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374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60分。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知识点,关键信息:战国、“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题干反映百姓从对贵族的总称变为民众的通称,说明原有等级秩序的破坏,故B项正确;A项“加强”说法错误;战国时期确实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D项“推行”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D项排除。2.全球通史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

2、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度方兴未艾C.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D.宗法制度彻底破坏【答案】C考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说明土地私有化现象已经出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代土地私有现象可以大量出现,原有的井田制逐步趋于瓦解,政治方面分封制已被严重破坏,诸侯争霸王室衰微,所以答案选C.3.百官

3、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A中央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地方行政制度【答案】A考点: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显然不符合秦朝的史实。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

4、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考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中御史弹劾丞相,并非是争夺相位,也并非有意挑战丞相的权威而是行驶检察权;因此AB两项错误;D项错误,检察权和宰相行政大权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无法比较。监察官员和丞相的相互制约,体现的是加强皇权的思想。故选C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5、【答案】C考点:三省六部制。“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这里并没有批判的感情色彩在里面,材料只是一般的陈述事实,A错;材料旨在强调科举制下学子坚持考取功名,没有表明学子愚昧无知,B错;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材料中体现出了科举制下学子们把求取功名,追求仕途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下学子的价值取向,正确;D选项不符合客观实际,可以判断为错误6.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答案】D考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反映了汉代禁止王室皇族成员担

6、任离都城近的地区官员,目的防止宗室势力相互勾结,威胁皇权,故选D。A项与材料不能“王室成员担任”相违背;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废除二字材料无法体现。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刚刚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逐渐失去其作用【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刺史制度,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材料。材料“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反映了地方出现苛政原因大多出在刺史身上,刺史不行使自己的职责,干预郡县事务,故C项正确。8李雪山先生全面梳理了甲骨文中有关

7、方国、封国名称,用青铜器铭文等材料与甲骨文对勘,以及卜辞同版或关联的记载推定方国、封国的具体地方;通过对甲骨文中所见的侯、伯、公、男、田、卫、亚、子、妇等诸称是否为爵称的缜密分析,判断封国应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时期【答案】B考点: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方国是商朝时期的地方机构,是松散的封国,故选B。9.史载:“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

8、.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主要阐述了从夏到殷汤再到后来诸侯兼并,诸侯国从三千余国到“千八百国”,再到“千二百国”的历史现象,题干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方面的内容,排除A。也没有提到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题干只是阐述诸侯国数目减少这一事实,与B也无关,答案为C。10.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分裂以前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入于平民政治的时代。”此“平民政治”在当时实际是指A分封制 B军功授爵制 C三公九卿制

9、D郡县制【答案】D考点:A 项开始于商朝,B 项普遍推行于战国时期,C 项不符合题意,D 项郡县制以皇帝任命的官员代替世袭的贵族管理地方,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1.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答案】D考点:古代的等级秩序。A项材料体现不出;B项明显错误;C项说法错误,个人的地位不是在

10、猎鹿活动中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身份决定。材料中分配的不同,反应的是他们各自爵位的高低,反应的是等级秩序。故选D12.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段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为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答案】B考点:古代政治体制的转变。材料中的“封建”指西周的分封制,“帝制”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民治”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彻底打破了西周时期的贵族分封制,故B项正确。13.虎符是古

11、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将帅授予下属调动军队的凭证。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能够体现后世统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制度设计的是A秦朝设立太尉 B隋唐设立三省 C宋代设枢密院 D清代设军机处【答案】C考点: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举措。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虎符实际上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割开来,避免造成威胁皇权现象的出现,宋代设置枢密院也是如此,枢密院只负责调兵而军队的招募和训练则由兵部负责,这种模式也是将兵权进行分离,所以答案选C,A项依然运用虎符与题意要求不符,B D两项是行政机关而非军事机构。14.汉书武帝纪记载:“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12、诸侯王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比侯矣。”这在当时的最主要影响是A推动封建自然经济迅速发展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促成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汉武帝的推恩令。分析关键词语以邑分弟藩国始分子弟比侯矣可知,王国越分越小,使地方无力对抗中央,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但是根本没有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 的思想,推崇儒学,从而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思想统一是为了服务政治上的高度统一,所以C项不符。推恩令在当时的最主要影响应该从政治上分析,不该从经济角度思考。A项也不符要求;故

13、正确答案为D项。15.下表为秦至唐末宣城地方行政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朝代建制名称历史沿革地方体制秦设鄣郡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汉设丹阳郡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辖县十七公元139年分设宣城郡。西汉郡国并行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唐设置宣州武德三年(620年)改郡为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州。领县九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古代宣城一直以丹阳命名B从秦至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古代地方体制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D古代政治制度变化无常曲折反复【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依据表格可知 A 项表述错误;B 项不符合史实,期间地方割据威

14、胁到中央集权;依据材料可知不是简单地曲折反复,因此D 项不正确。 16.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答案】A考点:明朝创立内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说明明代内阁尽管没有最终的决策权但也能参与重

