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
2、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
3、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1.下列对文章节选部分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以政治业绩突出陪衬学术成就。B.当时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因为他们很多人都知道梁先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角色。C.文章写梁任公的讲演稿写得整整齐齐,书法秀丽,十分美观,这些褒扬性的词语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景仰、赞叹之情。D.第三段中,写梁任公先生一出场,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文字描写得形神兼备,顾盼神飞。解析B项,理解错误。原文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答
4、案B2.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解析这段文字重点写梁启超先生的讲稿,通过讲稿,反映梁启超先生的品格。抓住“整整齐齐”“秀丽”“美观”等词分析即可。参考答案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艺术修养高。3.梁任公的开场白有什么特点?“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一句中“谦逊”和“自负”矛盾吗?为什么?解析文章写梁任公开场白“极简短”,“一共只有两句”,而这两句又看似矛盾,体现其幽默风趣的性格。第二问要注意“谦逊”和“自负”分别评价的是梁任公的哪一句话。参考答案简洁新奇,幽默风趣。不矛盾。“谦逊”针对他的第一句话来说,“自负”针对第二句话来说。这两种特点的结合足以表明梁任公开场白的幽默。二、
5、语言运用4.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先生应教育部门邀请,为初小一年级学生编国语教材。他拟的第一课是:“来,来,来上学。”经过反复斟酌,他又改为:“去,去,去上学。”请简述梁先生这样修改的原因。解析可根据“来”与“去”在表意上的区别体会。“来”是召唤,“去”有催促和自觉的意思。参考答案“来”,是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召唤;而“去”则是孩子自己的主动行为,后者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两者反映的读书自觉性不一样。5.某校杂志社准备为高一同学在校刊起航开辟一个专栏“梦想照亮现实”。请以杂志社的名义写一则该栏目的征稿宣传词,要求紧扣专栏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解析拟写宣传语的策略:一要做到生动
6、,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使用其他修辞手法,或日常成语、俗语的变式,力争吸引读者;二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本题要紧扣征稿的主题“梦想照亮现实”,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征稿单位及要求写清楚。答案示例梦想从这里起航,青春在校园绽放。校杂志社在校刊起航为高一同学新开辟了专栏“梦想照亮现实”,现特向全体高一同学征集优秀稿件,欢迎踊跃投稿。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某公司高薪聘请10名海归博士打造研发团队,这支高素质的队伍不孚众望,为公司在抢占市场先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日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
7、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当灾难来临时,武警官兵、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俾昼作夜地展开救援,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矛盾论充分考虑到广大干部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运用短小精悍的表述方式,把深邃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家长们的高度紧张自然不是捕风捉影,关乎孩子身体健康的事件,哪怕发生概率极小,也会击中家长们脆弱的神经。“抢救整理京剧传统剧目”需要对传统剧目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改编者的心态不是高屋建瓴地睥睨传统,而是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A.B.C.D.解析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使用错误。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俾昼作夜:将白天当作黑夜,指不分白
8、天黑夜地寻欢作乐。此处不合语境。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含褒义,此处应用中性词“居高临下”。答案A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有启迪的作用。B.梁启超在上海读到天演论,他在“物竞天择”的基础上,阐发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进而发表了一系列宣扬社会进化论的文章,比如新民说新史学,影响了未来中国的走向。C.1926年,梁启超在知道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
9、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D.梁启超学贯中西,在清华大学就任导师,深受欢迎,“每逢上课,教室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过道、门外都挤满了学生”。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原因”;C项,否定不当,可把“禁止”改为“希望”;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改为“不但教室座无虚席”。答案B3.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项是()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解析A项,是祝贺寿辰对联,但是不能突出教师的职业特点,
10、且“花甲”是指60岁。C项是挽联,不合语境。D项,不能体现贺寿之意,也不合适。答案B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梁启超的“儿女情长”张剑1948年,梁思成以“主持中国营造学社多年,研究中国古建筑物,实地搜求、发见甚多”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学”唯一院士;他的弟弟梁思永因“主持大规模之殷墟工作,又发现华北史前文化次序之实证”,与李济、郭沫若、董作宾荣膺“考古学”院士。当年全国人口4亿多,总共遴选81名院士,真可谓凤毛麟角。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同膺院士,更是绝无仅有。他们学术成就的取得,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自然与他们的父亲、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风潮的梁启超有关。梁启超对子
