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怀天下守初心,情系祖国担使命毕月荣姚桐斌(1922 年 9 月 3 日-1968 年 6 月 8 日),江苏省无锡市黄土塘镇人,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1968 年逝世,年仅 46 岁,1983 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99 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是新中国著名的海归代表人物,事业伟大,值得敬佩;功勋卓著,令人敬仰;英年早逝,让人遗憾。撰写此文时,时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通过学习与思考,我心中不仅感慨:姚桐斌,他不正是“守初心,担使命”的典范吗!出身微寒勤学苦读立初心姚桐斌 1922 年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童年靠父、兄做粮食生意的微薄收入读完了小
2、学。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人穷志不短的道理,故而读书十分努力,他好学、勤学、爱学,校长十分喜欢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由于家贫,其父原本不想让他继续读书,但校长实在不想放弃这么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再三劝说下,其父才同意他考初中。考取无锡县立初级中学后,因家境贫寒曾辍学两年,辍学的姚桐斌,在镇上摆个小摊,叫卖着香烟、火柴、袜子。当了两年的小商小贩,最终凑足了学费,孤身一人去了上海读高中。在上海读高中时,由于缴不起住宿费,就一直睡在教室里。后来,上海和无锡都先后沦陷。姚桐斌不愿生活在日寇的铁蹄下,便瞒着父亲,和四位同学越过日军的封锁线,到达江西省吉安县,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他读书十分用
3、功,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为江西省全省高中毕业生会考个人总分第一,并得到了一笔奖金,这就使他有了上大学的路费。他当时以优秀成绩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湘雅医科大学(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等 7 所大学录取。出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大学半工半读的他,就是一棵逆境中求生的小草,绝不向命运低头!那时他的初心、他最最迫切的想实现的,是让积弱积贫的祖国强大起来,为此他一直努力拼搏,努力的学习以尽快壮大自己。欧洲十年胸怀祖国守初心1945 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46 年参加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并
4、以优异成绩考取,去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1947 年,他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伯明翰大学终身教授康德西博士(VKondic)攻读工业冶金系博士。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垮台,1949 年已没有公费,他只好把两年的费用匀作四年使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姚桐斌仍然于 1951 年获得冶金学博士学位。1952 年 1 月,在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任实习指导员,并继续深造,1953 年即从该学院毕业,并获又一学位,同时还在该学院任教和做研究工作。姚桐斌在英国留学时有两个担忧:一是怕在国外的优裕环境中沾染资产阶级习性;二是怕所学东西对人民大众没有直接的用处。他一直心系祖国并为之积极宣传,他跑遍英伦三岛,被人们誉
5、为“红色信使”,因此被英国政府限期离开英国(当时新中国还未与英国建交)。这时,世界首席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EPivowarski)听到此事,邀请他去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工作。留学期间,他在宣传社会主义祖国、让人们在了解新中国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他撰写了关于冶金、铸造方面的 8 篇科技论文,也写过多篇关于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的论文,并自制仪器研究金属粘性,他展现了自己扎实严谨的学术基础和工作作风。航天十年献身国家担使命迎难而上勇挑重担。1956 年 9 月,姚桐斌在英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 1957 年底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冲破重重阻碍回到新中国。当时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沈阳
6、金属研究所都希望姚桐斌能去他们那儿工作,他都没去,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專家局,指名要他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工作,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他却无条件答应了,自此与钱学森等科学家一起投身“两弹一星”事业。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张镰斧曾说过:“姚桐斌那时在国外,有那样的水平,又有那么个优裕的环境,他把这些都抛到九霄云外,毅然加入了共产党,而且回到了祖国,参加了革命,这个不容易啊!不简单呀!所以我对他第一点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同志他真是无私奉献!”703 所的任务是研制火箭材料和工艺。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的材料工业水准不高,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谈不上航天材料了。火箭材料成百种
7、,上千项,包括金属、非金属、有机材料、无机材料的研制均是从零开始。在研制出这些材料及其相应的工艺后,还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接近火箭使用条件的试验,如高温、超低温、振动、密封、烧蚀、腐蚀、老化等,其工作之艰难可想而知。即便如此,那时该组也才只有 12 名大学毕业生。每人一张三屉桌,除了一台 ROW 立式金相显微镜外,没有其他仪器设备。当时就有人问这位归国专家为什么要到这么一个小单位来工作,为什么不去大学当教授或去做更重要的工作时,他回答道:“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周万盛
