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三十一汉代儒学(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0徐州模拟)某学者认为,政治家讲正统,体现了政治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促使有作为的政治家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史学家讲正统,体现了史学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促使史学家不断以正统观念编撰正史或改编史书,正史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这里的正统论的实质是()A.思想的大一统B.君主专制的确立C.郡县制的实现D.农耕经济表现【解析】选A。根据“以正统观念编撰正史或改编史书 ,正史成为中国文明连续
2、性的重要载体”可知,正统论是强调政治上的大一统,同时也涉及文化史学上的大一统,其实质都是思想上的统一,A正确;B、C都只是政治统一的表现而非实质,不符合题意;农耕经济是正统思想的经济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D。2.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解析】选A。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
3、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错误。3.(2020启东市模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还设地方学校,以传授儒学,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答案为C。A材料未涉及传承了先秦教育,排除
4、;B材料未涉及郡国并行,排除;D材料未涉及儒家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排除。4.(2020南京模拟)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注疏。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解析】选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符合君主统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解释,而不准其他学派自由传播,与材料中“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
5、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相符,故选D。5.(2020启东模拟)“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选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反映的是董仲舒警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是对儒家“仁政”思想的继承,故D符合题意,正确;A反映的是独尊儒术而非天人感应,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是仁政思想,不符
6、合题意,排除。【加固训练】1.据宋人徐天麟西汉会要食货六记载:西汉前后共赈济灾荒计三十七次,其前期仅有八次,而此后则多达二十九次。这反映了西汉()A.前期黄老思想影响了国家治理成效B.自然灾害的频繁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统治思想的转变【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西汉从前期到后期,国家赈灾次数增加,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前期以黄老思想治国,提倡无为而治,赈灾次数较少。而西汉后期,儒学成为治国思想,倡行仁政。且汉代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以天降灾变,警示统治者施行仁政,材料现象体现了西汉统治思想的转变,故D正确。A仅体现西汉前期状况,不全面。B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材
7、料体现汉代儒学作为治国思想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而非董仲舒主张,排除C。2.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解析】选A。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
8、错误。6.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共有15位丞相,属于齐鲁籍的多达8位,占53%。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解析】选D。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正确。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7.(2020石家庄模拟)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材
9、料体现出()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解析】选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体现出西汉确立的“君为臣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故D正确。材料只反映诸葛亮勤政廉洁,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故B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对诸葛亮的影响,C过于夸大化,故错误。8.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时期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汉武帝5313汉宣帝-41汉
10、成帝-113汉哀帝-14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解析】选C。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错误;材料中“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都无法说明兼顾德才标准,故B错误;据材料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历代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错误。9.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解
11、析】选D。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正确。【拓展延伸】秦汉的官学和私学:秦朝,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倡导官学,私学衰落;汉代尤其是汉武帝以后,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官学仍然十分发达,但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私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0.西汉有人向汉武帝建议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
12、天下之士。”据此可知太学()A.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新的一页B.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D.以培养官僚后备力量为主要办学目的【解析】选D。“先秦”与题干中“西汉”时间不符,故A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传播,故B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C错误;太学生学完五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为政府培养了官僚后备力量,故D正确。【加固训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
13、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解析】选A。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由此可见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选A。B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排除。以五经为标准没有体现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故C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错误。11.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解析】选A。从材料看太学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加,联系
14、所学知识可知太学主要讲授儒家经典,因此这反映儒学影响扩大,地位上升。12.(2020太原模拟)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解析】选B。科举制的统合功能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显然,加强中央集权是其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拓展延伸】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科举制一方面做到了打破世袭,公正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又引导中国朝着迂腐的方
15、向发展,桎梏了国人思想。科举制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兴起和因循守旧之风,阻碍了文化创新。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2020镇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
16、则民有逆命。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材料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
17、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1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在此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6分)(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什么?(2分)【解析】第(1)题不足,根据材料“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说明儒学与现实不适应。第(2)题第一问继承,“薄赋敛,省徭
18、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说明董仲舒的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第二问发展,“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体现了神化皇权和天人感应;第三问特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儒内法和神学倾向回答。第(3)题影响,“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体现了其被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对于形成以
19、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第(4)题说明,从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可以看出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答案:(1)不足:脱离现实。(1分)(2)继承:民本、仁政。(2分)发展:神化皇权、天人感应。(2分)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2分)(3)影响: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被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3分)(4)说明: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2分)14.(2020扬州模拟)大一统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大格局和最鲜明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
20、家的共同主张和要求。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力服人”,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儒家较早提出“大一统”的理想,却没有找到真正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其他学派则倾向于根据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大一统”秩序。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诸家学派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材料二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
21、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董仲舒在绝对维护君主权威的条件下,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束君主,防止因君权走向极端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彻底失控。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为秦制配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系统,创造了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实现“大一统”的办法,分析法家推动“大一统”成为政治现实的原因。(4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史,以“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2、(8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办法”,据材料一信息“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力服人,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概括得出: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实行“仁政”。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第(2)题,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提取材料的观点,然后围绕“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再次结合先秦和秦汉思想史内容进行论述即可。但是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而且有字数要求。如本题可以从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的过程等角度论述。答案:(1)办法: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实行“仁政”。(2分)原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2)言之有理即可。(8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