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子从天道与人道高度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续到了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一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荀子则进一步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认为天有自身运动规律,人与天各起作用,和谐共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儒家的这一生态伦理规范告诉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使用。
2、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对于那些不可禁也不可去的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朱熹进而提出了私欲与天理对立统一的思想,要求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引诱,保持道德自觉。“圣王之制”彰显了生态伦理思想中的法律意识。儒家很多经典著作都记载了有关生态资源的立法保护。如禁止人们乱捕猎、乱砍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这些立法保护在有关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礼记月令规定:为了遵循自然规律,
3、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各种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禁令、礼制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的法令。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孟子、荀子还详细阐述了具体做法,强调人类要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界应是伙伴朋友关系。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类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与当今生态伦理学上所强调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规律的观点是一致的。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选择适度的消费方式。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4、”的思想,告诫人类应当克制自身欲望,珍惜、节约资源。这一思想将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正分配,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摘编自化秀玲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延续到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独立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B. 历代王朝的法令都规定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C. 禁止人们乱捕猎、乱砍伐,这是荀子所概括的“圣王之制”里面的内容。D.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确保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的代际公正分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通过对孔、孟、荀生态
5、伦理学理念的论述体现了三者之间的传承关系。B. 文章主要从核心、行为规范、法律意识、当代意义四个角度,论述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C. 文章第二段用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观点。D. 文章的最后两段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很多经典都记载生态资源的立法保护,可见这一观念在古代就已经引发人们的重视。B. 对于那些不可禁也不可去的欲望加以引导,是以“道”来节制人欲的一种方式。C. 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若能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就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D. 传承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我们就
6、可以完全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并保护好环境。【答案】1. C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孟子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并非“独立的”。B项,这一规定是礼记月令中的,并非历代王朝的法令。D项,“确保”与原文的“将引导”表述不等价。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论
7、证的不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观点而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这一观点。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我们就可以完全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并保护好环境”强加因果,绝对化。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
8、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回家过年东方晓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
9、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
10、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
11、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娘,回家吃饭吧!”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
12、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爹、娘: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儿拜上1988年1月5日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
