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252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3页
2012届《学案与测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教必修二).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考纲展示考向预测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结合有关数据、图表资料的分析,解释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作出分析和评价。2.结合沙尘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环境污染等,具体分析某个问题或几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崇拜 改造 征服 物质 排放废弃物 气候变暖 臭氧层 热带雨林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污染为主 生态破坏 生态 经济 社会 公平 持续 共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并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材料一:下图是汾河上游流域的区位以及地形示意图。材料二: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项 目西汉唐金明清人口数量(万)35.97.85.924.4人口密度(人/km2)0.380.750.990.753.09城镇(个)16677耕地面积(万顷)1.653.254.293.1310森林面积(万顷)5.343.21.20.29覆盖率(%)705040154畜牧业程度(%)10090702010工矿业(个)01023灾害频率(次/百年)0.11.21.31.54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该流域的河谷特征是_,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_(填选项

3、字母)。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草原、荒漠(2)该流域蕴藏的矿产资源最可能是_。A.铁矿B.石油C.煤炭D.铜矿(3)该流域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发展剧变发生在_时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是什么?(4)该流域的地理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解析】该流域属于汾河谷地,地处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森林和草原;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清朝人口增多,牧业程度加大,耕地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降低,人地关系发生巨变,形成恶性循环;随着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流含沙量增大,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率加大。【答案】(1)峡谷 B(2)C

4、(3)清朝 人口数量大增,粮食需求大增,农业生产从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变;大量开垦草山、草坡,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山区植被大幅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耕地生产力逐步降低,粮食产量下降,人口贫困。人口、粮食、耕地、贫困之间逐步进入恶性循环。(4)植被锐减,河流含沙量大,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率增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公害泛滥,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不严重环境问题人口急剧膨胀人口膨胀不断激化开始迅速增长十分有限人口数量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恐惧和信赖人地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

5、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人类活动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水平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生产力水平特征公害泛滥,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不严重环境问题人口急剧膨胀人口膨胀不断激化开始迅速增长十分有限人口数量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恐惧和信赖人地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关注环境

6、和发展问题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人类活动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水平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生产力水平特征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甲图表示黄土高原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乙图表示20世纪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丙图表示江西省低山丘陵地区人地关系。据图及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把下面内容的代号,填入甲图中恰当的方框内。农业生产落后 毁林垦荒 粮食短缺 贫困水土流失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2)丙

7、图中、所表示的内容分别是_、_、_。(3)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呈_变化趋势,变化最大的是_年代。(4)根据图示分析说明治理水土流失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要注意哪些问题。【解析】第(1)题,根据甲图得知,该图反映的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而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示意图,掌握箭头的指向和整体综合考虑即可填出正确答案。第(2)题,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耕地减少,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能源短缺问题导致植被惨遭破坏,进一步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第(3)题,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呈递增趋势,变化幅度最大的是80年代。第(4)题,解决水土流失要生物、工程、技术各种措施并举,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措施,考虑当地实际和消除贫困

8、为核心等。【答案】(1)自上而下依次是:(2)人均耕地减少 水土流失 能源短缺(3)递增 80(4)要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并用;治理的各项措施制定不仅要适合当地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水土保持的各项战略对策应该以发展或消除贫困为核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原因典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排放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噪声污染交通、工厂生产等噪声无形杀手放射性污染放

9、射性物质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规律方法】分析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

10、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柳林村原先是个贫困村,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办法:把本村麦田的泥土卖给建筑公司作为工程用土,取土后挖出的大坑又出租给

11、城市填埋垃圾,两头进钱,收入是种小麦的几十倍。虽有部分村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但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材料二:十几年来,由于附近煤矿生产废弃物煤矸石的堆积,梨树村损失了耕地近50公顷,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与矿上商定,由矿上出资,村里出劳力,建砖瓦厂,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这样不仅解决了煤矸石占压耕地、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1)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以上两段事实材料,判断柳林村与梨树村的做法孰对孰错,并说明判断理由。(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解析】柳林村卖掉土壤,为城市填埋垃圾,虽然短时间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土壤污染、环境恶化,将不

12、利于柳林村的居民生存。梨树村加强对废弃煤矸石的回收利用,保护了耕地资源,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答案】(1)柳林村的做法只考虑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了土地资源,对后代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威胁,是不可取的;梨树村的做法既开发了矿产资源,又保护了耕地资源和环境,属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可取的。(2)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内容要求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

13、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规律方法】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对比 发展模式传统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

14、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费、低产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当代人的最大需求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调控手段依靠市场经济手段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考向一 生态破坏问题(2010安徽高考)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A.森林锐减 B.土地沙漠化C.土地盐渍化D.

