧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离别的酸楚被无限的放大。诗人为一代青年在口号的热情与茫然中找回了情感。因此要读出一种离别的眷恋与酸楚。诗歌能让你感动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人性的共鸣之处。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使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时间与地点?明确: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转折点,同时还是诗歌情感的触发点。它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在这个时刻,这些和大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们,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

6、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从这一时刻开始,他们的命运开始改变,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改变千万人命运的时间与地点。它给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刺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憧憬、迷惘或依恋,像按钮一样,被这个时间地点所激发而喷薄而出。要读出一种凝重与隐藏着的场面的激动。最后一段中“抓”子很抢眼,作者为什么“抓”,抓什么?你能形容一下作者的这种精神状态吗?应该如何表现?明确: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知青的上山下乡有着一种远离主流、走向边缘的深层命运,每个人都无力摆脱。当作者明白自己不可挽回的要离开的时候,离开亲人、离开故乡、离开自己对

7、命运的把握。诗人想抓住故乡、亲人、命运。我们似乎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模糊的脸,因此,要表现出急切、悲伤和失落。 小结:诗歌是时代的镜子,我们从诗中读到了诗人情感的一种变化,四点零八分,这是一列火车离开的时间,四点零八分,这是一个时代沉重的时刻。四点零八分,这是一群青年人生的转折。三、对比分析。其实,诗人食指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写下的离别诗不只这一首。诗人回忆说,当年在送几位朋友离开北京去上山下乡时也写过一首,诗是这样的: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

8、声/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送北大荒的战友应该说这首诗更像那个时代所流行的主流的诗歌,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一首不能公开发表却在知青间不断流传的底下诗歌。为什么当这个特殊时期过去了以后,两首同样反映真实情感的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由地下升到地上被一代青年所铭记,而送北大荒战友却沉入地下,黯然失色了呢?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感受)教师从三个角度总结:诗歌的写作角度:课文由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本诗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自我内心的感受更加引人共鸣)诗歌的表现内容:课文是写自己离开家乡亲人的内心感受,本诗写的是参加上山下乡的青年出发时的整体场面。(内心感

9、受更容易被读者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课文写的是茫然离开家乡亲人的悲伤无措,本诗写的是参加上山下乡的兴奋激动。(兴奋激动是属于时代的情绪而离家的悲伤更贴近个人内心真实)提问:比较了这两首诗,大家能明白一首诗歌打动读者的关键是什么吗?明确:首先,动人的真实便在于它应该是人性中最本质的情感,如亲情、友情、爱情。有人类存在的一天,它就永远感动着我们。另一方面,文革中的人们热情代替了理智与情感,那时的人们习惯了口号与语录,仿佛那就是生活的一切。阶级斗争的烈火仿佛要将一切温情、悲伤和思考焚烧殆尽。而诗人在那个情感缺失日久的年代里为人们找回了真实的情感。食指用这首诗将人们情感的荒漠变为河流,他让人们发现我们

10、心中最深处的是情感而不是口号。诗的末尾诗人想抓住故乡、亲人、命运,更重要的是,它为一代人抓住了一种久违的情感。这种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就像为一个极度缺氧即将窒息的人续上氧气。因此,另一方面,被我们在潜意识中忽略的真实情感,才越发动人。这也是诗歌伟大之处。小结:动人的真实应该是人性中最本质的真实情感,是人们潜意识中习惯性忽略的真实情感。四、总结。著名诗人韩作荣还说过这样的话:“真正动人心魄的诗歌可以是审美,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但更有震撼力的是坦诚,是剥去伪装的真实,那是一种质朴的述说,由心灵直接抵达心灵,由于距离的缩短和情感的加速而引起心理的冲击力。”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便是这样的动人心魄,它没有华丽的语言,诗人以最真挚的态度为人民拾起了一个时代所丢失的人性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正是这种质朴的呼告触动了一代人的精神。教师个人介绍:李杨,80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现担任荆门市沙洋中学语文教师,沙洋县作协会员,沙洋县第五届政协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