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985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三十二中、合肥五中2020届高三历史冲刺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A. 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B. 旨在推动社会变革C. 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D. 努力完善个人品质【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儒家强调道德是个人生存的意义和根基,通过规范个体来规范社会,意在通过道德塑造一个有序的社会,C正确;儒家强调道德的目的是重构社会,而非复古,排除A;儒家强调的是道德对个体的重要性,其目的并不是直接指向社会变革,排除B;D只体现了儒家强

2、调道德的一面,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2.下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A. 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B. 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C. 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 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信息看出,普通士察举入仕者占有一定比重,高官贵戚子弟所占比例不足一半,说明察举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孝廉,无法体现注重阶层平衡,排除A;材料不能看出入仕者是否是儒生,排除C;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孝廉,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不能反映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排除D。3.唐代出现了“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其职能以街道为核心

3、展开,主要负责维持治安.保护公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等。许多中央官员纷纷兼任此职,后逐渐成为固定官职。这反映出当时A. 官僚机构臃肿B. 治安形势好转C. 坊市制度松动D. 市镇经济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出现了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主要负责维持治安、保护公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等信息可知,唐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铺侵占街道的现象时有发生,坊市制度开始松动,由此政府不得不在机构的设置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故选C;“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的出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设立是合理且有必要的,故“官僚机构臃肿”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A;如果B项成立,那么“街使”等新型

4、城防力量也就没有必要出现了,排除;市镇经济崛起于明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4.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体现了当时A. 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差异B. 江南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C.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被打破D. 南北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广东福建产糖,浙江绝大部分土地种植喂蚕桑树,松江苏州盛产棉花,反映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A正确;明代都城在北方,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经济区域差异,其依然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体系之上,排除C;题干未提供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5.下表中国近代前期

5、不同类型企业工人人数情况统计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 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B. 洋务经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C. 近代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中国近代前期不同类型的企业工人人数是不一样的,最多的是外商企业,最少的是洋务民用企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企业的工人人数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的发展状况,由材料数据可知,当时中国的近代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C正确;“已经完全解体”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近代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故B说法错误;材料是不同类型企业工人人数情况统计表,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速度,故D错误

6、。6.1920年3月,北大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立,以搜集、编译马克思主义文献著作和分组研究专题理论为主要活动内容,并关注国内大事,发展工人人会,指导和推动工人群众开展斗争。这说明该研究会A. 注重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B. 成为中共北京地区党组织的前身C. 最先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D. 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马克思主义文献著作和分组研究专题理论为主要活动内容,并关注国内大事,发展工人人会,指导和推动工人群众开展斗争”可以看出,此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关注国内的工人运动,反映出其注重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A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是在十月

7、革命之后,排除C项;D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项。7.如图是画家丰子恺的漫画。该作品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风格B. 意在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C. 深受同时期西方流行艺术的影响D. 有助于塑造民众的国家认同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反映了沦陷区的儿童在深山中描绘国旗,书写口号。利用孩童的爱国之情激起国民争取国家独立而斗争,增加民众对国家的认同。D正确;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A错误;漫画反映的是孩童对国家的热爱,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同时期的西方流行的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流

8、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与题意不符,C错误。故选D。8.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A. 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C.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D.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可知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了日程,故选A项;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共

9、同纲领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排除B项;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故排除C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的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排除D项。9.十二铜表法之后,罗马又先后立法使平民的地位不断提高,到公元前3世纪,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平民法律地位的确定A. 表明罗马法体系化完成B. 扩大了共和国的政治基础C. 推动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D.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广大平民是罗马对外扩张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平民法律地位的确定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推动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因此C选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的颁