15、物种灭绝【解析】此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由于此区域地处南回归线附近,气候干燥,对铁矿石开采会破坏植被,导致土地沙漠化。【答案】B考向二 环境污染问题(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解析】本题以某流域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了该流域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危害及其影响。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这些污水排入河流会造成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第(2)题,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主要是林地、果园等,所以其整体布局所产生的

16、生态效益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并调节小气候。【答案】(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分);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考向三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防治(2010福建高考)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解析】本题考查了水污染及其防治。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

17、质污染曲线在下降,说明了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第(2)题,考查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结合图中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源头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禁止新的污染等。【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阅读下列言论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札记王制)天时不如地

18、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土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管子地数)1.流行于中国古代民间的相地术也称风水术,古代许多民居,甚至城市、乡村选址都是严格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踏勘后确定的。“风水学”反映人地关系思想与_一致()A.B.C.D.2.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A.B.C.D.3.反映天人相关思想的是()A.B.C.D.1.C 2.D 3.D【解析】反映的是环境决定论;“风水”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反映的思想相同;反映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反映了天人相关论的思想;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4.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有关的是()4.C【解析】四幅图分别表示水污染、酸雨、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因此选C。(原创题)阅读下列图片,完成5、6题。5.图片中人类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A.B.C.D.6.图片中人类的行为违背了环境观念的是()A.B.C.D.5.A 6.B【解析】修筑梯田可以改善水土流失的问题,污染大气,破坏森林植被,植被破坏造成的荒漠化现象。7.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

20、的能力。材料二:漫画“断指”。(1)可持续发展包括_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和_可持续发展。(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重措施,我国为此也作出了重大决策。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7.【解析】本题考查了可持续发

21、展的内涵和原则,以及公众参与的实际行动。对于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必须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答案】(1)经济 社会 生态(2)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3)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4)D 第2讲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考纲展示考向预测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中国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为突破口,结合“低碳经济”“生态城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具体案例,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内涵、原则、发展方向等问题的理解判别、分析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22、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 环境危机 集约 数量 素质 单向 减量化 再生资源化 清洁生产 生态 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8日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读“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完成(1)(3)题。(1)据图说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地区分布规律。(2)图中制约甲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乙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解析】第(1)题,从图

23、例可以直接读出分布规律。第(2)题,甲类地区分别位于京津、上海、广东等,存在资源、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第(3)题,乙地区位于我国新疆,人类活动导致的荒漠化问题突出。【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状态到较差状态,总体看西部地带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差。(2)资源、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3)土地荒漠化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1)在甲图中补绘表示工业流程的箭头。(2)乙图中,A、B分别代表两个工厂,其中A是_厂,B是_厂。(3)生态工业同传统工业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解析】第(1)题,工厂要实现清洁生产,就必须发展生态工

24、业,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消费和废弃物的处理,都必须形成体系,实现资源良性循环。第(3)题,该题主要考查生态工业的突出特点,将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顺时针方向的箭头(2)硫酸 建筑材料(3)生态工业把传统的工业活动模式转变成更加一体化的模式,形成企业的共生网络,使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的能源和资源实现梯级利用。清洁生产的内涵 清洁生产通常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最早是1989年由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的。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

25、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完善的管理等。三是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易处置、易降解等。【规律方法】地理关联图的一般判读方法(1)首先要把握该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2)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课本中所学的知识,

26、并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3)做这类题目,若有空,应该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先填出来,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了;(4)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1)图中反映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A.立体农业 B.生态农业C.基塘农业D.原料加工业(2)该沼气发电供热工程解决了当地哪些问题?【解析】此图反映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循环经济的途径即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和物质的良性循环。【答案】(1)B (2)禽畜粪便和农作物下料的处理有利于环境净化;利用粪便和农作物下料发展沼气,解决了能源不足的问题,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能源;电渣液还田施肥提