13、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他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通过描写母亲等待时的焦灼与失望,暗示了小说的主题。B. 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为后文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的情节做了铺垫。C. 结尾处写母亲“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这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母亲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D. 在读者都认为母亲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
14、遗憾中过年的时候,母亲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5. 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性?【答案】4. C 5. (1)第一处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通过描写母亲在大风雪的恶劣天气中焦灼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也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中也是一个值得牵挂的好儿子。(2)第二处通过细节(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母亲长时间站立,脚下站成一对冰砣窝子,但她不挪开地方,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表现母亲的执着和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6.
15、 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16、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故选C。【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划线的句子的内容,属于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然后在结合人物和内容分析,这样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心情、品质有什么关系。文中第一处是景物描写,可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角度来分析;第二处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从描写了什么动作,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角度分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17、。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题目,注意从结构、内容、手法以及主旨的角度分析。内容上可从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角度分析;结构上可从标题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可从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特点等角度分析;主题上可从突出文章主旨的角度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可只说套话。【点睛】要求探究标题的意蕴、作用的题目,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 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5、思考题目是
18、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7. 下列各项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所赖君子见机 B.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C.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D. 宾主尽东南之美8. 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不顺 B.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
19、之心 宁:哪能C.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处境艰难 D.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风浪大9. 对本段文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段文字在句式上多采用对偶,音韵和谐,体现了骈文的特点。B. 本段文字用了大量的典故,如:冯唐、李广、孟尝、阮籍等。C. 本段文字借写贾谊、梁鸿,表达作者愿效法他们,在逆境中奋起。D. 本段文字既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苦闷,也表达对追求的坚定乐观。【答案】7. A 8. D 9. C【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
20、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C项,“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繁星一样。D项,“美”,俊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选A。【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赊:远。故选D。【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C项,“表达作者愿效法他们”错,是借他们的遭遇来宽慰自己。故选C。【点睛】对于概括归纳
21、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
22、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二)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的意思。10.(1) 曷不委心任去留 ( )(2)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 ) (3) 恨晨光之熹微 (
23、) (4)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5)有若对曰:“盍彻乎?” ( )(6) 季康子问:“使民以敬,忠以劝,如之何?( )(7)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 )【答案】(1)曷,通“何” (2)“生”,维持 (3)遗憾 (4) 同一类的人(5)何不 (6)勤勉努力 (7) 通“措”,放置【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1)曷,通“何”什么;(2)“生”,名词作动词,维持;(3)“恨”古今异义词,遗憾
