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读准字音文质彬彬(bn bn) 弘毅(y) 未成一篑(ku)不惑(hu) 迩之事父(r)二、辨识通假知者不惑 (同“智”。)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纠正)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内”,名词作状语,在内)3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朝,在早晨;夕,在晚上)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词用作动词,符合礼节)五、古今异义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2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
2、: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3. 非礼勿视古义:不合礼节。今义:调戏;猥亵(妇女)。六、文言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译文: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宾语前置句)译文: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七、文白对译(学而) (八佾) (里仁)(里仁) (雍也)(泰伯)(子罕)(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 资料链接“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
3、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语录体经典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全书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等,内容丰富。每一篇都用第一章的头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论语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没有重复章节出现,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简单明了,接近口语,后人称这种简短的形式为语录体。论语所体现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
4、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 文本鉴赏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重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阐述了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警示贪图小利之弊;或辨析君子、小人;或鼓励学生学习等都富于启发性。 答案: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任务一理解语句的含意及作用1你是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的
5、呢?_答案:这两句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_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学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
6、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这样看来,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任务二合作探究3结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
7、与认识。_答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犯了错,也不要遮掩;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4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理解。_答案:孔子认为,能够负载社会的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并进而担负起匡复天下重任的现实主体就是所谓的“君子”。在孔子的眼中,“君子”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又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既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同时又担负着引领社会风尚、为建设理想社会制度导航的重任;这些人的身上寄托着社会大众的希望,寄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孔子
8、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一名君子,在家里他应该是一名孝子;其次,在国家和君主看来,他应该是一名忠臣;在朋友看来,他应该是一个诚信而值得信赖的人;再次,当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做到不会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违背社会公义。一、读准字音虑(l)庶人(sh)壹是(y)二、一词多义1定2修3明三、词类活用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2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3先齐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齐)4先正其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5先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6致知在格物(名词活用为动词,推究)四、古今异义大
9、学之道古义:_今义:_答案:古义:古代天子所设的学校。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五、文言句式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省略句)译文:_答案:世间万事皆有开始和结束,(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六、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四书”之首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大学”是相
10、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本鉴赏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答案:
11、诚意治国1大学所展示的儒学的“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其意义?_答案: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三纲”“八目”这一阶梯之上。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2朱熹认为,格物、
12、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之条目也”。试简要加以说明。_格物“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
13、,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人向善为善之意达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境界,善的意向时时在,处处在,发自内心并表现在外。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正心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愤懑、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发现并得到控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修身“修身”是“八条目”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格物、致
14、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与修身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修身,内心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并且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
15、上,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太平了。一、读准字音孺子(r) 怵惕(ch t) 恻隐(c)二、辨识通假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2若火之始然(“然”,同“燃”)三、一词多义1是2事3辞4之四、词类活用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名词作动词,伤害)2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名词作动词,侍奉)五、古今异义泉之始达古义:流通,涌出。今义:到达。六、文言句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判断句)译文: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判断句)译文: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状语后置句)译文:不是因为要在乡里朋
16、友那里求取名誉。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非常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被各国采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共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
17、沛并长于论辩。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去齐、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齐宣王、梁惠王等尽管对他十分礼遇,终因“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行不通。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
18、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本鉴赏本文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作者还以人性为前提
19、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答案:是非不足以事父母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_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2你对孟子的“四端”是如何认识的?_答案:“四端”说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20、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源头为“四端”。“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任务二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3排比是孟子常用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_答案:孟子的文章常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智之端
21、也”。这些句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盛,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从内容上讲,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四个排比句,层层铺陈,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人和“非人”的区别,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4本文核心就是孟子认为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简要回答孟子是如何论证的。_答案:一是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
22、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运用排比,增强语势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几篇均运
23、用了排比句式,气势雄浑。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得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可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2写法指导运用排比“三要求”(1)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2)要求意思相关,内容有条理。(3)要求恰当使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3迁移运用请以“立志”为话题,运用排比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_【参考示例】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
24、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里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不会捉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素材采撷一1素材积累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
25、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在告诫我们: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应用角度】“操守和道德”“君子之道”“穷困”等。2素材应用难道孔子不明白这些吗?几十年来,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却“霜刃未曾试”,心中的满腔豪情与伟大抱负无人言说,也无人理解,如何能没有感慨,如何能没有惆怅?但是他却握紧手中的缰绳,坚守着“君子固穷”的决心,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君子,安能作穷途之哭,那只是无能者的怯懦表现。他不羡慕避世田园、闲云野鹤的自由隐士,也不向往车来车往、灯红酒绿的俗世生活,
26、他只是孤独地驾着那辆破旧的木车,周游于列国之中,往来于天地之间,渺小又伟岸。二1素材积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丧失了道德,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的营养,涵养人格。【应用角度】“道德修养”“价值”“人格”等。2素材应用文化滋润心灵,滋养灵魂,涵养气质。我们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白求学的终极目标,是达到道德的境界。我们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明白做人的准则和底
27、线,不可被名利驱使奴役,失去本真。我们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明白为人处世要坚守自我,不为流俗所惑,不为外力所易。我们懂得百善孝为先,我们明白仁义礼智信,践行着中庸之道,恪守着文质彬彬的君子之礼。 积文化常识1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旧时指读书人。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筐子。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乡党:乡里。这里指同乡的人。 诵国学经典1先贤语录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明理知义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从事政治还有什么困难呢?自身不能端正,怎样使别人端正呢?”成长启示自我修养在人的生命中很重要,它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也;也是交际和谐的保障,“正人先正己”之谓也。2先贤语录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明理知义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成长启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与人交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