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第一阶段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在殷人的观念中,他们的祖先与上帝有着紧密而亲近的关系,其远祖就是上帝的化身。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因而上帝授其命。这一变化反映出周初A. 神权政治色彩加剧B. 人文理性色彩增强C. 宗法制度初具雏形D. 家国一体观念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先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
2、因而上帝授其命”可知,周人突破了殷人只重神的局限,将神与“德”联系起来,体现了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周初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而不是加剧,故A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宗法制度,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家国一体观念无关,故D选项错误。2. 战国中期之后,东方诸国依然延续了春秋以来的鄙秦、仇秦的观念。但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东方士人却络绎入秦求仕,并成为秦国政权的中坚力量。东方士人这一抉择的主要原因是A. 关中地区注重维护传统政治秩序B. 秦政权的合法性获得了广泛认同C. 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观念的影响D. 秦国率先完成了政治体制的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方士
3、人却络绎入秦求仕,并成为秦国政权的中坚力量,主要是观念上的转变,即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观念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题中没有体现关中地区,A排除;秦政权的合法性在建国时已确立,不符合题意,B排除;题中没有体现秦国率先完成政治体制转型的内容,D排除。故本题选C。3. 汉代以后,汉字铭文铜镜和具有中原图案的铜镜为西域居民所接受,逐渐取代了先秦时期草原风格的动物纹铜镜。铜镜上的铭文内容大多为升官发财、多子多福、家庭和睦等内容。这一现象反映出A. 西北地区农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B. 技术进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C. 丝绸之路推动了华夏文明的扩展D. 西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
4、汉字铭文铜镜和具有中原图案的铜镜为西域居民所接受,逐渐取代了先秦时期草原风格的动物纹铜镜,铜镜上的铭文内容大多为升官发财、多子多福、家庭和睦等内容,这反映了丝绸之路推动了华夏文明的扩展,C项符合题意;西北地区农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交流,没有体现技术进步,B排除;题干体现的是文化的融合,并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高潮,D排除。故本题选C。4. 东汉初期,地方官多担任过尚书一职,作为皇帝近臣负责文书工作。但到东汉中后期,地方官多出身为郡县长官选任的属吏。这一变化反映出A. 中央集权的削弱B. 地方体制的异变C. 治国理念的变化D. 基层治理的完善【答案】A
5、【解析】【详解】地方官由担任过尚书一职的人担任到由地方郡县长官选任的属吏担任,说明地方长官的选任权由中央向地方转移,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故选A;地方官选任权的转移并不代表地方体制发生异变,也不能说明治国理念发生变化,排除BC;地方官选任权的转移和地方治理是否完善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5. 曹魏之时的察举一途,既包括卢钦、杜宽等高官世族子弟,也有杨丰、杜基等父祖不详之普通士人。高堂隆作为一牧牛之民户“年七十馀,有至行,举为计曹掾(郡财政会计)”。这说明曹魏时期A. 人才评定标准的客观性增强B. 地方官员的选官权力有所扩大C. 制度设计推动了士族的形成D. 社会阶层流动的路径依然有效【答案】D【解析
6、】【详解】据题意可知,曹魏时期的察举制的对象既有高官世祖子弟,又有普通士人,说明通过该制度依然能够进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人才平定的标准问题,排除A;由材料内容看不出地方官员的选官权力的扩大,排除B;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无法体现,排除。6. 东晋南朝时期,士人忠节观念淡化,“其视国家禅代,一若无与于已,且转借为迁官受赏之资”,但孝道盛行,形成了“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 南北民族矛盾的激化C. 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 三教合流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孝道盛行,形成了“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
7、观念,这说明了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故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来,儒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故A选项错误;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虽时有矛盾,但总体上是呈融合态势的,材料中也并未提及南北民族矛盾,故B选项错误;魏晋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并未合流,材料中也未提及,故D选项错误。7. 下表是有关唐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唐代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江南地区雇佣劳动渐趋普及D.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男女佣工杂处园中”、“教民黄氏造霜之法”、“种菜卖菜生活”等信息可知反映了唐代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故选A