15、大行政事务的决策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阁对皇权也有制约作用,皇权并不能完全恣意妄为,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和题意特征。17.“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使学校教育规模得到空前的发展;从元至清, 科举考试的内容几百年一贯制地局限于儒家经典,命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制程朱理学成为清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上述材料说明了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C科举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制约和导向作用D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C考

16、点:科举制。从材料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在唐代的时候考查的科目比较多,学校教育空前的发展。但是在以后的朝代,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内容的固定化使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C。18.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汲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A发挥三省的监督牵制作用 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答案】B考点:古代监察制度。从材料“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专断,不重视纳谏所致,因此

17、唐太宗注意纳谏,完善谏议制度。故选B。19.资治通鉴卷第十八记载,徐乐上书给汉武帝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与这一观点的精神实质相似的是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B天下为公 C民为邦本 D安土重迁【答案】C考点: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材料的含义在于说明,自古以来国家的隐患在于民众是否稳定,统治者是否重视民众的生活疾苦。故应选C项。20.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官阙)三曰谦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这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是A依法治国 B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C推动社会进步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8、答案】D考点:考察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历代帝王都以天下为己产,为维护其专制统治,制定各种法规,尤以危害王朝统治及相关的内容为重点,对触犯者施以严刑。自古宗庙社稷为一体,危害二者更是罪大恶极。故应选D。21.汉代刘向说苑:“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 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揭示了吴国灭亡的原因 B.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C.材料不可信,吴人不可能衣豹裘、狐裘 D.有助于研究古代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情况【答案】D考点:手工业的发展。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能力。材料中单纯依靠平公个人的

19、判断不足以说明A。材料中“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说明吴国丝织业发达,不能说明B。C不符合历史史实。故选择D。22.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答案】D考点:汉代思想大一统。从材料中的“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对富者进行限

20、制,对贫者进行帮助,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容易统治,由此可见作者主要是通过调节贫富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故此题应选D项23.地米斯托克利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萨拉米战役中,他指挥雅典海军取得了对波斯侵略者的决定性胜利,史书记载他曾被放逐。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刻有他名字的陶片有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由14人刻写。这反映了A.雅典民主制度健全,凡对民主构成威胁的人都将被放逐B.直接民主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以及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C.雅典公民虽然民主意识浓厚,但文化素质普遍低下D.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陶片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答案】D考点:雅典

21、民主政治的影响。注意提取材料信息,190 枚陶片却是由 14 个人刻写,说明陶片放逐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而且易造成少数人的专政。 从而不能保障雅典民主。A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24.伯里克利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地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A.民主的广泛性 B.决策的科学性 C.程序的复杂性 D.公民集体参政【答案】B考点:雅典民主政治。“适当的讨论”即是强调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即B项为正确答案;其余三项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出。25.一位雅典演说家说道:“我们不仅要在制定法律时始终考虑如何使法律为民主制度服务,而且当立法

22、工作完成后还要遵守我们所颁布的法律,并且严惩那些违法分子。”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A.古希腊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B.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C.古希腊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D.古希腊用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答案】C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完备的法律体系指的是以宪法为统领的包括民法、刑法等专门法组成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材料没有反映出古希腊的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但无法判断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该政体的地区,故B项错误;由材料“法律为民主制度服务”判断,立法围绕民主制度进行,故C项正确;材料中“而且”是补充说明,并非主旨,故D项错误。 26.“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

23、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法律已见端倪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D.有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答案】A考点:罗马法的特点。从材料中“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可以看出,罗马法旨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与财产之间的关系,故选A。B项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从材料中看不出来;C项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这一说法错误,其标志应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D项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与材料的侧重点不一致。27.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

24、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有关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A.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 B.保护了自由人的利益 C.强调司法程序的严格 D.突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A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题干中的“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等规定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A项正确;B、C、D三项无法体现。28.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

25、,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反映了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B.罗马法的不足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C.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罗马法无法有效地解决财产纠纷问题【答案】B考点:罗马法的局限性。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利用排除法较好,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在调解贵族与平民矛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故C、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从材料的表述中并未看出罗马帝国的不稳定,故A项排除;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贵族可以利用罗马法的一些规定去窃取其他贵族的财产,故B项正确。29.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B.典型的民主

26、政治制度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答案】C考点:古代中外政治体制。题干的二幅图示分别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和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标题B与君主专制不符;A与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不符;D指的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故选C。30.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A考点:历史研究方法史料。通过作者的话

27、可以得出史料有两种:1实物史料,比如历史遗迹,2文字史料,比如史书。文字史料是由人书写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个人价值观、感情因素等影响,书写的史料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有时候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事实。而实物史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人不能改变,往往能反映历史真相。BD错在太绝对化,C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反映,不仅仅是心理的反映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材料三傅畅自序云:“

28、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太平御览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清史稿选举志材料五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

