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政治总复习高三政治总复习,是在学习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高考政治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掌握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题型的性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年来国内外重点、热点问题,通过恰当的训练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等。进入高三总复习首先要把握高考政治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第一部分 高考政治对知识的 要求 经济常识部分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职能、纸币和通货膨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一、基本概念经济、商品、商品经济、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社会
2、必要劳动时间、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纸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二、基本概念1、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3、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4、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其大小有价值决定。5、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6、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7、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并由价值决定。8、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商品商品9、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正确对待货币。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个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一个角度看可用下页简图表示。图中说明价值规律即商品经济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客观、必然地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这两点就构成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只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就会发挥作用,并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 下面对以上八个知识点作简要说明 1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存在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在全社会中占了统治地位,形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但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的商品经济。
5、 2 、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就是指凝结再上品种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商品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即使消耗了人类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不是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便不是商品。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就
6、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商品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把价值让渡给生产者。因此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不可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愈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愈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大。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A.(1)(2)(4)(5)(6)(8)B.(1)(2)(3)(4)(5)(6)(7)C.(1)(2)(4)(5)(6)D.(1)(4)(5)(6)(8) 个别W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
7、,他们生产W的个别劳动时间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W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而这些W生产者生产的单位W的价值量 ,但W总量 了,价值总量也 了。这样,他们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A.低于 增加 增加 增加 B.低于 不改变 增加 增加 C.高于 减少 增加 增加 D.低于 不改变 减少 减少3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纸币和通货膨胀 ( 1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指能与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商品)。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实物货币 - 金属货币 - 纸币 - 信用货币等阶段后,通过信用卡的过
8、渡,又迎来了电子货币时代。 偶然的物-扩大的物-一般等价物 G-铸币-纸币-信用G-电子G( 2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表现即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 3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叫做通货膨胀。 流通中
9、实际需要的G量:待售W总量W的平均价格水平G的流通速度 假定一件上衣的价格为40元,现在生产上衣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假定生产上衣的原材料等价格不变),则一件上衣的价格为: (1)G的发行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G的发行量表述略)我国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物价涨幅控制目标,都需要G发行量有所增长来与之相适应。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就会使一部分W因缺少流通手段而卖不出去,既阻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影响人民生活。所以,中央银行在G供应上坚持适度从紧的G 政策,适当增加G供应量。 (2)不会。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有;W供不应求、纸币的发行量.造成的通货膨胀。而当前在我国,一是市场上大部分W供
10、应充分,出现了买方市场;二是坚持了适度从紧的G政策,而不是滥发G,因而不会引起物价暴涨4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 1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引起的。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价格变动也会影响供求。 ( 3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二是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
11、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导致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基本概念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按劳分配、市场、市场经济二、基本观点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 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是我国现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的确定,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5、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竞争意识6、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国家必须运用经济的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
13、的市场经济。起基本标志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对本部分的内在联系可用下列 两个图来表示: 表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据报导,中国科技大学6名学生因为参与计算机“人机语音对话技术”研究并做出创新成果获准得到总计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大学生智慧成果成了资本,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这6名大学生所得属于:表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通过表一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即可。下面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部分知识点有三个: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2)国家宏观调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市场经
14、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得手”,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自发地调节着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他方面也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
15、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整体功能。 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坚持公有制
16、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经 济 日 报 曾 载 文 谨 防 再 就 业 工 程 中 政 府 职 能 “错 位 ” 。下 列 选 项 属 于 政 府 职 能 “错 位 ”表 现 的 是 : 直接安排下岗职工重返工作 规范宏观调控社会就业的行为增设事业岗位,安插下岗人员 通过市场高效率配置劳动力资源A B C D “要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调整农业的投资结构和产品结构,使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上述说法A是强调发挥宏观调控作用B主张充