8、;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涉及雇佣劳动的仅有一条信息,因此不能体现“普及”,排除C;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唐代并没有瓦解,排除D。8. 唐朝人物画以简洁的背景、工整艳丽的设色,描绘政治题材或贵族妇女的奢华生活;而宋代人物画多绘有符合客观实际的场景,以朴素淡雅的格调,描绘内容多为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风俗画或者具有借鉴、讽喻意义的历史故事画。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 商品经济的繁荣B. 民族融合的影响C. 传统儒学的发展D. 文人画日益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唐宋时期的绘画由描述政治题材或贵族妇女的奢华生活转向描绘符合客观实际的场景,格调朴素淡雅,说明绘画转向关注现实,结合所
9、学内容可知这是受到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故选C;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民族融合在唐代都存在,排除A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 宋代开封“百姓多侵街盖屋”,虽“毁之不敢有怨”,但皇帝依然强调“除大段窄隘处量加撤去外,无令过当拆屋”。开封街道司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允许小商贩在连线内设摊、开店,还规定“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这说明当时A. 城市管理制度蕴含人性化因素B. 政府干预市场的色彩浓厚C.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D. 城市政治功能日益减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虽然宋代开封“百姓多侵街盖屋”,但政府在管理中仍然“无令过当拆屋”、“允许小商贩在连线内设摊
10、、开店”,说明城市管理制度蕴含人性化因素,故选A;政府是进行城市管理,而非干预市场,排除B;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和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排除CD。10.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科学家地域分布统计表(部分)。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西学驱动南方科技进步B.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区域文化发展C. 黄河域经济出现严重衰退D. 理学促成南北形成教育均势【答案】B【解析】【详解】从秦汉到明清,主要科学家的地域分布由北方为主转移到南方为主,说明南方的科技教育水平超过了北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也呈南移的趋势,说明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区域文化的发展,故选B;西学的传入
11、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因此不能说明西学驱动南方科技进步,排除A;科学家的减少不代表黄河流域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排除C;理学出现于宋元时期,此时南北教育已经不平衡,理学的出现也没有改变这种不平衡,排除D。11. 1777年,乾隆在听浙江绍兴府通判张廷泰汇报时,听出其带有绍兴口音,便加以询问。张廷泰解释说自幼曾随父亲在绍兴居住数年,乾隆认为此与本地人在当地做官无异,下令将张廷泰调往福建担任通判,并下谕各省督抚要通行确查,严禁此类情况出现。乾隆此举旨在A. 推动不同地域的人才交流B. 消除官员的血缘与地缘观念C. 实现选官任官的地域平衡D. 防范地方势力膨胀营私舞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乾隆认为
12、此与本地人在当地做官无异”可知清朝禁止本地人在本地担任官员,说明这是为了防范地方势力的膨胀出现营私舞弊,故选D;禁止本地人在本地做官是为了防范地方势力膨胀,而不是为了人才交流和选官任官的地域平衡,官员的血缘和地域观念也不可能消除,排除ABC。12. 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对西人不再“绳之于藩属之礼”,“与外人交谈,不分尊卑”,每次给璞鼎查写信,总是使用中式抬头书写的习惯,并使用“因地密特”(Intimate)的称呼,最后以满文签名。但在内部公文中,他对所有西人还是一概以“夷”相称。这说明A. 近代外交转型进程艰难B. 地方官员固守天朝上国观念C. 中国摆脱外交被动局面D. 清政府的崇洋媚外心
13、态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耆英与西人交流时“不分尊卑”,但在内部公文中,他对所有西人还是一概以“夷”相称,说明近代外交的转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进程比较艰难,故选A;耆英与西人交流时“不分尊卑”,因此并不能说明地方官员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摆脱了外交被动局面,排除C;耆英的行为并不是崇洋媚外,排除D。13. 1867年,左宗棠与福州船政局的法国技术人员德克碑、日意格约定,如在“五年限满,教习中国员匠能自按图监造,并能自行驾驶,加奖两人银各二万四千两”。在开办徐州利国驿煤矿时,他要求“召集学员,学制机器”,待洋人限满辞退,全部由自己接办。由此可见,左宗棠A. 对既有
14、体制有所反思B. 具有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C. 支持商办企业以求富D. 注重学习外国的企业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左宗棠注重学习西方的技术,在中国学员和工匠在学会西方技术后便将洋人全部辞退,由此体现了他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左宗棠对西方技术的重视,而不是对现有体制的反思,排除A;福州船政局和徐州利国驿煤矿都属于洋务企业,看不出他对商办企业的支持,排除C;左宗棠注重的是学习西方技术,而非外国的企业文化,排除D。14. 1857年,李秀成上书洪秀全,批评其“一味信天”而全然不顾现实形势的严峻性,建议天王效仿古制,优待读书士人,并减轻农民的粮税。李秀成此举旨在A.