10、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化的最终完成,A选项错误;B、D选项是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影响,在此之前共和国的政治基础和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已经囊括了罗马平民,排除。故选C。10.中世纪时期,欧洲人多将整块宽大的长袍面料披挂于人体之上,男女服饰差别不大。14世纪以后,男装多使用填充物,突出男性特征;女装则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这反映了A. 人文主义得到传播B. 宗教改革解放思想C. 启蒙思想影响巨大D. 工业革命改善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14世纪文艺复兴兴起,强调人文主义,因此在服饰方面,男女有别,这是人文主义的表现,A正确;宗教改革时间是16世纪,排除B;启蒙运动从17世纪开始,排除C;工业革命时间是1

1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11.德意志帝国时期,美化传统农村家乡生活,表达“乡愁及对家乡和传统的渴望”的乡土文学出现了繁荣迹象。各地还争相编提出版乡土教程并明确将其列人中小学教学计划。这些现象反映了A. 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B.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C. 建立民族统一国家的愿望D. 小农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乡村生活的留恋,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故答案为B项;浪漫主义思潮在德意志的进一步传播是在19世纪上半期,排除A项;当时德国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此时

12、德国已经走向工业化,排除D项。12.20世纪80年代, 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 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B. 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C. 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D. 全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欧美学者提倡用“世界史”取代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以全球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C项正确;1980年代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有所增强,并非持续下降,A项错误

13、;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与“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无关,B项错误;全球化下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并未衰微,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摘编自李宏图 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

14、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 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摘编自暨爱民 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和原因。(2)根据

15、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原因和意义。(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答案】(1)表现: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地位上升,民族认同观念兴起。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解放;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国情怀文化的基础: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改革、革命运动的推动: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3)认识:民族国家观念的

16、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得出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根据“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得出民族语言地位上升;根据“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得出民族认同观念兴起。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可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解放。(2)原因:根据“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

17、深;根据近代的背景,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家国情怀文化、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等方面概括出原因。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思想解放,民族意识觉醒、民主革命的推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概括意义。(3)认识:根据所学,可从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根源、进步意义等方面概括。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包括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及战后世界金融体系,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

18、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合作可以被看作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一种最基本方式,没有合作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一部全球治理发展史就是一部合作进化史。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普遍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更是人类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巨大成就。摘编自颜旭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国际力量对比决定全球治理格局。论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力量进

19、一步增强,它们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国家的衰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治理格局最终取代了近代以欧美为主导的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相继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也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国际治理体系面临进一步变革。(任意选择两个时期进行论述,论述充分即可)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力量的对比及变化,决定着国际关系格局,也决定着全球治理格局的不断演变。示例二观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需要国际合作。论述:面对

20、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二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先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成员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和为成员国提供援助,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5年联合国成立,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贸易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与日俱增,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继续发挥着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的积极作用,成为协调与组织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或者新冠肺炎等疫病

21、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世界人们的生命健康,全球防疫抗疫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等等。)(可任选两个角度论述,论述充分即可)总之,在全球化过程中,斗则俱伤,合则共赢;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示例三观点:西方国家主导着近现代全球治理。论述:工业革命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控制着世界市场,攫取全世界的利益,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战后,在欧美强国主导下,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二战结束后,在欧美国家主导下成立的联合国,一度成为欧美控制世界的工具。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和美元的中心地位。欧美等国

22、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继续主导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绝对优势,企图继续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旧的国际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变革。(从两个不同时期展开论述,论述充分即可)总之,近现代以来,欧美国家主导建立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由此也长期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中“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可选择国际力量对比决定全球治理格局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取代欧美主导的国际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23、,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格局出现等方面进行说明。也可依据材料中“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信息选择全球化与全球治理需要国际合作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二战后世界各国建立一系列的国际组织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联合国和世贸组织成立的意义、全球防疫抗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进行说明。亦可依据材料中“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信息选择西方国家主导着近现代全球治理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经济发展、一战后在欧美强国主导下形成了凡尔赛华

24、盛顿体系、二战后成立了一度成为欧美控制世界的工具联合国、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方面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5.材料 1978 年至1985年是我国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减贫动力主要来自农村改革及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 年中央成立专门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1980年又设立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但没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1986 年至2000年,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政府采取以发展为核心的扶贫政策。由国家投入资金,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各种产业促进增产增收。同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