24、;(4)“徒”同一类的人;(5)“盍”何不,为什么;(6)“劝”古今异义词,勤勉努力;(7)“错”通“措”,放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敬弘,琅邪临沂人也。与高祖讳同,故称字。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之,晋陵太守。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性恬静,乐山水,为天门太守。敬弘妻,桓玄姊也。敬弘之郡,玄时为荆州,遣信要令过。敬弘至巴陵,谓人曰:“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乃遣别船送妻往江陵。妻在桓氏,弥年不迎。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玄辅政及篡位,屡召不下。高祖受命,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永初三年,转吏部尚书,常侍
25、如故。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复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违也。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太祖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关署文案,初不省读。尝豫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政自不解。”上甚不悦。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及东归,车驾幸冶亭饯送。二十四年,薨于余杭之舍亭山,时年八十八。追赠本官。顺
26、帝升明二年,谥为文贞公。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棋八势”。所居舍亭山,林涧环周,备登临之美,时人谓之王东山。太祖尝问为政得失,敬弘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上高其言。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太祖嘉而许之。敬弘见儿孙岁中不过一再相见,见辄克日。恢之尝请假还东定省,敬弘克日见之,至日辄不果,假日将尽,恢之乞求奉辞,敬弘呼前,既至阁,复不见。恢之于阁外拜辞,流涕而去。(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高祖,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史称宋武帝(宋高祖)。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
27、将领、权臣,大亨元年逼晋安帝禅位于己。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B. 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C. 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D. 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讳”,
28、名讳。封建时代对于帝王梅相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王敬弘因与高祖刘裕名字相重,故只称字。B. “赘婿”,指就婚、定居于女家的男子。以女之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承嗣母方宗祧。秦汉时赘婿地位等于奴婢,后世有所改变。C. “受命”,受命于天。古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宣扬“君权神授”论,称他们做皇帝是顺从天意,接受天命。这里指桓玄接受禅让。D. “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敬弘少有清尚,不慕权贵。王敬弘的夫人是权臣桓玄的姐姐,王敬弘却不愿亲近桓玄。桓玄
29、辅政及篡位时多次征召他他都拒绝了。B. 王敬弘为政长于清淡,短于操作。皇上曾经问他为政得失,他回答让皇上推崇不已;皇上问以疑狱,他却连审讯记录都没有看。C. 王敬弘淡泊官场,一生多次辞官。他性恬静,乐山水,好隐居,仅在宋朝,他就有多次辞官回家的纪录。有事朝廷一再封以高官,他却屡屡推辞。D. 王敬弘为父慈爱,但国事为重。他一年之中会多次与儿孙们相聚。但为了勉励回家探望的王恢之以国事为重,他直至儿子假期将尽也忍住没见儿子。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妻在桓氏,弥年不迎。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2)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答案】11. B
30、 12. C 13. B 14. (1)妻子住在娘家,王敬弘整整一年也没有去接她。郡里无事,便尽情游山玩水,往往一连数日不归,心里非常高兴。(2)元嘉六年,升任尚书令,敬弘坚决辞谢,上表皇上请求回到东部,皇上难以改变他的想法。【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敬弘”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朝请”作“奉”的宾语,不要断开;“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结构对称,不要断开; “汝处于不竞之地”是“使”的宾语,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
31、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桓玄接受禅让”错,应该是刘裕接受
32、禅让。【1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他却连审讯记录都没有看”错,原文说的是审讯记录他看不懂。【14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弥:整整;恣:尽情;累日:一连数日;迁:升任;让:辞谢;表:上表;夺:改变。参考译文:王敬弘,是琅玡临沂人。因为他和高祖的名相同,所以以字称呼。曾祖王廙,担任晋骠骑将军。祖父王胡之,担任司州刺史。父亲王茂之,是晋陵太守。敬弘年轻时就有高
33、尚的节操,始任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敬弘性情恬淡宁静,喜欢游览山水。任天门太守。王敬弘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敬弘到郡县去时,其时桓玄镇荆州,桓玄送信给敬弘请他到府上拜访。王敬弘到了巴陵,对人说:“桓玄邀请我,只是要和他姐姐相聚罢了,我不做桓家的入赘女婿。”于是他派另一条船将妻子送到江陵。妻子住在娘家,王敬弘整整一年也没有去接她。郡里无事,便尽情游山玩水,往往一连数日不归,心情非常高兴。桓玄辅佐国政及后来篡位屡次征召他,他都不答应。高祖登基,敬弘补任宣训卫尉,担任散骑常侍。永初三年,王敬弘转任吏部尚书,常侍之职不变。敬弘每次被征召,即使敬奉高祖,已经到了应该退下来的时候,他就立即解去官职,高祖赞赏
34、他的志趣,不随意违背他的请求。又被任命为庐陵王的老师,担任散骑常侍,他自称无德才不配做庐陵王的老师,坚决辞谢不接受。又被任命为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担任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未接受。太祖即位,又让他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统率江夏王的军队。元嘉三年,任尚书仆射。刚开始不懂关署文案。有次参加判案,皇上问他一件疑案,敬弘回答不出来。皇上变了脸色,问有关人员:“为什么不将案卷交给仆射?”敬弘说:“臣已拿到案卷读了,却弄不明白。”皇上非常不高兴。元嘉六年,调任尚书令,敬弘坚决辞谢,上表皇上请求回到东部,皇上难以改变他的想法。改而任命他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分给他随从二十人。敬弘辞去侍中、特进,并