27、高了农田肥力,实现了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发展措施: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2)优势特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业互补互利;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好;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有益人体健康。(3)发展方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逐年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优势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

28、游。(4)典型代表: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考向一 循环经济(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1)、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解析】循环经济是工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清洁生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生态农业。第(1)题,考查了循环经济中的生态农业系

29、统。表示农业发展的水源水窖集雨,表示利用秸秆进行饲料加工,表示沼气为农业和养殖业提供能源,表示沼渣作为种植业的肥料,表示作物种植中和加工业的废弃物作为沼气的原料。第(2)题,考查了生态农业的特点。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图可以看出当地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目的是到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农业。【答案】(1)D (2)C考向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010浙江高考)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

30、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过程,符合新课程理念。第(1)题,先读懂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折线分布趋势,再回答有哪些支持系统的变

31、化来驱动。第(2)题,前半题先看清图例,找到折线,读懂趋势,再回答生存支持系统变化特点。后半题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农业发展依靠什么?从材料中得出“生存资源禀赋、农业投入、资源转化效益”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前半题解法同第(2)题,后半题主要是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切合当今世界发展主题: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第(4)题,此题设问比较明确,题干中也有提示:“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性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成本”有关。我国东、中、西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各不相同,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对本地区发展支持系统的贡献也不相同。【答案】(1)呈上升态势;由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来

32、驱动。(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3年以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3)变化缓慢,近几百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发展正在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为主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机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不能充分利用图中信息或者对基本原理不理解(2009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下列问题。(1)影响

33、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能源 B.技术C.原料 D.市场(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B.技术协作带动了企业间的集聚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易错分析】该题考查生态产业园的建设和布局。出错的几种可能:不能充分利用图中信息,从而不能推出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对生态产业园建设的基本原理不理解。解此类题目,应该明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概念、实质和流程,并结合时事材料联系生产实际,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同时注意与循环经济的联系与区别。【解析】该题组考查循环经济知识,重点考查生态产

34、业园布局条件和特点。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是制糖厂,影响制糖厂的主导因素是制糖的原料甘蔗,即选择C。第(2)题,根据示意图可知,该生态产业园区中企业的集聚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是为了避免了市场的竞争,该生态产业园区中企业的集聚主要是由于企业之间存在原材料供应联系,而不是技术协作的因素,企业彼此间没有形成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蔗田、养鱼场(第一产业)和其他工厂(第二产业)的联系,即选D。【答案】(1)C(2)D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2题。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35、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A.B.C.D.1.D【解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出现,但只是初期,同时农业资源日趋紧张也是实情,但没有达到承载极限的严重程度。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以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2.D【解析】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不能无休止地从环境中索取

36、。近几年的夏天的高温天气,主要是因为温室效应,太阳高度角并未变大。保护环境应该是从我做起,全员参与。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3、4题。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环境保护B.经济发展C.资源合理利用D.控制人口增长3.B【解析】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4.有关我国资源问题的正确叙述是()A.自然资源分布均衡但与经济布局不匹配B.从现实和长远看,资源相对短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

37、大制约作用C.解决我国资源问题,主要是立足于自然资源基本自给和国内市场D.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把开发资源放在首位4.B【解析】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加上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大量需求,使我国长期存在着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制约作用。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回答5、6题。5.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A.全球化生产B.信息化生产C.集聚生产D.清洁生产5.D【解析】清洁生产即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

38、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清洁生产这种生产模式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6.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B.城市通过垃圾焚烧,减少占地面积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D.生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6.B【解析】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因此是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行为。7.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

39、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材料二: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指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材料三: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

40、重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石油天然气美国日本美国日本法国8.39%4.19%26.9%11.5%4.3倍11.5倍7.7倍(1)针对我国的资源、社会状况,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简要说明“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2)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分析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4)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的利用现状,分析我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7.【解析】本题考查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意义和措施,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循环经济的内涵要节约资源消耗,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41、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具有“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特点。意义主要是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答案】(1)内涵:“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把资源节约技术与生产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2)从历史上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仍十分巨大。主要包括: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3)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4)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