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040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首发》2014年高考语文预测卷02(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I 卷(阅读题,共 66 分)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灵感一词本意为一种神的灵气的吸入,意谓神把灵气送入了诗人的灵魂。英国文论家阿诺理德说: “每当某人讲出来的东西好像显得不是从他自己本身那里来的,而是从一个他自身以外的某种力量或作用 那里来的时候,我们就常常会说这个人被灵感了。”灵感的概念来自西方,然而,西方有的文艺理论家却认为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艺术更重视灵感。 贡布里希就说过:“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确实,中国 古代文艺虽没有直接的灵感概念,但颇多与灵感相似的论述。比如说“兴会”,在古典诗学中一般就是指兴到时心与物

2、会,诗思涌动,诗情勃发,汩汩而不可遏止 的灵感状态。如唐释皎然中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清代画家张瘐则从自身体会说到:“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者是也。谓之为足, 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叉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我国心理学界对灵感也进 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主要是从思维这一人脑的功能角度展开的。灵感作为突变思维形式,意指人们在思维 过程中突然闪现的、富于创造性的、令人茅塞顿开的心理现象。而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又必须把灵感放到整 个思维系统中来考察。也就是说灵感这一高级思维活动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的或显意识的) 结果,而

3、是与大脑中的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是大脑高度的综合性和协同性的结果。钱学森曾指出: “灵感是综合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灵感激发的心理机制正是植根于人脑的整体性综合功能 之中。也就是,灵感是人脑自动化协同作用在某一临界点上的总爆发和巨大活力的释放。现代医学成果确 认,大脑左右半球分别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且二者是互为补充的。近年来又在脑神经网络中 发现了海马、尾状体的一些神经元,存在着“对比”机能,综合整理感觉信息的功能。当人脑两半球活动 达到高潮,只要出现某种偶然的契机。便会使它们整体组合起来,从而协同奏出宏大的思维交响乐审 美灵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美灵感是创造性

4、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某个聚光点。灵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但却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非纯逻辑思维过程,亦非纯形象思维过 程。所谓灵感实则是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审美直觉的聚合结晶;是人在蓦然间洞见了宇宙的奥蕴、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时所闪射出的思维火花;它是一种思维骤然升华时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选自陈大柔美的张力,有删结)1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灵感的概念最早来自西方,中国古代虽然重视创作中灵感的捕捉,却缺少对这一现象的阐释。 B中国古代的文艺典籍中,虽然没有出现过“灵感”这个概念,却有不少与灵感相似的论述。 C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比西方任何

5、一种文艺传统都要更早的重视灵感,更竭尽全力追求灵感。 D本文认为灵感的概念来自西方,但西方学者却认为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艺术更重视灵感。【答案】B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按先总后分的思路写。先总提“灵感”一词的意思和来源,再举出“兴会”一例对“灵感”的各种属性和思维方式进行论述。B文章从灵感的本义谈起,接着谈灵感概念的产生之处,然后从中国古代的“兴会”谈起,讲到当代中国对灵感的深刻认识。C本文的中心是论述中国古代对灵感的认识,因此开头先简述灵感一词的意思和来源,然后以“兴会” 为例着力论述中国古代对灵感的认识。D 本文中心在于探讨灵感的本质属性。文章先以本意引

6、入灵感概念并指出其来源,然后以“兴会”为例展开深入探讨,最后总结对灵感的研究成果。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若不可遏”“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意即灵感之来是不可预求也无法阻断的。 B“谓之为足,则实未足一一一”,说明灵感总是不讲逻辑、带着缺憾之美突然而至。 C“兴会”是人们专注于某_对象时,忽然洞见了事物本质、生命真谛时心灵的感动。 D灵感常表现出闪现性、创造性、顿悟性心理特征,可以出现在诗、画甚至科学领域。【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

7、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 “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 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 而后万世之利也哉!”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匾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

8、,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 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 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 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 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

9、,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 可以加人。”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上))A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厌:满足。 B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复:还原,再一次。 C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权:应变,暂时变通。D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市:出卖,买卖。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A 或无功而先举焚林而猎B 何以明之君行赏先雍季,何也C 君其诈之而已矣杀其身而三分其国D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二君