17、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C肯定了农业资源应由国家统一分配D否认了国家对农业资源的宏观调控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一些农民1999年尝试进行了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西瓜,“西瓜虽然大丰收,但烂在路边无人问”。由此,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应该引起人们思考的是:A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关注市场信息 B必须建立市场体系,特别是农产品产地的批发市场 C要做好农产品的保鲜、储藏、运输等项工作 D要发挥政府职能,特别是信息引导、提供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党和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政府行为。(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有其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8、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是统一的,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2)实施西部大开发,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信息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又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市场行为又是政府行为。(3)上述观点否定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片面的。(三)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 企业及其分类,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一、基本概念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股票、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兼并、企业破产、企业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二、基本观点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19、,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2、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对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有利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转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5、企业竞争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企业破产是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6、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
20、治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7、企业经营者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要有经营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才干。8、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企业经营者应当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此部分属于常识性知识,分别把握各知识点的有关内容即可。 1 、企业及其分类( 2 )企业法人是指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 3 )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
21、治久安。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 4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内容及行业属性划分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及有关法律规定划分企业,还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组织形式等划分企业。 2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 1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 2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司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
22、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企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企业是一个组织,各种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作为一个组织,也属于企业。B、独立地拥有必要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的部门就可以成为企业。C、凡以赢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就是企业。D、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 A、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B、企业既是消费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品的消费者。C、离开企业以及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经济活动者之间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市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
23、之木。D、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3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效政权。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3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1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们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生产力,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2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同劳动消耗的之间的对比关系。成本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是衡量评价企业经济
24、效益的主要指标。 ( 3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来实现。要继续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大力推进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在继续改善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增强企业活力。这一图表说明我国:A、经济效益低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B、经济结构不合理,必须调整其顺序以带动结构优化升级。C、K科技水平落后,必须把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置于经济工作的首位。D、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必须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发展规模经济。 广西桂林A药业集团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龙
25、头,质量为核心,管理为基础,人才为根本,效益为目的”的发展战略,从1985年至今,该集团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4年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经济效益处于中国药业领先水平。 分析上述材料,简要说明A药业集团是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1、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应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提高竞争力。A集团“以市场为导向”说明了这一点。2、提高经济效益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技武装企业。A集团“以科技为依托”是这一点的体现。3、企业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生产出质量高、使用价值合格的产品,以顺利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价值。A集团“以质量为核心”体现了这一点。4、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采用现代管理方式
26、,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A集团“以管理为基础”符合这一要求。5、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因此,A集团会“以人才为根本”。 企业可以用降低成本和提价来提高经济效益2、表面上看产品售价是由企业决定的,其实,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是受市场制约的。如果企业擅自提高产品价格,就不能顺利成交,其价值就不能实现,企业也就无利可图。因此主张用提价来提高经济效益的观点是错误的。4 、企业经营者素质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面对优胜劣汰的选择。
27、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申请新装电话,要购买指定的话机;开通管道煤气,要搭售燃气灶具;办理卫生许可证,就搭售消毒碗柜、卫生筷;办理驾驶证,就得购买指定的头盔。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强制性的垄断行为: (1)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等一般特征。(2)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3)具有联动效应,可以带动相关企业发展。(4)其实质是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以牟取高额利润。A、(1)(2)(3)(4) B、(2)(3)(4)、C(1)(2)(4)D、(1)(2)(3) 正
28、当竞争 是指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正当竞争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创立名牌,提高信誉来取得竞争的胜利。 (四)产业和劳动者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关于三大产业主要把握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作用。 一、基本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职业道德、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二、基本观点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道路。2、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29、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支柱产业4、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数量,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6、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7、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1 、农业 ( 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
30、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 ( 2 )巩固和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首先是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必须增
31、加对农业的投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贯彻落实“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 在大力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 、工业 ( 1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 、第
32、三产业 ( 1 )第三产业的含义。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之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2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4 、劳
33、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 1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者的义务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等是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2 )劳动合同的含义: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 签订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
