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564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省上饶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记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由此看出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 精耕细作B. 具有脆弱性C. 千耦其耘D. 男耕女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两大特点,男耕女织和辛苦劳作,故D项正确,AB项不选;C项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2、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2. 国语中曾提到齐桓公“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从材料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A. 齐桓公重视农业生产B. 春秋时期青铜器应用于农业C. 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D. 已经开始运用牛耕技术【答案】

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在春秋时期“恶金”铸造的工具用于农耕,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反映的是铁制农具的使用,故C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里说的不是农业技术或畜牧业发达,故A项排除。并且说的内容也不是为了表达青铜器发达,春秋战国时期正好是铁质农具盛行时期,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改进3.如图,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图片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探究学习,其探究主题应该是A. 手工业成就B. 印刷术推广C. 商业的繁荣D. 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片中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用于灌溉农田的翻车、指导农业生

4、产的农书农政全书,均与农业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反映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排除AC;B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发展【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地域差异角度:南稻北粟格局。农业结构角度: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角度: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完善。经营方式角度: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经济重心角度: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补性。生产力角度: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设施不断进步。4.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5、)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B.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答案】A【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清代人地矛盾,这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以提高粮食单位产量,缓解人地矛盾,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C项错误;清代之前铁犁牛耕已经在江南推广,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是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数据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6、,得出清代人地矛盾的结论。再从人地矛盾与精耕细作农业之间的关系,即可进行正确判断。5. “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我国古代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A. 商业的不稳定性B. 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C. 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 鼓励海外贸易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重农抑商是严格地限制商业的法,AB

7、C都是重农抑商的原因,而D项不是重农抑商而是鼓励商业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6.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

8、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郑和船队得到了明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D项。7.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了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A. “光荣革命”的成功B. “日不落”帝国建立C. 君主立宪

9、制完善D. 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答案】D【解析】【详解】从“1851年”结合史实,可知作为“万国博览会”的东道主,“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英国“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正确答案为D项;“光荣革命”的成功后,英国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18世纪中期,打败了法国的英国,确立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完善使英王成为了虚君,这都不是英王骄傲的资本,所以ABC三个选项是错误的。【点睛】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其大国崛起进程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留下了不少智慧和经验。8.对下列图示叙述错误

10、的一项是A. 当今世界正在形成图三的经济结构B. 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C. 图一的经济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D. 图二的经济结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答案】C【解析】【详解】工业革命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图一的经济结构不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当今世界正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现代工业时代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11、。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9.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主要因为甲午战争后A.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B. 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技术,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C. 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D.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答案】D【解析】据材料“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清

12、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D选项正确;民族危机加剧不能说明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故A选项错误;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技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B选项错误;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在早期维新思想,在甲午战争之前,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的关键词“近代中国”,这里的近代,应该从多个方面看待:经济上,工业化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壮大;思想上,民主思想传播,其中,经济的近代化最重要。10.如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时期迁出他乡种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18501879年72154

13、9818801911年15601183819121939年473077396A. 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B. 传统自然经济已率先解体C. 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D. 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答案】D【解析】材料从从农民身份变动为切口考察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动。材料反映迁出的情况,但没有反映未迁出的情况,所以无法证明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排除A;结合所学,中国传统自然经济是逐渐解体,而近代中国,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民族工业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农村迁出逐渐增多,而且以从事工商业为多,故选D。1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史上进步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下列事件或

14、现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促进作用的是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实业救国思潮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促进作用,故排除第项即排除ACD三项,所以应选B项。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因素12.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 国货运动的推动D. 新文化

15、运动的直接冲击【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表格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呈现迅猛下降的趋势,时间范围是在1912年1915年,此时,中国民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波及到经济领域,国人大力提倡国货,抵制洋货,以发展民族实业,实现民族的富强,而这场运动直接导致了外国商品在华销售量锐减,其工厂数量也大幅度减少,故选C。A错在“最终解体”,当时处于正在解体的过程中。实业救国开始兴起于19世纪末,与表格时间不吻合,排除B。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也排除。【考点定位】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13.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令的主要目

16、的是A.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B. 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C. 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D. 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内外交困,为了扩大税源,扭转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选项正确;清政府的政策目的不是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故A选项错误;当时清政府更不可能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故B选项错误;D选项“完全改变”一词过于绝对,故D选项错误。故选C。14.政府放弃了关税自主权,致使美国企业在中国如同在其本土上一样,可以为所欲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这直接从资金、原料、动力等方面