10、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本文列举晋文公与楚战城濮和智伯帅韩魏攻赵两个事例,为的是要证明文段开头所说的“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的观点。B文段末尾所说的“义者,人之大本”是整个文段的主旨,它是在总结归纳前面两个事例的基础上,由文段开头的观点引申得出的。C晋文公在同楚国作战时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到后来却没有首先奖赏他,是因为晋文公认为治理国家 不能只看重权宜之计而轻视长远利益。D 赵襄子在晋阳之围解除后并没有首先奖赏张孟谈,是因为张孟谈在赵国遇到危难时对赵襄子曾经流露出过轻侮骄傲的神情。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11、。(2)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3)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重”之意。第(2)句中的“中”即“心中、内心”之意,第一个“而”表递进,第二个“而”表假设,“为之奈何”即“如何对待这件事”之意。第(3)句中的“骄侮”是“骄傲、轻视、侮辱(我)”之 意,“是以”即“因此、所以”,“先”是意动用法,“把(什么)放在首位”之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医少药,你看如何是好?”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得到保全,国家面临危险而不能使它太平,那真的是算是白白把地看重我们这批谋士了。现在请让我偷偷试着涉水出城,去会会

12、魏、韩二家君王,是 否有可能搞个协议共同对付智伯。”于是张孟谈暗中出城会见魏、韩两君王,劝说他们道:“我听说:唇亡 齿寒。今天智伯胁迫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眼看赵家保不住了。赵家一旦灭亡,那么你们也得挨个儿 遭受赵家的命运了。现在假若我们不共同想法对付智伯的话,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 魏两家君王说:“智伯的为人,内心暴戾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一定会败露,这如何 是好?”张孟谈马上说:“话从你们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处境一样、情 况相同、利益一致的人应该互相成全、生死与共,请二君王仔细考虑吧!”韩、魏二君王于是就同张孟谈谋划商定举

13、事日期。张孟谈随即潜回城里向赵襄子回报。到了约定日期的那天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兵,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 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智伯也被杀死,晋国的封地被一分为三,分为韩、 魏、赵三国。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之所以能保住,全仗 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 正是我的国家危难、我的天下遇到危险的时刻,众多大臣没有谁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唯有高赫 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

14、“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 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赢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赠黄鲁直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 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8从诗歌抒写的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谈谈这两首诗的异同。(4 分)9试赏

15、析这两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4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甲:夫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理 ,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理 ,理 。(王羲之兰亭集序)乙:我有嘉宾, 。(曹操短歌行)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三、(2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16、14 题。老人与树家正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瓶里的水一滴一滴流进 自己的血管里。医生说:“无大碍,挂了水,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七十出了头,死也值 了,还花这个冤枉钱!”他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话虽这么说,其实,并非如此。老人原有个不算热闹也不算冷清的家。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儿媳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 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了工,老人开始觉着这小院子有点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孙 子小时候成天跟着他,缠着他讲这讲那。后来,孙子上学了。再后来,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 心里牵挂,但并不怨孙子。孙

17、子小时候,背个大书包,老人每天目送他上学,那背上的书包似乎越来越大, 大得他都看不见自己的孙子了。老人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总能够找到开导自己的理由。孙子不在,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这棵老 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自己光腚时就在树下玩耍了。那树干粗得三个小孩都抱不过来,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乡亲们坐在树下乘凉聊天。春天里,满树挂着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着。榆树的花、叶子、树皮都可以充饥,那几年灾荒,这棵老榆树救了村上不少 人的命。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他常常扶着树干,望着远处的山路,一呆便是大半天。 人们问他“望儿子还是望孙子”,他总

18、是回道“谁都不望,看树呢”。这话一半真一半假。说谁都不望, 是假;说看树,那倒是真话。老人祖祖辈辈住的这片山地,土少石头多,满山长的尽是荒草和一些歪七扭 八的灌木,极少像样的大树。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来,村上的老人,一个个都陆 续地走了,比自己老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儿媳,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 老人的魂好像就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那天,从市里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 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平时沉默寡言,这次忍不住了,冲着挖树的人责问道:“这树碍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 来动它?”一个小伙子笑着回道:“老爷子

19、,这树有福气啊,市长请它去城里住啦!”另一个中年人解释, 原来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 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老人无言以对。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市长为 城里人做了好事;村长为村里人做了好事。道理似乎明白了,可老人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 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了。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市里,这次一看,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城里的高楼变

20、多了,马路变宽了,路边 的树木整齐挺拔。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老人边看边估摸着,这么大一片土地,如果种庄稼,一 年该会收多少担粮食哦!老人顾不得细想,他的心思在老榆树。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 见他的老榆树。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 处一个角落,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没多远,老人在众木林立之中, 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了。老人不觉地加快步伐赶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远望是 它,近看又几乎认不出来了。主要是那庞大的树冠没了,

21、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 最让他诧异的是,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在给树挂水。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摇了摇头,便离开了。折回途中,又碰上那个园工。老人犹豫一下,忍不住问他:“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那园工向 他解释:“树和人一样,肯定是有麻烦了,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道:“这么老的树,搬动移栽,水土不服,要遭一劫了!”老人没声响,脚步明显沉重起来。老人回家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村支书听说后,赶到家里,摸一下老人额头,大喊一声:“送医院!” 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进