34、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 3 )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 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5、,实现社会安定的可靠保证。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意义及要求)(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此部分内容只需要了解其基本内容即可。基本点如下:1 、国民收入的分配 ( 1 )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2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
36、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 、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的含义。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收支平稳和财政赤字。财政的作用。3 、税收及其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 1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我国现阶段的几种主要税种。( 2 )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7、的新型税收。在我国,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 3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是主要税种。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六)银行和储蓄者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储蓄的类型及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1 、银行的产生、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现阶段的银行,按其性质和职能划分,分为中央银行、
38、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2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帐结算是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支票、汇票、信用卡是转帐结算中的主要信用工具。 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第一,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第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3 、储蓄的类型及其作用 广义的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商业保险及手持现金等。 狭义的储蓄:即指存款储蓄,日常生活所讲储蓄一般是指狭义的储蓄。 我国储蓄机构的基本业务是办理活期储
39、蓄、定期储蓄和定活两便储蓄。 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持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4 、债券与商业保险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种类比较多。根据发行者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商业保险一般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主要业务:办理各种财产保险,包括企业财产、
40、货物运输、运输工具以及个人财产等项保险业务,并办理国际财产保险;办理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程序。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的原则,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商品服务市场是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场所。商品服务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特点。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 、市场交易的原则 市场交易原则是规范市场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的基本准则,它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几项内容。3 、家庭消费的内容 家庭消费按照消费的内容,可
41、以区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按照消费的目的,可以区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4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般来说,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发作用于生产,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家庭消费要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要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倡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5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享有安全、知情、自主选择、公平交易、求偿、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等权利。消费者的
42、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当通过合法途径,依法寻求保护。(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世界市场价格,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1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相适应,世界市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 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
43、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2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世界市场价格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用来协调国际贸易关系与货币关系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有: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世界市场价格是指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的价格。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等。 世界市场上的不等价交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不等价
44、交换就是不等值交换,即不按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在这种交换中,贸易双方在交换和由交换所得的利益是不相等的。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工业品和农矿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即垄断组织以垄断高价向不发达国家销售工业制成品,并以垄断低价购买其原料和商品。 3 、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主要表现: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4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 对
45、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的范围: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劳务贸易。出口贸易: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它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进口贸易:扩大出口贸易的同时,要适当增加进口,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在一国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又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又叫入超。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关键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 5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 1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
46、贸易等。 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6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在发展对外贸易时,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哲 学 常 识 (一)唯物论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47、、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应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始终不渝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用哲学观点看,这是因为: A基本路线具有稳定性和总揽全局的指导性 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 C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例:法国作家伏尔泰说过,迷信是傻子遇见骗子的结果。请简析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这是一道引文式简答题,该题立意深刻,折射现实,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揭露“法
48、轮功”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实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引文的内涵。要把握引文的内涵,必须搞清引文中“傻子”、“骗子”的涵义。迷信是一种愚昧的错误意识,与科学针锋相对;迷信使人误入歧途,危害社会。所以,迷信的人就是“傻子”;宣传迷信的人就是“骗子”。可见,迷信是傻子遇见骗子的结果。 其次,将引文内涵与设问要求结合起来,找准答题需要的原理或观点,这是答题的关键。考生可以运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分析上述引文。 最后,组织答案要做到层次清晰、语言简洁、表述规范,这是答题的归宿。运用观点进行分析切忌“两张皮”。根据上述分析,该题的参考答案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
49、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切迷信都是反科学的错误意识,迷信阻碍着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迷信使人误入歧途,危害社会。所以,迷信的人就是傻子,传播迷信的人就是骗子。可见,迷信就是傻子遇见骗子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抵制邪教,识破骗术。 2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 1 )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的重要表现。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做出科学的预见;人们能够运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为人类造