15、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 恢复和稳定统治区内的社会秩序C. 奠定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D. 实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理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建议天王效仿古制,优待读书士人,并减轻农民的粮税,这反映了要恢复和稳定统治区内的社会秩序,解决现实问题,B项符合题意;效仿古制,优待读书士人,并减轻农民的粮税不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B排除;效仿古制,优待读书士人,并减轻农民的粮税是封建经济的内容,而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C排除。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与题意不符,D排除。故本题选B。15. 1895年3月,榜眼黄自元投入长沙近代化热潮,兴办实业,出任宝善成机器制造
16、公司董事。同年,状元陆润庠在家乡苏州创办了苏经丝厂和苏纶纱厂两家近代工厂。这些现象反映了A. 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资本输出B. 官督商办企业得到迅速发展C. 新式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D. 传统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榜眼、状元这些传统知识分子办厂经商,说明传统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故D选项正确;A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中提及的工厂均不属于官督商办企业,故B选项错误;近代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C选项错误。16.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表据表可知,民国初年A. 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B. 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C. 政治运作具
17、有新旧调和色彩D. 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从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表来看,除了新生阶级和政治力量如民族资产阶级、职业革命家、政党领袖等之外,还有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等旧式或传统势力,说明民国初年的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有普通民众的代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制衡,排除B项;D项中的“主导”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7.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1920年8月在上海初版一千册,9月再版千册。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其他出版机构也纷纷再版,仅平民书社在1926年1月至5月就累计重印达17次之多。“到北伐战争时印得更多”,“几乎人手一册”。这一
18、现象表明( )A. 国人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B. 中共重视革命理论的创新工作C. 马克思主义受到各阶层推崇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8月在上海初版一千册,9月再版千册”“几乎人手一册”可知,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大,D项正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才是国人正确的革命道路,A项错误;仅仅是翻译共产党宣言,不是理论创新,B项错误;”各阶层“的表达绝对化了,C项错误。18. 1926年1月,由于“反革命派已向妇女群众开始进攻,为防止妇女群众为反动分子所利用”,“为扩大革命势力起见”,国民党全国
19、代表大会制定妇女运动决议案,“破天荒地”提出:“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女子有财产继承权”。此文件的制定表明当时A.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B. 民事纠纷阻碍了革命形势发展C. 传统宗族势力面临崩溃D. 政治斗争有利于社会面貌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妇女运动决议案,“破天荒地”提出:“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女子有财产继承权”反映了政治斗争有利于社会面貌变化,D项符合题意;妇女运动决议案首次提出:“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女子有财产继承权”,这并不能说明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A排除;题干内容并没有体现民事纠纷的内容,B排除;传统宗族势力面
20、临崩溃过于绝对,C排除。故本题选D。19. 1942年,陕甘宁边区规定:公荒,由政府分配给抗属、难民、贫农开垦,并归其所有,在一定期限内,免除或减少其税收。有的地方“仍旧保存着个人的土地、耕畜、生产工具和各种财产的私有权,但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却把他们的人力、畜力以至生产工具几家合作起来进行集体劳动”。这些举措A. 废除了封建性剥削B. 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 解决了边区的抗日物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使中下层百姓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边区的抗日物资需求,故D选项正确;由材料“有的地方仍旧保存着个人的土
21、地、耕畜、生产工具和各种财产的私有权”可知,封建性剥削并未废除,故A选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材料并为体现,故B选项错误;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22日,正式结束苏维埃国家政权形式,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故C选项的说法错误,排除。20. 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A.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B.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C
22、.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不吃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故答案为B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选项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C;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孟
23、子言论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解题,可以解读出孟子对国君的劝导,希望国君以民为本。21. 两汉以后,各封建中央政权往往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如西汉十三部州刺史、唐朝前期的十道采访使和观察使、元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肃政廉访使司、明清十三道监察御史等。据此可知,这些设置A. 有力地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B. 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 利于形成古代政治清明局面D. 形成了完整的反腐监察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制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如秦朝的郡监御史和宋代的州通判,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
24、察官,而后者设置独立于地方行政系统之外,就能让监察官专以举劾和纠察地方官员得失以充当皇帝耳目,从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又可减少地方行政官员的干扰阻扰,有利于在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发挥监察职能的制约作用,B项正确。A项表述夸大了监察官员的作用,排除;虽然设立监察制度,但并不能利于形成古代政治清明局面,C错误;形成了完整的反腐监察体系不符合事实,D错误。22. 唐朝中期,皇帝时而制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系衔,久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专称。这一趋势反映了唐代A. 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 行政体制混乱C. 三省体制已经消失D. 中枢体
