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9562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3 第11单元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2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文化因素“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士

3、”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二、主要派别和思想1儒家(1)孔子(前551前479年)思想主张影响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

4、忠恕”之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以“礼”治国强调等级秩序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成就整理“六经”,其言行载于论语一书(2)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思想主张地位主张实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伦理观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仁”与“仁政”的不同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思想主张影响政见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伦理观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

6、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性善论”与“性恶论”“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致的。2道家(1)老子核心思想是“道”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

7、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庄子(约前369前286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无为而治”强调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3墨家(1)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年)。(2)主张“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墨子的“仁”(兼爱)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

8、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别的爱(“爱人若爱其身”),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4法家(1)代表:韩非子。(2)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政见“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前者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法律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后者是要实现人民意志,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9、。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1)时间:战国时期。(2)代表人物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认

10、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3)评价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1、思维激活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法家思想家的经济观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思维激活国家干预经济是近现代被追捧的经济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的思想。探究1先秦儒学史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

12、、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史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1)史料一体现了孔子思想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特点。(2)史料二具体叙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1)根据史料一,说明孔子认为“仁人君子”的标准?(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3、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提示(1)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首先要注重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在此基础上要具备“经世济民”情怀,即注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2)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与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

14、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探究2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史料一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

15、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摘编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1)史料一中“爱民”“利民”“用其死”“尽其力”“若视其家”等信息是理解史料的关键。(2)史料二由三个句子组成,注意每句中的分号后面的内容,这是司马谈强调的内容。(1)史料一中三段史料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怎样的思想主张?(2)史料二中司马谈是怎样评价儒、墨、法三家思想的?提示(1)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2)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墨家思想有利于“强本节用”;法家思想有利于“正君臣上

16、下”。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立足家国情怀认识

17、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

18、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汉朝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的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

19、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考法示例】运用学术情境,隐性考查百家争鸣(2020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知情境:本题以墨子的观点为学术情境

21、,要求分析判断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明立意:通过墨子学说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理思路:解答本题最主要的是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有几个关键信息,如“使劳者得息”“人民之利”,要特别关注其中的“劳者”“人民”等信息,由此可知墨家学派特别关注下层老百姓的利益,据此便可得出答案(B项)。【真题体验】1(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D孔子的“克己复

22、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2(2014江苏高考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B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君为民本,违背了原始(先秦)

23、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仁爱”与D项中“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3(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D根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时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选D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孟子“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与“无礼义,则上下乱”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礼为统治阶层

24、的行为规范,与材料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C项。4(2019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B根据材料“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B项;材料论述的是道德,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不是认同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百姓追求富裕,排除D项。5(2019上海高考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这句话出

25、自()A老子B孟子 C荀子D韩非子B孟子主张人性善,材料“侧隐之心”符合孟子“四心说”,故选B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侧隐之心”无关,排除A项;材料“侧隐之心”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恶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侧隐之心”与韩非子主张的人性恶不符合,排除D项。6(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C从材料“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可以看出商朝时期“王

26、”代表军事首领权力,体现的是军事手段,但是从材料“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可以看出孟子不认为军事手段是有效的措施,而应该选择实行德治,实行德治可以“称王”,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7(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

27、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8(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B材料“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A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

28、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错误。9(2018.11浙江高考1)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C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主张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自然,体现在政治上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商鞅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从而实现国家大一统,为法家代表,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

29、“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10(2018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30、孔子关于礼的主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百家争鸣兴起,思想活跃。第(2)问,根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建礼制社会;根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根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可得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根据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答案(1)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主张:重建礼制

31、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1(2020扬州一模)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一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集权政治加强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社会变革转型D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百家争鸣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转型,故选D项;民间思想活跃是概括了材料,不是本质反映,排除A项;思想的活跃反映的是权力的分散,排除B项;材料形式上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但不能反

32、映本质,排除C项。2(2020如皋调研二)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这一主张体现了()A法家的集权思想B儒家的民本思想C墨家的非攻思想D道家的无为思想B材料“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体现了儒家重视弱势群体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法家的集权思想是加强中央集权,材料的内容是儒家重视弱势群体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墨家的非攻思想是反对战争,材料的内容是儒家重视弱势群体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道家的无为思想是无为而治,材料的内容是儒家重视弱势群体的民本思

33、想,排除D项。3(2020如皋调研)春秋战国时期,以知识分子群体为核心的士阶层兴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表明他()A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B主张发奋读书以明道救世C提倡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D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倡导积极向上,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故选A项;明道救世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排除B项;超然物外是道家的追求,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代,排除D项。4(2021如皋中学)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社会的动乱。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

34、”,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据此可知,荀子主张()A以法治国B实行仁政C无为而治D思想统一D材料“除儒学外,其他各派统统是无用之辩必须予以根绝”表明荀子主张只能信奉儒学,这体现了思想统一,故选D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材料表明荀子主张只信奉儒学,排除A项;实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材料表明荀子主张信奉儒学,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材料表明荀子信奉儒家思想,主张思想统一,排除C项。5(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

35、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D从材料信息可知,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促进了书籍流动及文化传播,有利于学术繁荣,D项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项。6(2021启东中学调研一)有学者指出:“这个思想体系体现着一种以民生而非以国家政治为关怀目标的价值。它虽然也讨论国家政治哲学,但是却强调人民的生存状况。这个体系在国家间竞争的时代缺乏实用性,但是这种庶民自觉意识的觉醒是值得重视的。”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体系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D这一学说强调人民的生存状况,代表庶民意识的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符合题干描述,D项正确;儒家思想更多的关注政治哲学,排除A项;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与题干描述无关,排除B项;法家思想在国家竞争中有较强的实用性,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