35、请求减去一半随从,未被允许。等到敬弘回东部时,皇上亲自到冶亭为他饯行。二十四年,敬弘死于余杭舍亭山,时年八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原先的官职。顺帝升明二年,追授谥号为文贞公。王敬弘身材矮小,但举止姿态方正端庄,桓玄称之为“弹棋八势”。他所住的舍亭山,溪流环绕,极具登山临水的美景,当时人都称他王东山。高祖曾向他请教朝廷政事得失成败的关键,敬弘答道:“天下有道,普通老百姓不会议论政事。”高祖极其推崇他的话。敬弘的儿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替他请求任奉朝请,并写信给恢之说:“秘书郎名额有限因而有竞争,奉朝请则没有名额限制,所以没有竞争。我想让你处在没有争斗的地方。”高祖赞赏并答应了他。敬弘一年见儿孙不超过
36、一两次,见一次也总是一天时间。恢之曾经请假回来看望他,敬弘限定一天见他,但是到了那一天没能实现,而恢之到家那天假期快结束了,恢之请求回朝廷,敬弘喊他,恢之已到了门口,敬弘又不见他了。恢之在门口跪拜辞别,流泪而去。(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宿府【唐】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注】伶俜,流离失所。此句取用庄子道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强移:勉强移就。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
37、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先写环境的清寒,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再以“独”“残”渲染氛围。B. 颔联写“独宿”见闻,以“中天月色”比喻才华,抒发无人赏识的悲哀之情。C. 颈联写诗人因“风尘荏苒”而得不到故乡音信;“关塞萧条”写出战乱仍未停息的情景。D. 全诗抒写旅愁: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抒独宿之情,情感悲凉深沉。16. 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孤寂的情感。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借清秋、井梧、蜡烛、角声和月色等的描写,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2)抒发了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颈联写自己漂泊在外,家书断绝,归家之路的艰
38、险,以此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3)表达了诗人无奈与惆怅之情。尾联化用典故,自比鹪鹩,虽然暂时安居,但心中不免无奈与惆怅。【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中天月色”不是比喻,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故选B。【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
39、、景)蕴含的情感。本首诗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发了诗人孤寂的情感。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颈联“风尘”句紧承“永夜”句。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
40、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点睛】(1)古代诗歌表达感情的特点:多是含蓄、隐晦的; 多是丰富、复杂的;有时是发展变化的。(2)多角度思考。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3)答题模板: 第一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 了?”。 第二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涉及多种情感的,答题时一般按在诗歌中出现的先后为序。三、背诵默写:
41、17.(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表达了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的志向。(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3)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野鸭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答案】(1)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曷”“皋”“鹜”
42、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四、语言文字运用: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孙悟空的筋斗云,小哪吒的风火轮,嫦娥的飞天奔月,这些不经之谈的神话传说,如今都逐渐变成了现实,对此,我们是佩服现代科技的发展呢,还是要佩服先人的“大胆预言”B. 他在商界单枪匹马地打拼了近五十年,虽然靠暴虎冯河的手段积累了近二十亿的资产,但至今已大彻大悟,积极地扶危济困,仗义疏财。C. 她带着明信片按图索骥,为每一家书店拍照,写见闻,写评论,敲下纪念章,在微博开设“100个独立书店走访计划”话题。D.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再结城下之盟,签署建立统一地区防空系统协定。分析
43、人士认为,俄借世界金融危机之机,扎牢了自己后院的樊篱。【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A项,不经之谈:没有根据,不合情理的言论。不能修饰“神话传说”;B项,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褒贬误用;C项,按图索骥: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使用正确;D项,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望文生义,与后文“签署建立统一地区防空系统协定”不符。故选C。19.下列各句
44、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B. 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C. 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D.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答案】A【解析】B项偷换主语,“成为”的主语不应该是作者,应在“成为”前加上“使之”。C项“是”的宾语残缺,在后面加上“的结果”,如果“呼唤”成
45、为“是”的宾语,与主语“这”明显不一致。D项是一面和两面搭配不当,“提笔忘字”只有一面,而“能否很好传承”是两面。视频2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语句衔接题一般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从话题角度(空间、时间、人
46、称等)一致,情感事理一致(如一面和两面、正面和反面、原因和结果等,要符合事理),情境氛围,句式结构,语气、音韵和谐等角度考虑分析。句紧承“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句,并引起句,句是对句的评价,句另起一层,句紧承句,句中“这时”照应句。所以选D。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斧正。B. 云南邀请中国作协老作家李凖、老诗人李瑛等一批著名作家访问昭通,我也忝列其中。C. 为了庆祝我的乔迁之喜,朋友把自己的字画作为礼物送给我,让我的新家顿时生辉。D.