50、福;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至变害为有利。 主观能动性实现条件: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认识和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等。 ( 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应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1、,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企业事业单位历来执行按年龄退休的政策,从男性来看,有的人中学毕业十七八岁参加工作到六十岁退休,而博士生二十七八岁参加工作也是到六十岁退休。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知识分子,对退化政策作一定的调整已是不可避免。据报道,上海市已提出按工作年限退休的政策。这表明: A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和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相适应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二)辩证法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联系和发展,事物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矛盾及其特点,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
52、和重点论相统一,科学思维方法。 此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可用下页图表示。1 、联系和发展 ( 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
53、影响和相互制约;要求: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上,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另一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也要注意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 【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要准确把握联系这一概念,应注意:一方面,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对世上万事万 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因
54、而,联系就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联系即概括事物之间的外部关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2因果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其他现象所引 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3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4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
55、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内容、形式、性质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具有具体性、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因与结果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一方面,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成其为原因;另一方面,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
56、转化。 方法论意义: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57、意义: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它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与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可持续发展战略 背景材料 材料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利于不间断发展和能够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58、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走过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给人类造成威胁的教训中得出得正确选择。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同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理论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中。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又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正确处理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
59、结合起来,坚持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统一;同时,这也是一种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大局,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来处理的观点和方法。 典型题例 据报道,森林覆盖率高达60%的某发达国家,为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禁止企业使用本国木材生产的一次性卫生筷。而森林覆盖率不足20%的某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却用本国原木制造一次性卫生筷,竞相降价向发达国家出口。这从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利与弊、好处与坏处是对立统一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眼前利益必须和长远利益相统一 D 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表现出来的 【解题思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某发达国家禁
60、止使用木材生产一次性卫生筷的利(长远看保护了国家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与弊(眼前利益少)是一对矛盾,某发展中国家的利(眼前的暂时利益)与弊(长远看损坏了森林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也是一对矛盾,所以要选A、C。而矛盾本身就是一种联系,所以要选B。两个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做法(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自然不相同由表及里,所以要选D。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对此题中某发达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某发展中国家却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同思想、不同做法的分析,告诫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西部大开发 背景材料 :在世纪之交,以
61、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面对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理论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 问题,既要看到一事物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局部和整体的联系,更要看到事物的因果联系。
62、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同时,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典型题例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这段话说明 A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局部功能之和 B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C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
63、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用 D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 1普遍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只有从理论上懂得事物联系的普遍,才能自觉地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正确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上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辩证法的范畴。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
64、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的,因而具有普遍性。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区别: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它不能同时又是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不同“元件”,它不能同时又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
65、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二者相互影响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 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成其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这
66、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这里要特别注意,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但并不是说在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必须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事物之间才行。而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才能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中,也是从关系双方的互相作用中才能理解互为因果的关系。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1995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看看母亲河的节目,把沿黄河不同河段去来的99瓶水排列成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描绘了黄河水的颜色由青灰淡黄酱黄灰蓝的变化。示意生动地说明 A 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B 事物内部矛盾着
67、的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 C 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 D 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解题思路】:此题是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从命题意图上来看是要求考生首先要理解材料中的示意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示意图的哲学寓意。从四各选项来看:我们若站在黄河水的整个历史发展角度看,应选A,即事物都有前后相继发展的过程;若站在黄河水颜色不同变化的角度看,应选C,即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若站在从不同河段取来的水样,看黄河灰被污染程度的变化角度看,应选D,即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B与题干要求的规定性不符,所以不选。 例2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
68、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D 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解题思路】:此题是1999年全国高考的一道单选试题,它通过水桶与构成水桶的木板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考生对哲学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由长短不一的木板所构成的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构成木板的长短,这正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所以选D。水桶与木板的关系不是内外因关系,所以不选A;虽然材料提到构成水桶的最短