25、制演变【答案】D【解析】【详解】“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中央官职,所以体现了唐代中枢体制演变,故D正确;材料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加强,并不是宰相权力不断加强,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唐朝行政体制的混乱,B错误;唐朝实行的三省体制仍在,逐渐流于形式,排除C。23. 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A. 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皇权B. 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 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 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答案】A【解
26、析】【详解】根据题干,这是明代皇帝为了防止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而实行的一项半印勘合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有效保证了文书的安全,而且加强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控制,把皇权置于金字塔的顶端,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加强皇权,不是健全中枢机构,B错误;这一举措显然不是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C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不是致力于权力制衡,D错误。24.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当时A. 政府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B. 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C. 官员鼓励海外贸易的活动
27、D. 市场扩大推动桑蚕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外商到中国来收购贩运的货物主要是丝货,由此江浙等省的商民都贩丝到广州,“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说明市场的扩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故选D;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政府的阻挠,排除A;“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B;清代实行闭关锁国,官员不可能鼓励海外贸易,排除C。25.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所办的新式海军学堂仅仅为培养初级海军军官,所学重点基本上为海军技术,较少涉及西方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同时海军学堂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各立门户。这表明A. 海军近代化取得明显成效B. 门户之见导致甲午战争失败C. 认识短视阻碍了海军建设D.
28、清朝政府昏庸不谙近代军事【答案】C【解析】【详解】洋务运动期间的新式海军学堂较少涉及西方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同时海军学堂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各立门户,这些都不利于近代海军的发展,说明各立门户这种短视行为阻碍了海军建设,故选C;AB项均无法体现,排除;新式海军学堂的创设不能说明清朝政府昏庸不谙近代军事,排除D。26. 1937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作报告指出:中国政局有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即“结束片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结束抗战,代以投降”和“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这一分析促使中共A. 警惕国民政府放弃抗日B. 在陕北开展大生产运动C. 对日军展开战略性反攻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9、【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结束片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结束抗战,代以投降”和“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可以看出,即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但毛泽东仍然担心国民党会放弃抗日,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大生产运动,排除B;材料中体现出毛泽东对国民党抗日的担心,与战略反攻无关,且此时是战略防御阶段,排除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9月已经建立,排除D。27. 康有为说,孔子之所以千百年受到人们的尊崇,就是由于他有一股创教、创派、创制的独创精神,今人也应像孔子那样以创新的精神来探索未来的发展。此观点旨在A. 维护传统儒学的独尊地位B. 揭露统治者悖离儒学正统C. 为维新变法提供思想支持D.
30、批判洋务派照搬西方文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材料中康有为对孔子的赞扬基于孔子的创新精神,而“今人也应像孔子那样以创新的精神来探索未来的发展”说明康有为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因而旨在为维新变法提供思想支持,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的思想并非是维护儒学独尊地位,而是借孔子创新之名减小变法阻力,故A选项错误;BD选项材料中均为提及,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28. 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运动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下列符合这种主张的口号提出的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扶清灭洋”“师夷长技以制夷”“打倒列强除军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A. B. C. D. 【答案】B【解析】是1899年义和团运动
31、时期口号;是鸦片战争后魏源于1842年提出;是1926年北伐时期口号;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口号,依据时间排除B正确。29. “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战争”A. 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C.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贡体制在鸦片战争之后不断受到冲击而逐渐解体,中法战争使清政府失去对越南的宗主权,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被迫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朝贡体制彻底崩溃,可知材料描述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32、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回答本题,需要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联系所学知识理清楚朝贡体制解体的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30. 1940年春,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对上级的报告中写道:”如不及早采取对策,华北将成为中共天下,为此,方面军讨伐重点必须全面指向共军。”由此可知,当时A
33、. 华北已成全国抗战的中心B. 侵华日军主力转向了华北C. 敌后抗战力量得到了壮大D.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华北将成为中共天下,为此,方面军讨伐重点必须全面指向共军”可知随着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中共军队成为日军的重点打击对象,故选C;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并不能说明华北成为全国抗战中心,更不能说明侵华日军主力转向华北,排除AB;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下半年,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31. 有人认为明清社会以经济变动为核心,以及政治结构、文化等层面已经有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丝,俱到此
34、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 明清更迭,学术研究的气象发生极大变化,经世实学思潮涌动,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批判了理学空谈性命,脱离实际的空疏学风,重新阐释儒学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和学风。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黄宗羲提出“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