11、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这些家书早在丁文江、赵丰田编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已有不少披露,但大多是节录、择录,难窥全貌。近年来坊间也有多种以梁启超家书为名的选编本,如张品兴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梁思成续弦林洙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等。这次由中国近代史和戊戌变法史研究专家、正主持编撰梁启超全集的汤志钧及其哲嗣汤仁泽编注的梁启超家书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皇皇43万余言,可谓“梁启超家书”的最新整理成就。“家书”部分以1994年中华书局影印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为基础,兼收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的一些信函;“南长街54号梁
12、氏函札”则收录了最近公布的梁启超、梁启勋兄弟北京故居南长街54号所藏梁氏档案中梁启超函札241封,虽然主要是梁启超致其弟弟梁启勋的信函,但也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晚清民初“家事、党事、国事无不令人气尽”的感受。“家书”部分,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作为人父对儿女们的关爱之情。在一般家书的家常“唠叨”与人伦情感之外,他更多的是与儿女们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进行谋划。梁思成留美学习建筑,梁启超认为他毕业后应与林徽因到欧洲一年或几个月,“开开眼界”,并为此筹措经费,详细规划行程。他害怕梁思成所学太过专门,不利于生活与交友。太过专门会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
13、堕落之根源”。因此,他希望梁思成毕业后,花时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某个方面。梁启超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热爱。当其他孩子在美国、加拿大留学期间,只有被爱称为“老白鼻”(老Baby)的小儿子梁思礼在身边,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被梁启超看在眼里,并告知远方的哥哥姐姐,如老白鼻“天天自己造新歌来唱,有趣得很”,老白鼻“专做韵文,隔几天便换一首,也没有人教他。他总是在那里哼哼”。“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兄弟情深之外,也有不少内容相关孩子们。如1927年7月1日致梁启勋函中,谈论的主要是梁思成、林徽因“行庙见礼”时,各位亲戚的礼物如何准备。家书因具有私密性,有时更能反映梁启超自己的思想及其变化。例如他
14、对因北伐战争而引起全国性杀伐就很是痛心,“据各方面的报告,最近三个礼拜内双方党人杀党人明杀暗杀合计差不多一万人送掉了,中间多半是纯洁的青年。可怜这些人糊里糊涂死了,连自己也报不出账,一般良民之入枉死城者,更不用说了”。因此,他坚决反对梁思忠回国,到北伐军中去“冒险”。而且面对如此局面,他“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他实在讨厌政治生活,但“完全旁观畏难躲避”,良心又过不去。中国有“家书”传统,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曾以各种版本行销多年而长盛不衰,我们相信“梁启超家书”也将步入这一行列,成为中国“家书”传统的重要内容与延绵不绝的重要一环。(摘编自人民日报)相关链接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
15、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国藩复杂的内心世界。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很多都体现在家书和给孩子们的书信中,最早见于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B.通过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梁启超是关心时事之人,包括党事、国事。C.梁启超的家书,除了体现他的教育思想之外,还体现了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书信中谈论包括人伦情感、学问、人生及未来规划等内容。D.梁思成留学美国,梁启超担
16、心梁思成拘泥于所学专业,希望他毕业之后,多涉及文学或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解析根据原文“这些家书早在丁文江、赵丰田编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已有不少披露”,A项中“最早”属曲解原意。答案A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梁启超儿子的成就,从侧面烘托出梁启超在其中的突出贡献。B.梁启超对家人的教育仅限于家书的教导,以家书的形式对儿女们进行教育。C.梁启超眼光独到,思想开放,执意要梁思成出外游学,增长自己的学识。D.从梁启超给家人的家书中不难发现,梁任公是一个脱离传统的人,并不拘束于传统礼教的束缚。解析A项,“侧面烘托”有误,第一段直接表明了“他们学术成就
17、的取得自然与他们的父亲、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风潮的梁启超有关”。B项,“仅限于家书的教育”属无中生有。D项,“梁任公是一个脱离传统的人,并不拘束于传统礼教的束缚”于文无据。答案C6.试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家书”的作用。解析本题需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来概括“家书”的作用。第二段说“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那么我们可找出梁启超对其子女的教育作用,如指导孩子多花时间学常识,和子女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谋划;分享孩子的趣事,增进家人的感情。从倒数第二段又可概括出家书具有私密性。从最后一段可看出家书对后世有教育意义。参考答案对于后辈们的人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18、。为增进家人情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具有私密性。具有后世教育价值,为现今教育观念提供了思路。三、语言运用7.下面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不超过45字)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与对“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
19、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参考答案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主张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8.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对所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文段进行点评。丹柯:“我要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呢?”丹柯比雷声更有力地狂叫道。他忽然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那颗心正像太阳一样明亮地燃烧着,而且比太阳还更明亮。点评:一个敢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因准确的动作描写而鲜活逼真,赞颂之情熔铸其内。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点评:参考答案一位率性洒脱、神采飞扬的大家形象,因传神的肖像描写而跃然纸上,敬仰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