8、说:“只有桌椅板凳,在第五院的时候也是桌椅板凳,什么也没有,姚桐斌来了以后就成立了独立七室,因为其他都是研究所、研究室、研究组,唯独搞材料的是从 12 个人起家的,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搞研究,谈何容易!”而他那时就接手了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培养新人心底无私。703 所后来调来一批大学毕业生和一些留学苏联的博士生,但是他们实际工作经验不多,为了培养这些科研人员,姚桐斌写了一篇文章研究工作方法。钱学森对此文非常赞赏,评价极高,认为此文对整个导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推荐在院刊研究与学习上发表。研究工作方法一文强调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树立和培养科学的态度、作风、秩序和程序。在关于试验研究阶
9、段的论述中,他特别强调两个环节:一是要认真细致追寻重要线索,解决主要矛盾。二是要有条理,一丝不苟。他还特别指出:“在报告的附录里,应将参考文献的名称、作者、来源等按照引用的先后次序列出,其顺序号应与文中引用时附注的顺序号相符合,以便阅读者可按参考资料来源寻找原文。”“在编写研究报告及技术文件时,应保持客观的科学态度和诚实的作风,凡引用别人的论著时必须加以说明,自己的意见必须与别人的严格分别开来。”他还要求各级技术领导对于重要的文献资料依据,必须亲自复查。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巫士杰认为:“通过我们的实践,确确实实证明了,这个科研工作方法,对我们这一代终身受益。”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胡连成评价:“
10、他的科研方法,总结了他过去在国外的体会,他的经验,很有指导意义。”2000年,703 所将此文精印成册,作为必读的教材发给该所新来的科研人员,一直延续至今。科研成果勇攀高峰。姚桐斌带领全所同志攻坚克难,仅 1961 年到 1964 年这 4 年间,在苏联专家撤走、研究所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先后开展了大约 500 余项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他领导研究的高温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课题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结构;钛合金高压容器一直在我国历代航天产品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减轻火箭结构重量,增加卫星有效载荷起到了重要作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
11、将其成果应用到火箭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为我国火箭及卫星研制提供了材料保证。姚桐斌的材料先行理念是:做到今天,准备明天,想到后天。当年他主持提出的预先研究课题,大约 80%都应用在了火箭发射、卫星上天的事业上,成就了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的传奇。两院院士师昌绪说到:“我们今天航天材料,是和国际上差距没多少,不然我们的嫦娥也上不去,神舟五号、六号也很难上去,他尽管没有做这个,但是他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做一个材料从开始一直到应用,没有十来年,上不去,所以姚桐斌这个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思想完全吻合,创造了航天材料亦军亦民,利用全国力量这么一个模式,当时叫
12、做全国一盘棋,我觉得这是他最大的贡献。”沉冤得雪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68 年 6 月 8 日,姚桐斌无辜遭到坏人毒打,不幸牺牲。正在人民大会堂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听到姚桐斌死讯报告时茶杯都掉在了地上。他异常震怒,责令公安部长立即查明此案,并指示有关部门开列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加以武装保护,正因此,很多科学家才得以保护起来。后来,他妻子彭洁清(17 岁获得美国圣弗朗西斯学院的录取和奖学金,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后又在纽约大学攻读了社会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 IBM 工作,后依然回国)独立培养了三个女儿并送出国门,自己则不断奔走为姚桐斌鸣冤。1978 年 3 月 18 日,在全
13、国科学大会开幕的那天,七机部为姚桐斌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追悼会。1983 年 6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姚桐斌颁发京烈第 080040号革命烈士证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99 年 9 月 18 日,姚桐斌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顾问孙家栋说:“姚桐斌同志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在我们航天事业初奠期间,他以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贡献、自己对事业的热爱精神,对我们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00 年 9 月 15 日,姚桐斌铜像落成典礼在 703 所举行,钱学森为其题词:“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姚桐斌去世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人记着他,怀念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科学研究成果,我想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工作态度、他的爱国精神。正如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厉克勤所说:“之所以大家这么多年,記着姚所长,记着他的为人、记着他对所里的贡献,我想在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起作用,那就是:忠诚、凝聚、务实、创造。”(图片无锡博物院)(责编董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