69、的那块木板,它的长短变化问题,似乎应该属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但从整个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来看,是在说明这块最短的木板与水桶之间的关系,所以D选项更符合材料的主题要求。而C选项把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归结为主次矛盾的关系是不恰当的。 【专题训练】 基础篇 1下列选项中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 2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仅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之间、思维意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
70、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体现了 A联系的客观性 B联系的多样性 C联系的普遍性 D联系的有条件性 3要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要正确理解 A物质的唯一特征 B矛盾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4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指 A事物之间的先行后续的关系,先行的是原因,后续的是结果 B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D事物之间先行的现象引起后续的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 5学习利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 A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B着眼于整体联系,局部应服从整体 C一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D在整体联系的观
71、点指导下,去观察处理局部联系,重视发挥各个局部的作用 6据统计,不少人在购买汽车后,十分在意给自己的汽车选中一个“靓”车牌号。不少人特别忌讳“4444”这一类的号码,而特别喜欢“8888”这一类的号码。这种认识是 A无视联系的客观性,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B人们主观臆断的联系 C全面地把握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D对联系多样性的科学认识 7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昼夜更替 业精于勤荒于嬉 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牵一发而动全身 A B C D 8简答题:怎样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理中理解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
72、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种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因此,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多样的。 9辨析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正确的,看到了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指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不能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而应当从事物普遍
73、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所以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10.辨析题: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区别。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局部从属于全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办事情就能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如果忽视了这一
74、条件,任意扩大范围,认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则是错误的。 提高篇 1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很快,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网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各述已见。这说明 A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 2近年来一些江河湖泊的严重污染越来越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为此,国务院规定,云南滇池流域在1999年5月1日前,工业废水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凡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染企业一律关停。国务院的这一规定,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
75、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3下列判断体现了因果联系的有 A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C斩草除根、釜底抽薪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北京开关厂大门口有块巨幅宣传牌“99+1=0”,其意是说虽然生产了99件合格产品,但只要有一件不合格,就意味着不合格。因为一件不合格产品在产生者手中的概率虽然只有1%,可是在用户手中的概率却是100%。“99+1=0”的宣传口号体现了 A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51999年3月13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76、上江泽民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有 A事物的联系事普遍的、客观的 B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方案 C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正确的主张和政策,实现对国家和社会 主义事业的领导 6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
77、话的哲学寓意是 A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 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 整体对局部起决定作用 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守株待兔”的寓言中的农夫错误表现在 A 把事物之间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B 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C 想问题、办事情没能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D 没有认识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辨析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果联系是指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善”与“恶”是原因,“善报”与“恶报”是结果,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宗教教义中的观点,它教育教徒行善弃恶或改恶从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
78、种善恶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虽然,我国古代和现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者大有人在,但事实上这种善恶论既不存在普遍性,也没有客观必然性。因此,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要认识到它是唯心主义的宗教因果报应,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联系有本质区别。所以,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9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也遭到了严重污染。1997年全区工业废水7.9亿吨,而排放达标的率只有60%;城市生活污水19.4亿吨,处理率只有18%。这种状况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广东省人大制
79、定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划定了水环境保护区,禁止在区内建设污染严重的小型化学、制浆造纸、指革、电镀等企业,并实行水质控制目标管理。 材料二:广东省某市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八五”期间,有2000个新建项目基本做到了主体工程与环保同时设计、施工、投产。此外,该市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抓好原有企业的污染治理。1991-1997年,全市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28个,投入治理资金1.5亿元,新增治理废气65.5万标立方米/时,其中工业废气治理率提高了18.8个百分点,达到86.8%,市区空气的检测质量为优。由此该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思想
80、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仅与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横向联系,它自身也存在着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珠江三角洲和某市的经济发展都与其环境状况之间存在着联系,经济发展本身也存在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联系市具体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之间的联系在某市和珠江三角洲各不相同。要具体地分析和把握上之间的联系,正确选择和充分利用那些有利的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那些不利的联系。某市的做法体现了这一要求。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要求从全局着眼,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的制定,以及材料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
81、解题思路】:这类设问为“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哲学思想的?”的试题,跨度大,综合程度高,灵活强,能较好地考察考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并且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也十分高。对这一类的回答,最好能注意这三方面:首先列出提纲。要求材料所涉及的总原理以及分知识点,知识线索应清晰、明确、结构严谨;其次应理实交融。这不是说就简单地再现知识点或罗列材料,而应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力求做到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有机统一;最后一定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提法的严谨性、政治术语的准确性,克服随心所欲。 10据统计,一个小造纸厂、小化肥厂、小炼油厂的收益只占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十分之一。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82、,国家明令关闭“三小”工厂。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对中央的命令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有些地方还盛行个体、私营企业主大搞炼油厂,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请从哲学角度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整体与局部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题中有些地方政府及个体、私营企业主都只顾自己的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割裂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因小失大,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上,不能只顾眼前利
