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和劳动者高考模拟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着农产品如何走向市场的问题。近年来,农民一家一户进城自销农产品活动与城市交通、市场秩序等产生冲突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城乡发展的冲突。回答1-2题。1、解决农产品走向市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要求82615980A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B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C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D政府充分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解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千千万万的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的必由之路,可见,要解决题中的问题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答案:A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充分调动广
2、大农民的积极性,也要切实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结合好这两方面的力量才能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这体现了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B内因和外因相结合C量变引起质变D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强调了内因的作用,要落实党的国家的支农政策强调了外因的作用。答案:B3、2006年8月17日,财政部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央财政拨付特大自然灾害救济金1.2亿元,用于四川等地出现的严重干旱灾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和灾区群众生活饮水困难及浙江、福建找遭受8号台风袭击造成的损失。从社会保障角度看,中央财政拨付的1.2 亿元资金属于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最低生活保障金
3、解析:救济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看属于社会救济的内容。回答此题关键是把握社会保障制度四个内容的内涵。答案:B进入10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饲料等制成品的价格上涨。如此短期内农产品价格的大面积上涨是我国自2006年来的第一次。回答4-6题。4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外(资)不快。”这说明在三大产业结构布局的经济发展中要A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首先发展工业,因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C将农业生产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地位D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它的兴旺发达是
4、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解析:改革开放的共识中将“无粮不稳”放在首要位置,这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地位。故选C。AB表述错误,D不符合题意。答案:C5粮食的涨价背后是供求关系的转变,从1999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到2001年累计减产5965万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欧洲粮食也严重减产。据此分析,粮食的价格A由供求关系决定,并反映供求关系 B由价值决定,并反映价值C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决定 D受供求关系影响且市场中形成解析: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也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由市场形成的。答案:D6面对当前粮食价格上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对粮
5、食实行保护价垄断性敞开收购 用市场的方法解决市场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增加粮食生产区耕地面积A B C D解析:面对粮食涨价,解决的方法:一要靠市场调节,即增加粮食的市场供应量;二要靠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而不能靠国家的垄断收购,也不能靠破坏生态环境来扩大粮食生产区耕地面积。答案:B梅花的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格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在中国,梅花往往成为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回答7-8题。7陆游在被贬外放时写下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毛泽东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却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同
6、样题为咏梅但诗人眼中的梅花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这说明A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总是不同的B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会有不同C由于面对的是不同的梅花,人的认识不可能相同D审美情趣和吟咏时心绪的差别,使梅花具有不同的品格解析:心情不同,处境各异,陆游和毛泽东对“梅花”的认识不同。答案:B82006年春天,南京梅花谷、武汉东湖梅岭、无锡梅园、成都幸福梅林等赏梅胜地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赏梅在不少地方成为一种时尚,并由此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说明A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B发展旅游业应该成为振兴第三产业的主渠道C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D享受性消费已经
7、成为我国不少地方的消费主流解析:题中材料表明,一些地区充分利用本地“梅花”这一独特的资源,吸引游客,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题中BCD表述均有误。答案:A9、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我国政府之所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社会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有利于深化改革,加快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有利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A、 B、 C、 D、解析:政府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意义重大,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掌握先进的实用技术,能有效实现就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化
8、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答案:D10、 “我好累”是打工族的共同心声,苏州某女工,因加班而猝死,这进一步呼唤社会关注民工的合法权益。材料中企业侵犯了民工的A获得安全卫生保护权利 B社会保障的权利C休息休假的权利 D提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解析:打工族的“累”反映出劳动者的休息休假的权利受到侵犯。因此国家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答案:C11、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规划利用农村荒山、废弃地等培育改造木质能源林147.63万公顷,通过开展抗病虫害、速生、短轮伐期能源树的种植,每年可提供总装机量100万千瓦直燃发电的木质原料。这项规划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
9、优化 减轻我国能源压力A. B. C. D.解析:这是一项利用荒山、废地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大工程,它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轻我国能源压力。不符合题意。答案:C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回答12-13题。12福建省政府决定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从2006年8月1日起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由原来的每月600元调整为650元。这一举措体现了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是对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的完善A B C D解析: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体现了注重公平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10、但它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不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答案:C13下列事件中,你认为必须找政府解决的是某市中心街道的路面严重塌陷 某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招聘新员工20名 某股票价格不断下跌,引起股民的强烈不满 某药品公司制售有害“注射液”A B C D解析:题中属于企业或市场行为。答案:D2006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共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回答14-15题。14推进社会主义新
11、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关键在于A完善各项农村基本政策 B增加农业投入C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D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解析:熟练教材即可答好此题。答案:C15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的基础地位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A B. C. D.解析:党和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是由农业的地位、作用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题中符合题意。答案:D去年以来,一些地方和行业发生的多起重大特大安全事
12、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回答1617题。16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 加快国家的立法步伐ABCD解析:要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国家的立法只是对避免安全事故起外部的约束作用。安全事故的频发并不是由国家法律不健全引起的。答案:A17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加强小煤窑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这反映了党和国家重视劳动者劳动安全权利的保障 具有履行执行劳动安全规程的义务
13、在经济管理上具有相同的职能 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ABCD解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事故的发生,表明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重视和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题中表述错误。答案:D18、2007年中央再一次将“一号文件”锁定在“三农”问题上。之所以要重视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ABCD解析:题中表述错误。答案:B19、82615980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B生产的高度专业化、社会化C
