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加强君权(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2地方管理(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4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
2、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2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三、隋唐政治体制创新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2)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互相制衡,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议(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
3、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3)评价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最终没有颁布施行。这则事例反映了什么?提示: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的机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
4、的限制。2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选官制度:科举制(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四、宋朝政治臻于成熟1中央(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1)措施军事: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收入。
5、(2)特点及影响特点影响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了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相互制约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宋朝叠层政治架构的形成宋朝注重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1)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五
6、、元朝政治曲折发展1中央:一省制(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起草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2地方:行省制度(1)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过6
7、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3)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上(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接受
8、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1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本杰明艾尔曼思维激活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2宋代的文官政治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
9、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宋代的文官政治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3行省的正名定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维激活行省“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探究1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点
10、史料一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史料一中“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说明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由通判联署才有效。(2)史料二中“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
11、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1)史料一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2)根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提示(1)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2)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12、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探究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图一图二(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阅读时应注意史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特别是朝代的信息。(2)史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
13、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运行机制及不同。(1)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不同之处。提示(1)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具体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政令。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
14、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独相向群相转变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探究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史料一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
15、后汉书史料二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史料一信息“郡国岁举孝廉”“举茂才”说明才学、道德、品行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孝廉郡举,茂才州举”说明通过自下而上、由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2)史料二说明隋唐时期,政府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榜上有名的人不久就会名扬天下。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提示选拔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
16、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的特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1)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演变的影响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
17、的长治久安。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科举制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朝高级官员出身一览表宋朝皇帝及在位时间(年)宰相副宰相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太祖(960976)6350%4375%太宗(976997)9667%232191%真宗(9971022)121192%1717100%仁宗(10221063)232296%393794%英宗(10631067)22100%22100%神宗(10671085)99100%1818100%哲宗(10851100)1111100%232296%徽宗(11001125)1313100%343191%钦宗(11251127)7686%16117
18、0%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表能够反映出宋朝官员任职情况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解析首先,通过对比题干所给数据,从宋朝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占高级官员总数的比例、宋朝高级官员的总人数归纳其变化趋势;其次,依据宋朝“冗官”形成的原因、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宋朝的政治环境及思想氛围说明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示例:趋势:宋朝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占高级官员总数的比例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原因: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宋朝重文的社会氛围;统治者重视科举;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全面认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
19、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
20、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1命题点:西汉郡国庙制(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2)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尝试解题_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汉元帝主张废除郡国庙制都是沿袭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故B
21、项正确;儒家独尊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已确立,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C项错误;汉高祖时期遍地建宗庙是为了神话其统治,但汉武帝时期认为郡国宗庙非礼和汉元帝废除郡国宗庙, 表明郡国宗庙的存在使郡国诸侯也有继承皇权的资格,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只是西汉初期的作用,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2命题点:唐代朝廷决策机制的变化(2020山东等级性考试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
22、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尝试解题_D根据“备君主顾问”“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后改为翰林学士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等信息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项;翰林学士参与决策,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主旨“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不符,排除C项。3命题点:明朝科举制度(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4)明朝政府在科举中普遍采取“优养”措施,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
23、缠补助。这体现出()A民众贫富差距的消弭B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C科举考试程序的优化D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尝试解题_C根据“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可以看出,明朝科举中进一步优化考生应考的流程,不让考生因盘缠问题而耽误考试,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考生,而不是民众,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考试过程,而不是官员素质,排除B项;材料中所涉及的人员并没有扩大,还是“生员、举人”等人,因此基础并没有扩大,排除D项。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还原社会情境,灵活考查宋代科举(2020全国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
24、,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知情境:宋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营私舞弊的社会现象,而后政府采取纠正措施。明立意:以宋代李昉在科举考试中徇私为切入点,考查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抓关键:“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对解答此题有直接提示作用。理思路:题干材料表明,宋太祖在讲武殿对已经录取的科举考试者进行重试成为以后的定制,这有利于考试录取程序的完善。从题干信息看,这一做法与世家大族的特权、人才选拔的标准及省试关系不大。宋代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完善了考试的录取程序,答案C项就找
25、到了。【真题体验】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由此可见这种做法直接消耗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不是货币,是献礼的器具,排除A项;“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
26、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与统治思想无关,排除B项;“实现”了对地方控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宋朝的募兵制度(2019全国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A由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士兵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A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3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
27、“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河朔型藩镇不上供,且拥兵自立,说明安史之
28、乱后的藩镇并不都维护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4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5宋代科举制度的影响(2018全国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
29、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性强,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入仕途的,排除D项。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017全国卷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
30、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材料反映了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这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7魏晋官修史书的特点(2017全国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
31、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C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选C项。8科举制的影响(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
32、对,故排除;题干信息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1三湘联盟联考)汉武帝时,由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有三种,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其中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A稳定了金融秩序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C削弱了地方实力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通过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作价奇高”的白金币,从而把他们的个人财富部分转移到中央政府的手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
33、确;材料未涉及当时金融秩序是否混乱,A项错误;白金币的铸造权本身就属中央, 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2(2020成都模拟)西汉盛行比武、斗兽、狩猎等危险、激烈的体育娱乐活动,数量众多的社会上层分子和文人也亲身参与。由此可见,当时()A军事形势严峻B弃文从武成风C贵族引领时尚D世风阳刚劲健D西汉时期,人们喜欢通过比武、斗兽、狩猎等危险、激烈的体育娱乐活动,来展现自己的尚武精神,让自己的勇猛和武力展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可,表明西汉时期社会风气崇尚阳刚劲健,故选D项;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后又形成大一统局面,军事形势并不严峻,排除A项;“文人也亲身参与”表明“文武双全”是更高追求,排除B
34、项;贵族只是“亲身参与”,没有引领,排除C项。3(2020日照联考)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A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A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助于笼络士人,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题干所涉及的改制不属于风俗内容,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4(2020福州期末)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
35、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D由材料可知,原主管官员及机构的职权逐渐被临时派遣官剥夺,这反映的是中央内部政务运行机制的演变,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排除B项;节度使、盐铁使等临时派遣官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代表,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5(2020青岛二模)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
36、,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A与三司使转运使三权分立B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加强了中央集权D是宋贫弱的根源C发运使总领几路上供,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也没有遍设各路的地方机构,这既保证了上供漕运,又防止了转运使权力膨胀,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三权分立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提出来的,且发运使、三司使、转运使都属于行政权的范畴,排除A项;发运使是宋代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果,并未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发运使只是一个文官职务,不会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6(2021三湘联盟联考)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A岭北、辽阳、甘肃等边疆地区从唐代的“羁縻之州”,到元朝时期与内地实行一样的赋役制度,说明当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从唐到元对边疆管理的变化与“比较稳定的统治”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元代疆域范围与唐代相比, 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