83、益,不顾长远利益。题中有些地方政府及相关个体、私营企业主都只顾满足自己的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一种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做法。 ( 2 )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首先,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注意考察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其次,应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84、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 3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正确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事物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 ( 1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变化从量变开始,由量变逐渐过渡到质变,没有量变,质变不可能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
85、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同等的。 其中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的、根本的原因;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有通过内因,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 ( 3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艰
86、难曲折,甚至遭受失败。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二,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如有变化也仅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外力的推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总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87、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4 、矛盾及其特点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任何矛盾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的;它是一事物的内在本质,也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不仅所有的矛盾都各具特点;就是同一矛盾,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
88、也有不同的特点。不了解矛盾的特点,就不能认识事物,就无法解决矛盾。 矛盾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 5 、一分为二 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同时又互相依赖、互相统一的关系,哲学上称为矛盾。既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看到统一的一面,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一分为二。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性表现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事物无不包含矛盾;矛盾又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无不贯穿着矛盾。简言之便是: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
89、它。理解比感觉要深刻得多。哲学选择题在高考政治试卷中占分多,难度大,不少同学“谈哲色变”,在解答时只能“跟着感觉走”,造成失误。因此,解答哲学选择题必须下功夫去理解,才能正确作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例如:基因是指生物性状遗传的基本因子。近年来,转基因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已生产出转基因大豆等食品;科学家还在进行将人类基因转入某种动物基因的试验,以便为人类器官移植提供来源。这表明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联系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该题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先看基因的概念,这看似可有可无,但它的作用却非同小可,千万忽视不得。这一概念中“
90、遗传”一词便是题眼。根据生物学原理,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遗传与变异等矛盾,遗传与变异是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而该题中只说了“遗传”,却不见“变异”的影子,因而材料显然不能表明题肢的观点,更不能表明矛盾双方的转化了。故、两项可直接排除。再看第二层和第三层。第二层的题眼是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即对转基因的认识发展了。第三层的题眼是科学家进行试验即实践活动。根据项的观点,转基因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取得重大进展是因为科学家不断进行科学试验,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这也正是众多考生选择肢的思路和依据。但仔细分析材料便会发现,这两个层次之间用的是分号,它表明这两个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因此
91、项是不符合题意的。只有项表述了基因、基因试验及基因研究成果之间客观的联系,符合题意。从此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准确理解题意是多么的重要。6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就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为什么? 因为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也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办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7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 1 )唯
92、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 2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8 、科学思维方法 ( 1 )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
93、方法。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要明确概念、正确使用判断和进行推理,善于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 2 )分析是把对象分解为各个要素(对象的各部分或其特征、性质和关系),并将它们分别加以界定、阐释;综合则是把分析过程中被分割的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法、各种因素连结起来加以考虑,把对象作为统一的整体加以认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从政治学科教学和考试的具体要求出发,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还是有主次之分的。一般说来,倘若问题属于收敛性思维,多以分
94、析方法为主,综合方法为辅;而倘若问题属于扩展性思维,则多以综合方法为主,分析方法为辅。 9 、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世界是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旧事物的灭亡,为此,应该树立创新精神,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固守书本,受前人现成的结论所制约,而应该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 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江泽民同志
95、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三)认识论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实践及其特征,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此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可用下图表示。 1 、实践及其特征 ( 1 )实践的含义。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 )实践的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的活动,并且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变化发展的。2 、实践和认识 (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9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很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另一方面,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 2 )要正确处理间接经
97、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 3 、现象和本质 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必备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度开掘,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上述认识论的原理和观点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论
98、同唯物论、辩证法也是相互联系的。5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其指导作用,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与社会;也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
99、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四)人生观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人生理想,理想与现实。此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可用下页图表来表现。1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 ( 1 )社会现象从总体上可划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环境、人口等因素;社会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
100、、宗教等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2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 3 )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在指导人们行为活动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追求的具体目标、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必然不同,行为的动力和效果也不一样。 ( 4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利用事物,并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判断它们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即所谓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