35、之人也”自国子监至县学,建立一个与自天子至县官的官僚系统相平行的独立的舆论监督系统,建议“公其非是于学校”晚明思想家在义利观上有着诸多义利统一的言论,黄绾在明道编中提出“利不可轻”、“义利并重”的理论。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内容和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社会转型的迹象(或近代化的曙光)。【答案】(1)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贸易远达海外;区域商帮出现。(2)内容: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6、;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义利并重。特点:反对空谈道德,讲求实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3)政治上:专制时代极盛而衰,新兴市民阶层扩大经济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繁荣,全国性大市场雏形出现,劳动力市场化,货币的作用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反君主专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文化上:反封建的小说、文人画等强调个性的市民文化产生和发展。对外交往:西学东渐,西方自然科学传入【解析】【详解】(1)表现: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依据材料“(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
37、夜远行村坊织丝,俱到此上市”可知明清时期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依据材料“苏州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可知明清时期市镇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可知此时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并且海外贸易发达;依据材料“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可知明清时期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出现;(2)内容:依据材料中“经世实学思潮涌动,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黄宗羲提出夫治天下犹
38、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利不可轻”、“义利并重”等信息结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相关所学可知其内容主要有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义利并重等。特点:依据上一小问的作答结合明清时期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相关所学可知,明末清初学术思想反对空谈道德,讲求实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而出现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3)结合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关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近代化的表现是专制时代盛极而衰,新型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依据第一问的作答结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相关所学内容可知
39、,经济近代化体现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繁荣,全国性大市场雏形出现,劳动力市场化,货币的作用增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依据第二问的作答结合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出现相关所学内容可知,思想近代化的体现是反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结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相关所学可知,文化近代化体现在反封建的小说、文人画等强调个性的市民文化产生和发展;对外交往近代化的体现是西学东渐,西方自然科学传入等。3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北京内城以皇城、紫禁城为中心,“分列八旗,拱卫皇居”,严禁经商、生产,维护皇权的
40、权威,体现封建专制对社会秩序的安排。1900年之前,城市规划基本保持封建时代都城的原貌,落后于青岛、广州等城市,更落后于后来居上的上海。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中央公园是由清帝退位后社稷坛改建的,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也是在1913年后。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王府井大街毗邻使馆区,外交使节和侨民众多,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区,消费群体追求高档化和西洋化,使这里成为京城少数的商业街区。摘编自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材料二 近代工业的出现使资金、技术、人才大量集中于城市,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周围农村的支配地位。近代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工商
41、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租界对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上海英租界由领事召集选出董事会,下设工部局,工部局内设财政、税收、工程、警察等部门负责租界内的管理。这种运作机制颇似西方城市的行政制度。租界里的市政条例很多,如要求人车分道等,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租界影响华界,华界模仿租界,推动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城市功能和结构的近代化,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以官府、祭祀坛殿、寺庙为中心的布局被以商业街区为核心的格局代替,人们根据交通、生产、环境的因素设计城市。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5
42、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建高标准的碎石马路,电报电话、照明系统、邮政系统得以建立。城市消费生活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城市形成一种亦中亦西的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可以说西学东渐之下,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摘编自田兵权简议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1)依据材料一概述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北京城市近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答案】(1)特点:政治功能
43、突出;突出王朝尊严和统治秩序商业落后,市民活动空间少贵族化消费特征明显经济凋敝,对民生缺乏足够的重视。原因:属于政治中心,专制和保守势力强大传统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开放程度低,西方文化影响较小工商业落后皇权至上观念的影响,无意改善民生。(2)主要表现:近代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城市近代化也表现为城市建设(市政基础建设)的近代化新观念的输入使近代城市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作用: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城乡进步和近代化发展的样板和带动力量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变化,城市新兴阶层产生新生力量迅速崛起,为进步的政治运动和民主革命积蓄了新的力量中国社会进步思想和观
44、念的形成,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封建等级秩序,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从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及其作用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中心”“体现专制社会的秩序安排”“城市建设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时代”“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消费群体高档化和西洋化”中可以概括出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北京当时的地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农村的支配地位。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发生变化”“租界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中可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城市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的答案。-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