29、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答案】(1)主要依据:血缘;制度:嫡长子继承制。(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4)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30、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考点:古代选官制度的变法及影响。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 (1)材料一指出:“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君主选官的主要依据是开国之臣及其后代。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宗法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材料三傅畅自序中记载:“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故至于上品。”傅畅因为身为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加上出身于官宦世家,故能位列上品。材料三中评定人才等级的制度和材料一中的察举制都带有垄断性和封闭性。(3)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在解答比较型的题目时要先找到比较的角度确立比较项。本问可

31、以从选官的标准、范围、形式与特点等。再比较两者在这个角度范围内的具体变化内容即可。(4)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注意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归纳,且要全面,即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和对西方相关制度的影响,如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促进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等。32.(13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

32、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请回答: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经济层面的根源是什么?【答案】政治制度: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4分) 政治方面:如

33、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政策与交往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经济方面:重农抑商;思想文化方面: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等。(8分) 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1分)考点:此题的突破点在于“第二帝国”这个概念上。这个概念在材料中有明确的说明,即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隋朝的首创,秦汉时期的中央政治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所以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秦汉不同就很明显了。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科举制度也是隋朝的首创,所以这是在选官制度上的不同。第三帝国指明清时期,所以其“内向”性表现在对内的强化君主专制上。对外的 “非竞争”性,指闭关锁国与外国的

34、积极扩张正好相对。在第33、34、35、36四题中任选一题做答。3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二月中对一条鞭法的说明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丁粮必输于官。” 神宗实录 材料二 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税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改革的影响。(6分)【答案】(1)赋役合并;化繁为简;用白银缴纳;赋役由官府直接

35、办理。(每点3分,共9分,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推动私营手工业发展;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赋役征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每点2分,共6分,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考点:张居正改革。(1)从材料“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可以看出一条鞭法把原来多种赋役合并,化繁为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丁粮“必输于官”保证财政收入。(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赋税收入有了明显的降低,这减轻了民众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34(15分)【

3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

37、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6分)【答案】(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9分)(2)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其观点主要是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提出;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6分)考点:本

38、题考查近代民主思想。第(1)问,孟德斯鸠论述了自由和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由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托克维尔反对暴政,崇尚自由,不喜欢民主。第(2)问,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从反对专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民主观,托克维尔则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从材料出处看,他受美国民主思想影响大。3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苏联解体后,美国发动了3场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然而,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留下了恐怖活动和游击战争的后遗症。由此看来,把阿富汗和伊拉克分裂成几个国家可能就会避免恐怖活动和游击战。虽然这是犯罪,但是经常犯罪的美国是不介意多犯几条罪的。(

39、美)RG格兰特现代战争 材料二 美国军事战略主要采取两种手段:一是直接利用战争或军备竞赛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使美国的霸权系数加大;二是借助战争削弱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使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增强,实现全球霸权。军事战略不仅是达成经济目的、捍卫美国霸权的主要工具,而且也是应对其他潜在竞争对手的手段。揭开美国对外政策的迷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外发动的几场战争造成的恶果,并分析美国为什么“不介意多犯几条罪”。(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军事战略实施两种手段的根本目的,举例说明美国两种军事战略手段取得的成功。(7分)【答案】(1)恶果:留下了恐怖活动和游击战的后遗症,加剧了

40、世界的动荡和不安,使世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4分)原因:美国一贯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4分,言之有理即可)(2)根本目的:实战争夺维护霸权地位的经济基础,进而独霸全球。(3分)举例:“军备竞赛”政策最终拖垮了苏联;“借助战争”削弱伊拉克经济。(4分,言之成理即可)。考点:冷战后的美国对外战争。(1)从材料“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留下了恐怖活动和游击战争的后遗症”,社会的动荡不安的因素增加。美国不介意多犯几条罪的原因在与美国一直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多次发动战争。(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不管是美国通过战争的方式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还是通过战争削

41、弱其它国家的实力,最终都是为了美国的霸权。美国通过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通过战争控制了伊拉克可以作为例证。3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摘自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二 作为一名决策者,邓有两个突出的长处:他目光远大。他规定,对所有计划与建议的可行性都要先进行试验。对可行性进行试验是与邓使用的口号“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一致的。坚持这两个口号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社

42、会主义,而表明在邓的思想中,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是与繁荣富强相联系的(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他要用各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繁荣富强。他不想让那些没有参与过社会与经济实践而只是在办公室中勾画蓝图的人来实现他的计划,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非共产主义作家称他为实用主义者。英伊文思邓小平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有哪些重大的制度创新?(6分) (2)结合材料,评述邓小平“两个突出的长处”。(9分)【答案】(1)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6分)(2)评述:目光远大,追求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想。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视试验先行,稳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9分)考点:本题考查邓小平的贡献。 (1)注意限定词:“改革开放时期”“制度创新”,可回答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2)首先依据材料概括邓小平的“两个突出的长 处”,即“目光远大”“实用主义者”,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评价。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