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短文二篇1请将下面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陶弘景() 夕日欲颓() 与其奇者()藻、荇()竹柏() 沉ln() 晓雾将xi() 未qn()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四时俱备_(2)晓雾将歇_(3)夕日欲颓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5)五色交辉_(6)月色入户_(7)欣然起行_(8)念无与为乐者_(9)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10)相与步于中庭_(11)盖竹柏影也_(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4解释下列多义词。(1)欲夕日欲颓_实是欲界之仙都_(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念无与为乐者_(3)寻遂至承天寺寻张
2、怀民_未果,寻病终_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四时俱备古义:_今义:_(2)晓雾将歇古义:_今义:_(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_今义:_(闲人)古义:_今义:_(4)月色入户古义:_今义:_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或意义。(1)山川之美_(2)实是欲界之仙都_(3)念无与为乐者_(4)怀民亦未寝_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答 谢 中 书 书(2)记 承 天 寺 夜 游(3)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4)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8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字通明,自号_。题目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作者是_,字子
3、瞻,号_,是_朝的_家。他与父亲_、弟弟_合称为“_”,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整体感知9. 答谢中书书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它们的特点可用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_10记承天寺夜游所描绘的月夜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_课内精读(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五色交辉_(2)晓雾将歇_(3)夕日欲颓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1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二)阅读
4、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15文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_1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_17本课的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请就其中的一篇写一写读后感。150字左右。_教 师 详 解 详 析1略。2hntuyxnbi鳞歇寝3(1)四季。(2)消散。(3)坠落。(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5)交相辉映。(6)
5、门。(7)高兴的样子。(8)考虑,想到。(9)于是。(10)共同,一起。(11)大概是。(12)只是。4(1)将要。欲望。(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和,跟。(3)找,寻找。不久。5(1)四季。四点钟。(2)消散。休息。(3)只是。表转折的连词。清闲的人。指与事情无关的人。(4)门。多指人家。6(1)的,结构助词。(2)的,结构助词。(3)的人。(4)也。7(1)答/谢中书/书(2)记/承天寺夜游(3)实是/欲界之仙都(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8(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2)苏轼文集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9描写的景物: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特点:有静有
6、动,有声有色。它们的特点可用文中的“美”字来概括。10月色皎洁。给人以空灵的感受。11(1)交相辉映。(2)消散。(3)坠落。1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绮丽景色了。13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14解析 本文围绕“月色”展开,月光皎洁,引发苏轼的赏月之情。答案 月色15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懂得欣赏美景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16被贬谪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17示例:月儿轻柔地将月光洒下,给这令人窒息的夜注入了一丝活力,却仍旧挥不去这满院的悲凉。月光下那孤寂的背影,给人一种绝望感。满院的月光如同一眼宁静的泉,温柔地掩去了他内心深处的忧愁与无奈。竹柏不忍心看着这位满腹才情的天之骄子就此沉沦,便将自己的影子映入这眼温柔的泉中,化作藻、荇,惊动了那忧郁的灵魂,唤醒了那沉睡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