25、素质。2001年至2013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协调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在此期间,基层组织发展日益规范,“要致富,选好党支部”成为贫困人口的真实呼声。摘编自董敬怡 中国扶贫改革40年:历程、经验及展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扶贫改革的阶段性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扶贫改革工作的基本经验。【答案】(1)阶段性特征:1978年至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总体上属于国家层面“输血式”、“救济式”扶贫。1986年至2000年,开发式扶贫阶段,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经济开发,达到脱贫目的

26、。2000年至2013年,综合性扶贫开发阶段,从经济开发向全面小康迈进。(2)经验:政府主导,注重财政经济扶贫(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强科教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扶贫开发与加强党和政府的基础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事业。【解析】【详解】(1)阶段性特征:根据“1978 年至1985年是我国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得出1978年至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总体上属于国家层面“输血式”、“救济式”扶贫。根据“1986 年至2000年政府采取以发展为核心的扶贫政策”“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

27、”得出1986年至2000年,开发式扶贫阶段,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经济开发,达到脱贫目的。根据“2001年至2013年,还协调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得出2000年至2013年,综合性扶贫开发阶段,从经济开发向全面小康迈进。(2)经验:根据“中央成立专门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得出政府主导,注重财政经济扶贫;根据“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出加强科教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根据“基层组织发展日益规范”“要致富,选好党支部”得出扶贫开发与加强党和政府的基础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事业。16.材料雅尔塔

28、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标志着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核心的格局被打破,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成为国际结构的中心,欧洲国家的力量受到限制,大西洋时代逐步被太平洋时代所取代。雅尔塔体系仍然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色彩,但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着美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同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从而有助于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摘编自谢金萍美国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大西洋时代逐步被太平洋时代所取代”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典型特征,概

29、括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答案】(1)背景:二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国家瞥遍衰落:美苏两国实力总体相对均衡;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对峙;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2)特征: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影响:世界总体相对和平稳定;推动了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世界整体的进步;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苏争霸加剧了地区冲突;霸权生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成为国际结构的中心,欧洲国家的力量受到限制”可得出二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国家瞥遍衰落;结合所学,从两极格

30、局形成的角度进行概括,可得出美苏两国实力总体相对均衡、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对峙、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等原因。(2)特征:根据“雅尔塔体系仍然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色彩”得出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影响:根据“但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着美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同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得出世界总体相对和平稳定;根据“从而有助于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可得出推动了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世界整体的进步、多极化的发展、加剧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等角度概括。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张仲景(约公元215219年)

31、,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战乱频繁、疫祸不断,据史书记载,献帝建安年间,南阳地区接连发生瘟疫,大量人口死于伤寒症。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同情百姓,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从此,他“勤求古训”,刻苦研读素问、灵枢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五藏论、评病药方等著作,它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受到历代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高度推崇。清代医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张仲景也

32、因其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摘自许敬生中国历代医药名家文库.古代卷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对古代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原因。【答案】(1)贡献:编著医书; 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中医临床基本原则);创造了大量有效方剂;传承医学成果。(2)原因:客观:当时社会疫祸不断,对医学发展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前代医学成果奠定了基础;主观:其个人医德高尚、关心百姓疾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刻苦钻研及坚定执着的努力。【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五藏论、评病药方等著作”可得出编著医书;根据材料“它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可得出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即中医临床基本原则;根据材料“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可得出创造了大量有效方剂;根据材料“研读素问、灵枢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可得出传承医学成果。(2)根据材料“当时战乱频繁、疫祸不断”可得出当时社会疫祸不断,对医学发展有强烈的现实需求;根据材料“刻苦研读素问、灵枢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可得出前代医学成果奠定了基础;张仲景的成功与他个人医德高尚、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相关等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