22、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并未深想,只是笑笑:“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那么,树呢?”“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选自 2011 年 8 月 15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11 本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作者选择这种叙述顺序的作用。(6 分)12文中画线语句写的是老人想象中老榆树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6 分)13试分析文中“老人”这一形象的个性特点。(6 分)14作品结尾一段写“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请问医生为什么会“一

23、头雾水”?试分析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6 分)四、(24 分)第卷(表达题共 84 分)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A愤慨哺育衣衿火中取粟B嗟掉文契形骸遇人不淑C窈窕溯源狼藉美轮美奂D褒禅决窍关注沐猴而冠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A 任何伪造的年代标志,只要用笨办法去查,总会查出来,说起来如此容易的事,但大多数人并不 精通这套办法,曹汛因此显得曲高和寡。B 一些网民听到骇人听闻的谣言,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群起响应,结果在键盘敲打的瞬间,谣言的威力便被成倍放大。C 当下的文学批评之所以不被人们关注,作用之所以发挥不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言不

24、及义 的“景仰”多,真正切中创作时弊的批评少。D 由于一些中国人不管规则,而且心安理得地以这种态度在世界上如是我闻;于是,世界也只好随 之改变:以前中国留学生是可以办理贷款的,现在已经不可以。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在天宫一号上进行我国太空授课,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讲授失重条件下的物体运动情况以及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B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官员明明看到别人尤其是领导同志存在缺点或者犯了错误,也不愿当面指出来,反把提意见和批评变成了另类表扬。C 每一个人都应该记好当地导游或是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切忌不要擅自离团、擅自到未开发的景区 或景区内禁入、禁攀的

25、区域参观。D 少儿影片虽然数量上“繁荣”,但由于创作者们压低成本,创作总体上粗疏、粗糙、缺乏想象力,便造成了孩子们不愿意看、成人更不愿意看的情况。18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近日,网上一则题为我无颜面对的事情: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呢?的帖子引发众多网友的激烈 讨论。发帖者称,自己是国家重点院校的一名大四学生,从大三暑假开始就不停地找工作,而她找到的最 好的一份工作,月薪不到 2000 元。可是她过年回老家时发现,很多在外地当农民工的亲戚都能拿到 3000 元以上的月薪,而且包吃包住于是她感慨:“没想到我竟是混得最差的一个。”你是怎样看待“大学生月薪不如农民工”这一现象的?

26、请就此事发表个人的见解,要求:观点鲜明, 见解独到,有理有据。19下面是关于“高铁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 25 个字。(5 分)高铁输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相比电离辐射、微波等辐射,其影响简直是微乎其微。而且这种辐射有一 个特性,就是会被金属屏蔽掉,不能穿透金属材料。所有火车车体都是金属的,是一个基本封闭的金属盒子,因此,电磁辐射进去的就更少了。可以说,高铁运行中所产生的辐射, (1) 。 (2)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高铁速度太快,某些 敏感体质的乘客会出现晕车;二是高铁是全封闭的车厢,完全依赖空调进行通风换气,乘务

27、员长时间在这种环境里面自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20“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有关“草”的诗句举不胜举。请你以“小草”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要求:(1)侧重在描写中抒情或议论,突出赞美主旨。(2)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4)不少于 200 字。五、(60 分)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富贵”二字,在中国人内心是很纠结的,孔老夫子谈到“富贵”,既说过“于

28、我如浮云”,又说过“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那么,我们该不该将“富贵”作为人生追求?请阐述你的观点。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 800 字。富贵当真那样重要吗?不!人生的追求是丰富多彩的。富贵如浮云。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重要,而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 家庭的幸福、身体的健康更应该成为人生的追求,尽管其中不少方面离不开金钱富贵,但还有很多东西却 不是完全用金钱富贵可以换来的。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富贵,并不只靠金钱获得。生命是短暂的,眼前的金钱和富贵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唯有好好把握机会,善用时间,为社会、为国家无私地奉献,有所发明和创造,为人类创造 财富,为他人带来幸福,才能不光有物质的富贵,更有精神的“富贵”,才能化短暂为永恒。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比金钱富贵更重要,如高尚的人格、真挚的友谊、父母的亲情等,都是金 钱“遥不可及”的。即使你家财万贯,即使你前呼后拥,没有亲人和朋友与你分享,那么,再多的金钱富贵又如何?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岁月的长短,而在于人的生命是否在有限的时间中,吐露出人生的芳香,散发出 人性的光辉,绝不在于拥有金钱的多少。所以,我的富贵观是:幸福不是建筑在金钱富贵悬崖上的高不可 攀的小花,有意义的人生才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去推崇的、攀登的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