47、您为令堂多方查找心脏病特效药一事,我们全家都向您表示真诚的谢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忝列”是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使用正确。A项“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C项“乔迁”用于贺人搬往新居,不能用于自己;D项“令堂”是敬辞,对别人母亲的尊称。22.下面是做饭的基本流程,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5个字。【答案】先淘米下锅,开始蒸饭;再备好炖汤的材料,下锅炖汤;在等待米饭和汤熟的同时,洗菜,烧菜,熟后起锅。【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要
48、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本题描述要求“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5个字”,答题时抓住关键词“流程”,依据箭头方向,逐步阐述过程,注意步骤先后。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概括画面的能力。描述类,就是用文字表述其内容,做这种题目时要求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23.阅读下面的名句,根据要求作文。 中秋节是中华传统节日,赏圆月吃月饼成为中秋的传统节目,寓意团团圆圆美美满满。在莆田民间,中秋节还有炒米粉
49、吃芋头等传统,借炒米粉来表达对丰收的祝福,借吃芋头(本地话,“芋”谐音“熬”)来表达面对苦难的乐观心态,亲人团聚一起,吃着米粉,吃着芋头,使得传统中秋节越发有一种古典农耕文明浓浓的文化氛围。近年,一些年轻人在过中秋节时,更愿意带着父母出外旅行,到各地走走看看,还有些年轻人用看电影朋友聚会等方式打发中秋节,过节方式越发多样。对这种变了味的中秋节,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800字。【答案】变味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我们中国人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的“中秋节”了,然而,近年来的“中秋”似乎过的(得)“变味”了。“中秋节
50、”有许多的传统习俗,比如:吃月饼、赏月。想象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一 边聊天儿,是何等的天伦之乐。然而,这似乎只是我心中的 “中秋”,我可从来没这么过过“中秋节”。我印象中的“中秋节” 好像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就算完了,一点意思都没说到赏月,我倒是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独自“欣赏”过“中秋”皎洁的月光,望着一轮明月,我不禁思考:难道我们的“中秋节”会不断的变成一顿晚餐?享受合家团圆之乐会变成大家一起吃顿饭?这种过“中秋”的方法似乎十分的肤浅和无聊。 我们国家在今年将“中秋节”规定为法定节日的目的,不就是希望我们的国民不要淡化了对传统节日的期待和享受、理解我们的传统文
51、化,但是,在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达到。对节日的期待这一点是达到了,不过原因可不是期待与家人团聚,或是去感受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而是去期待终于可以放假了,不用再上班、上学了。这与国家原先设立这个法定节日的初衷背道而驰。街上除了“中秋大减价”、“中秋节全场七折”之类的标语,我体验不 到中秋的任何气氛。难道从前的中秋节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吗?难道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吗?我也有些怀恋那些快乐的时光,但似乎也有点儿麻木了-清明、重阳、端午。这其中民族文化的瑰宝都“退化”得只剩下“皮毛”了。不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继续消失,所以,请关注这些被我们遗忘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再过一次“一样”的中秋
52、。我们的“中秋”正在不断的“变味”,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丧失,正当国外的“洋节”席卷中华大地之时,我们坚决不能抛弃我们的传统、我们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我们年轻人应该行动起来了,当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淡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将他(它)“夺”回来。让我们泱泱大国的古老文化为后人留下无穷的财富。【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是:对这种变了味的中秋节,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首先分析所给材料的内容。材料中第一段主要是突出中秋节是中华传统节日,突出传统中秋节要有一种古典农耕文明浓浓的文化氛围。第二段主要是展示了近年
53、来一些年轻人在过中秋节时的一些“新”做法,比如带着父母出外旅行,到各地走走看看,还有些年轻人用看电影朋友聚会等方式打发中秋节。这一段的内容主要是突出虽然中秋节的过节方式越发多样,但却忽略了中秋节的传统意义。然后根据写作任务,明确自己的看法。写作任务是:对这种变了味的中秋节,你有什么看法呢?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以对这种变了味的中秋节表示赞赏,也可对对这种变了味的中秋节持反对的态度,还可保持中立,辩证地看待传统节日新过法。最后确定立意角度。赞成角度:(1)旧节新过法;(2)方式不同,意义不变;(3)“殊途同归”;(4)传统中秋节,时尚新过法。反对角度:(1)弘扬传统节日;(2)优良传统不能丢;(3)
54、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4)传统节日应保护。辩证地看法:(1)不忘老传统,创造新过法;(2)传统节日要有“现代过法”;(3)传统节日也要与时俱进。【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55、,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