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参考答案1.A 解析:A 正确,从中引出“一分为二”思考问题,体现哲学离不开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B 错误,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C 错误,哲学不能够取代具体科学;D 错误,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2B 解析:题意强调五大理念(可理解为世界观)影响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这体现了 B。世界观的变化决定方法论的变化,A 说法错误。题意与方法论反作用、世界观无关,C 不选。哲学既有科学的哲学又有不科学的哲学,科学的哲学才统一于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故 D表述错误。3.A 解析:正确,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改造世界;正确,人们对事物的
2、正确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仅仅是真正的哲学,错误;错误,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4.C 解析:正确,用肝、心、脾、肺、肾替换木、火、土、金、水,属于朴素唯物主义;错误,形而上学主张静止、片面和孤立看问题,不符合题意;正确,脏器之间也被赋予五行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体现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存在。5.C 解析:A 中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存在,不符合题意;B 错误,选择黄道吉日,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C 正确,选择黄道吉日,是因为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有一种超自然力量在支配
3、着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这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 错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本原。6.D 解析:A 错误,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本原;B 错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C 错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D 正确,审题时抓住“别人家孩子总比自家优秀”等,体现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观精神。7.B 解析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题意无关;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综合中华民族的所有优秀
4、思想。8.A 解析:A 正确,马克思的这句话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革命性;B 中“历来就是”表述错误;C 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 错误,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9.B 解析:正确,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属于地理环境,这些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错误,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正确,进行山川河流、住宅道路的基础测绘等,因为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错误,“唯一要素”表述不正确。10A 解析:烟灰悲雀通过伪装、学毛虫蠕动(现象联系)减少暴露概率,躲避被捕猎(本质联
5、系),这体现了。中相对静止与题意无关;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烟灰悲雀鸟没有意识,不能得出,且该项表述过于绝对。11C 解析:李光耀没有盲从其它国家经验,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故 C 正确。其它选项表述均错误。12C 解析:题中“但是他们忘记了实质意义”强调要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故 C 正确。A 与题意无关。B 与题意强调的主旨不符。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仅仅是一切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故 D 表述不妥。13D 解析:之所以要以“奋斗、进取(实践)”来成就无悔,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D 正确。A 表述不科学,意识是对事物的能动
6、反映,而并非都是如实的反映。任何行动都应以客观存在为依据,B 错误。C 与题干无关。14.A 解析:A 正确,题干中印发推进计划,体现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B 错误,主动创造性属于意识的特点,不选;客观物质性属于实践的特点,C 不符合题意;直接现实性属于实践的特点,D 不符合题意。15.A 解析:正确,“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人类对火星的深入认识仍尚需时日”说明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正确,“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人类对火星的深入认识仍尚需时日”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对象具有反应特性,与材料无关;错误,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排除。16.C 解析:错误,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
7、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表述错误;正确,“近年来美国有一些人因宗教信仰或个人原因拒绝接种麻疹疫苗”,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体的限制;错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正确,回溯疫苗走过的道路,一个又一个令人欢呼雀跃的发现为这个结论添加一则又一则肯定的注脚,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7.C 解析:A 项讲的是部分的作用,排除;B 错误,该项中“改变”用词不当,排除;C 正确,材料讲的是服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强调的是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从整体着眼,该项符合材料中心,入选;D 错误,该项讲的是部分的作用,排除。18.A 解析:B
8、CD 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 正确,材料讲的是矛盾的特殊性,该项入选。19.A 解析:B 错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以相互转化,排除;C 项材料没有体现;A正确,“合则强,孤则弱”强调了矛盾的同一性,即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该项入选;D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排除。20.C 解析:A 错误,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排除;B 错误,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排除;C 正确,材料讲的是过度量变的危害,因此,必须把握度,坚持适度原则,该项入选;D 该项不是原因,排除。21.C 解析:错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正确,“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强调了抓主要矛盾;与
9、材料主旨无关;正确,抓住“关键少数”,强调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对全党的重要性,因此,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部。22.D 解析:错误,在解决主次矛盾的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而不能均衡用力;正确,面对政令不畅的问题,必须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并解决矛盾,同时,注重实践活动;错误,设问要求解决问题,而不是分析问题,同时,也不应把握矛盾次要方面。23.D 解析:A 错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正确,“不同年代的育儿经、一样伟大的母爱”强调了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
10、的辩证统一,该项入选。24C 解析: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错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错误。25.A 解析:正确,“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谈的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正确,解决“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两个问题,强调了必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错误,属于认识论,而设问要求的知识角度是“唯物辩证法”,与题意不符;错误,属于唯物论,而设问要求的角度是“唯物辩证法”。26(1)赫拉克利特认为:认为世界本原
11、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火”这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其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普罗泰戈拉认为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其说法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每点 3 分,共 6 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2 分)这种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概括和总结,并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6分)2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生态文明认识的转变是不合理实践活动导致的生态危机给我们的启示;(2 分)由于受立场、观点、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同时认识客体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要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
12、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故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会转变;(3 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应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认识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3 分)(2)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控制作用,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有利于公民个人把环境保护变成个人自觉的行为。(每点 4 分,共 8 分)28.(1)联系具有普遍性。“中三角”城市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 分)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
13、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住事物。同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密切“中三角”城市群的关系;(2 分)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看到“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和面临的困难,把握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为实现“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必要的有利条件;(3 分)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寻求最优目标,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同时,重视局部的作用,做优做强中心城市,用局部的发展推动“中三角”城市群的
14、整体发展,最终实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3 分)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中三角”城市群之间必须抱团发展,完善区域互联互通,打破市场流通壁垒,实行一体化规划,实现 1113 的积极效果,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4 分)(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努力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级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群;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壮大,同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看清“中三角”城市群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实现 1113,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不断完善创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中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每点 2 分,共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