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二十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苏州模拟)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政府()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解析】选C。苏俄在十年内从余粮收集制到固定的粮食税,再到建立集体农庄,农
2、业政策进行了三次调整,以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故选C;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A;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需要,排除B;苏俄农业政策的调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非随意,排除D。2.(2020无锡模拟)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实行一年之后国
3、家领导人就有将其叫停的打算,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就是缓解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导致的政治危机,因此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有其政治考虑,故选B;根据材料“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倒退”可知,列宁并没有科学分析当时苏俄国情,故排除A;材料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并没有涉及是否实现工业化目标,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3.1921年,列宁对美国商人哈默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
4、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材料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彻底否定 B.新经济政策实现了苏俄经济复苏C.苏俄对社会主义认识有所突破 D.工业政策调整是经济改革的核心【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哈默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说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所突破,故选C。“彻底”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表明苏俄经济的复苏,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工业政策的调整是改革核心,排除D。4.(2021南通模拟)19201926年,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和美、英等国签订金矿、石油开发协定。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
5、到一定年限,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这表明当时的经济政策()A.适应苏俄战时的需要B.尝试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C.为了实现企业国有化D.旨在发展其资本主义经济【解析】选B。根据材料的时间,以及“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和美、英等国签订金矿、石油开发协定”可得出,这是苏俄(联)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把部分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尝试,故B正确,排除A;新经济政策并非想让企业国有化,排除C;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5.(2020苏州模拟)1923年,“划定了联盟工业企业和共和国工业企业,前者主要是
6、重工业大型企业直接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一些重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经济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工业企业则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由此说明新经济政策()A.探索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B.注重区分工业企业的不同类型C.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做准备D.探索轻重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苏联对重工业大型企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其余的工业企业进行管理职责的划分,反映了苏联对经济管理模式新的探索,故D正确;题干未涉及农业,排除A;题干强调分类管理,而非区分工业类型,排除B;题干未体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排除C。6.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
7、金卢布,1923 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这说明苏俄()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苏俄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有了发展,结合19211925年的时间信息,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故选B。私有经济没有占据主导,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是否完成,排除C;重工业是发展重心,排除D。7.(2020蚌埠模拟)1922年,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有人“出于崇高的共产主义感情和共产主义志向”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竟然退却起
8、来而嚎啕大哭。这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导致俄共分裂B.新经济政策缺乏群众基础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D.新经济政策受部分人质疑【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后,一些人认为是恢复了资本主义,因此嚎啕大哭,说明新经济政策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故选D。材料是对新经济政策实施情况的描述,排除A;新经济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不能说明其缺乏群众基础,排除B;新经济政策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排除C。8.(2021徐州模拟)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写道:“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农民愿意让我们
9、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下列属于该言论背景的是()A.帝国主义干涉俄国十月革命B.苏联要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C.德军入侵导致苏联国土沦丧D.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解析】选B。根据“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农民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快速度建设社会主义,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B正确;俄国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德军入侵是在苏联完成工业化之后,C错误;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是在斯大林逝世以后,D排除。9.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
10、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析】选C。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
11、年的农业集体化政策,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10.(2021扬州模拟)1961年,苏联对农场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农场采用包工奖励,计件奖励和计时奖励工资制,工资标准也有所提高。同时,又进一步探索基层劳动组织形式,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这些措施旨在()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选A。材料信息“计件奖励和计时奖励工资制,工资标准也有所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不是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
12、B;材料与城乡的差距无关,排除C;集体化道路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实现,排除D。11.(2021淮安模拟)苏联某一领导人围绕改革目标重新建立了部门管理体制。力图“把集中的部门管理同共和国和地方的广泛的经营主动性结合起来”。改组后,加盟共和国(包括地方)所属工业产值与联盟所属工业产值基本各占50%左右。这次改革()A.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B.重点在工业方面C.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重点在农业方面【解析】选B。根据题干“把集中的部门管理同共和国和地方的广泛的经营主动性结合起来”可知此次改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重点在工业生产
13、方面的体现,故B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苏联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A;题干并未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排除C;题干信息未涉及农业改革,排除D。12.(2021徐州模拟)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 “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解析】选D。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与材料中“新经
14、济体制”“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相符,故选D;柯西金改革未能突破苏联模式,与史实不符,排除A;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的建设模式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排除B;苏联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19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
15、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 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19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19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9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材料二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
16、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减到1962年的42.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17、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4分)【解析】第(1)题考查苏联农村教育的状况,需结合在20世纪30-50年代苏联社会发展状况分析比较,注意从“目的”和“特点”两个角度回答。第(2)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概括,第二问,要结合两国的国情、政府的行为、政策和方针等分析比较。答案:(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4分)特点:计
18、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4分)(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等。(2分)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2分)14.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
19、2樊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根据材料一、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解析】本题是一道信息说明题,首先要找出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根据
20、材料一的表格,纵向上看,可得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而19571960年,粮食产量时有起伏,而与此相关的知识可以联系赫鲁晓夫改革,初期提高农产品价格,保留自留地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增长迅速,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到了后期作用开始下降,粮食产量也开始不稳定;材料二中表格纵向看1953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而1959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1964年粮食产量开始回升,根据中国现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可知19531958年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
21、升,而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以后,中央在农村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粮食产量开始回升,将这两者内容进行整理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2分)原因:苏联: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中国: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4分)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在1958-1960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2分)原因: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主要是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4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