17、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再加上通货膨胀、市场趋于混乱等因素,最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极度的困境。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 一战期间B. 国民政府前十年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及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美国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此种现象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ABC三项时间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

18、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C.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D.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模式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说明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排除A项;这一现象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实现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排除B项;这一现象会导致经

19、济难以发展,而不是速度过快,排除D项。16.出现图中1961年工业国民收入趋势的政策因素是A. 苏联撕毁与我国的合作协议B. 中共中央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C. 合理调整工商业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比1960年相比大幅度下降,这是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采取调整政策所致,中共中央实施“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故答案为B项;A项不是政策因素,排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排除C项;D项是一五计划的内容,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17.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

20、,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A. “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B. “新农村建设”、 “乡镇企业”、“民工潮”C. “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D. “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答案】A【解析】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乡镇企业,1988之后由于市场经济建设在中国逐步推广,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2003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了配合小康生活时代到来,农村开

21、始了新农村建设,A正确;其他选项组合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 “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A. 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 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 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所以AB两项错误。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没体现大众传媒

22、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D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网络发展的影响【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19.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 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 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 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D.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答案】D【解析】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

23、辫会”,反映的是汉族对满清统治势力的反抗,从本质上说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辫发之争”政治色彩浓厚,BC项没有抓住本质,排除。20.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主要是解决A.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C. 市场与计划的矛盾D.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题干中问到罗斯福新政着力解决的问题,这就等于是问美国严重经济危机

24、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故D项符合题意;而罗斯福不可能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说法错误;阶级矛盾的缓和只是新政的部分手段而已,故B项不合题意;C项也没能结合美国当时的危机爆发原因,错误。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爆发原因【名师点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21.下列是对西方“福利国家”这一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B. 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防止贫富不均的一种手段C. 它的推行对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D. 20世纪80年代以后规模进一步扩大【答

25、案】D【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多国家福利负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较大比重,导致政府较难承担而不同程度地减少福利规模,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ABC三项表述符合史实,可排除。故选D。2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 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 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 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斯大林体制继续改革。改革重点是

26、工业方面,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1975年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所以本题选B。A、D项与材料没有关系。C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问题。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3.下列关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是经济、军事和政治组织B. 都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表现C. 都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D. 各组织内

27、部的成员国差异很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是经济、军事和政治组织,故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故C项错误;欧盟内部的成员国差异很小,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织内部的成员国差异较大,故D项错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织都是经济区域集团,故B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三个组织的共同点,依据所学知识解答即可。24.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

28、。这种现象A.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 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C.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 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答案】A【解析】材料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的表现,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故A项正确;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主导显然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B项错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仍需要建立,故C项错误;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是全球化的体现,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D项错误。点睛: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二、非选择

29、题25.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三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

30、,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人对中国明清的影响。【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发明与推广(2)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1、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脆弱性等。(3)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解析】(1)根据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此其分事也”可知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关于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发明与推广等方面思考作答。(2)根据材料二“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精耕细作、脆弱性等方面

32、概括特点即可。(3)根据材料三“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深受影响”可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三“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可知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根据材料三“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可知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根据材料三“棚民租山恳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可知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

33、料中的关键信息“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此其分事也” “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深受影响”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小农经济、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2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

34、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入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

35、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2)原因:白银外流;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关联度: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信息: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任意2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新世界的种植场”“欧洲”“西班牙人

36、”“美洲的特产”等关键信息可知,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究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分散逐渐走上一个整体,地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同时伴随着还有进行殖民扩张。(2)从材料时间“845年”可知,这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是由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白银大量外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图一讲的是交通工具由帆船到汽车,这说明动力发生了变化,由风力、人力到内燃机的使用,也已经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图二讲的是由从欧洲出发到世界各地。因此

37、可以知道,交通工具的进步,更加有利于远行,也就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从图二也可以知道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影响;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原因和影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但经济全球化却使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美国苏联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

38、援助欧洲的计划。1949年3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l)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

39、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三 时间事件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答案】(1)拼凑政治军事集团;制造国家分裂;挑起局部战争;进行政治与经济控制 (2)经济上,欧共体、日本与美国激

40、烈竞争,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政治上,日本和西欧逐渐放弃追随美国的政策,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和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3)特点: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同时进行;规范化、法制化贸易体系建立;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世界;合作领域逐步由单一向多种领域扩展;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协商谈判成为解决争端的重要途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从材料中的“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1949年3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等信息可以看出,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方式。(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应当联系所学并根据材料中的“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等信息,从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导致日本和西欧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和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等等这些方面来回答。(3)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