14、改造传统产业,改进管理模式D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解析:把握教材知识即可。答案:A2004年起,福建探索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6年,70多万农村困难群众已全部纳入低保,全省城乡96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回答20-21题。20、从内容上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解析:掌握教材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即可。答案:B21、着眼于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利益,2006年3月,福建省政府重新修订了福建省失业保险条例,该条例对合同制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福建省政府的这一做法履行了 职能。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文化职能 D
15、、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解析: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政府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履行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答案:D22、2008年奥运会必将吸引大量的外国游客,给我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表明A旅游业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B国际旅游业是一种“有形”贸易C开展国际旅游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 D第三产业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解析: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事,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表明第三产业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ABC表述错误。答案:D新华社曾受权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回答2324题。23针对农民工权益保障、劳动安全等突出问题,
16、意见要求,从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等方面,依法规范农民工的劳动管理。这一做法有利于整顿市场秩序,规范用工制度 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ABCD解析:题中意见针对的主体是农民工,而不是企业,故不符合题意,应舍去。答案:C24解决农民工问题要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一做法体现了市场经济具有A平等性和竞争性 B平等性和法制性C开放性和平等性 D竞争性和自发性解析: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意见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答案:B25、我国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17、决定从2006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以上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ABCD解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的学杂费属于大众性社会福利,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属于社会救济。答案:C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共50分)26、(6分)材料一: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推崇个人创造和精神创新,利用人脑的创造力而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许多国家和城市把创意产业作为其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重要动力。(注:创意产业包括广
18、告、建筑设计、艺术品、时装设计、电影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广播等行业。)根据材料中创意产业的上述特点,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国家应如何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解析:把握试题要求,理解创意产业特点是答好此题的关键。答案:(1)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创意产业。(2分)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保护创意产业从业者通过提供信息、技术要素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2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生产、生活和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积极作用。(2分)27、(10
19、分)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的报告指出,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2007年的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低于9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2007
20、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1)我国为什么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3分)(2)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7分)解析:本题以最新政策措施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重点在于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并结合材料及试题要求进行综合运用。答案:(1)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培育统一的市场体系;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3分)(2)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3分)积极发展
21、非公有制经济;(1分)扩大社区服务就业门路,实行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1分)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1分)下岗失业人员也要转变观念,自立自强,实现自主创业和就业。(1分)28、(原创题)(16分)图表一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构成注: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2975亿元,比2004年实际执行数增加349亿元,增长13.3%。材料一 200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将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总规模比2006年有所增加;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比重比2006年提高。材料二 2006年12
2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会议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1)图表(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2)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两个“确保用于”的经济意义。(6分)(3)运用政治常识分析说明应怎样发展现代农业。(6分)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一要善于分析图表,并从中提炼有效信息;二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清
23、晰的了解;三是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答案:(1)2005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投入,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税费转移力度,发展农业、林业和水利、气象事业,对农产品进行政策性补贴。中央坚持把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4分)(2)中央财政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农村社会全面小康建设;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每小点2分,能
24、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正确制定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政策。政府积极履行经济职能,对建设现代农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农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小点2分,共6分)29、(18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和谐社会的内涵定格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项特征。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
25、了部署。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联系现实生活,根据示例,完成下表(6分)。 内容 项 目不和谐因素解决的建议产业结构不和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指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意志的体现,请说明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意志是怎样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并解释其原因(8分)。(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的四位一体。请说明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哲学道理(4分)。解析:此题是学科内综合题,
26、设计巧妙灵活。答好此题一要把握试题要求,二要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答案:(1)区域发展不和谐/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或者具体描述为:推进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和谐/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等事业。城乡发展不和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城镇化水平等措施。(不和谐因素每点1分,解决的建议每点1分。共6分。其他角度分析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党的意志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在此之前,还要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讨论修改。(2分)原因:依法治国是党领
27、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政治协商是我国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每点2分,共6分。)(3)整体是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部分的功能。并且有时部分的功能还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起着制约作用(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部分构成的,四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