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练习:必修2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110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练习:必修2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练习:必修2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练习:必修2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练习:必修2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练习:必修2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练习:必修2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练习:必修2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7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练习:必修2 第5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4讲1(2015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关键信息:“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A、C两项属于市场经济

2、的内容;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体现单一的公有制,符合计划经济的特点。故选D项。答案D2(2015临沂一模)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凋敝C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本题意在考查新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主张单一的公有制,取消商品市场,这一转变即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允许部分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市场,因此是对马克思主

3、义的“改良主义者”。A项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是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C项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青岛一模)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政策的实施()A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 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解析

4、本题旨在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允许私人贸易存在,说明该政策由国家控制命脉,基本实行国有制,但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可以确定该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苏俄出现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政府放弃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仍然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并未根本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行,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故C项错误;苏俄在“二五”计划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潍坊一中4月检测)苏俄

5、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答案A5(2015新余期末统考)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错误的是()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

6、40.7%43.7%48.1%43.4%43.9%消费资料生产59.3%56.3%51.9%56.6%56.1%A.这一时期经济稳定增长B轻工业发展超过重工业C国民经济结构尚未失衡D注重了经济的恢复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由表格数据可知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平衡,可见此时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故选A项。答案A6(2015新疆二模)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

7、型工业化模式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苏联斯大林模式。本题要注意图示所给的时间1935197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下,苏联进行了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五年计划”,苏联一跃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的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故D项正确。苏联原为一个农业国,A项错误。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改革都未取得明显成效,B项错误。C项是二战以后的史实,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选D项。答案D7(2015南昌十校二模)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

8、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着重于解决苏联存在的根本问题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解读出: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只是批评了斯大林。所以答案选B项。答案B8(2015北京西城区期末)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

9、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C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D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题干提到,戈尔巴乔夫要在制造业加大投资。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体制有问题,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对症下药,故A项错误;苏联的改革在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到体制问题,即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故C项正确;中国“大跃进”在20世纪50年代,而且很不成功,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借鉴中国的“大跃进

10、”运动,故D项错误。答案C9(2015济宁模拟)“他的政策改善了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教育、职业机会为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上述评论针对的是()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没有让苏联人民付出很高的代价,故A项错误;斯大林通过工业化,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是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

11、从农民身上索取太多等问题,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最终失败,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太大的变化,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在政治领域,改革最终失败,没有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5济南模拟)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D斯大林体制建立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停

12、止实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于1927年被废除,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193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5武汉5月模拟)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13、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于能源出口。A项正确。B、C两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A12(2016河南八市质量监测)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A加速了工

14、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放松了中央对企业的控制,加大了地方自主性,这冲击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已于1937年完成,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B项错误;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是20世纪70年代末,D项错误。故选C项。答案C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年

15、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材料二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

16、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联“五年计划”实施对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要求:观

17、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解析第(1)问,抓住“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来回答“五年计划对苏联的影响”。第(2)问的关键点有二,一是材料观点是什么必须明确归纳;二是结合材料和所学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答案(1)体制:逐步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观点史实“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对象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

18、影响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面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苏联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14.(2015晋中模拟)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

19、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解析本题属于信息类题型。首先提取信息,对图表进行全面分析,纵向对比,会发现粮食产量在一段时间内增加,纵向对比还会发现有段时间粮食产量出现反复、乃至下降;其次结合这个时间段内的国家政策(结合重

20、大历史事件)对粮食产量增减现象分别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说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农庄制,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