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与杨浦滨江的“相遇”夏清绮两年一届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已经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市民艺术文化活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聚焦于上海城市的公共空间,通过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的职能与影响力,意图解决城市空间的限制与困境,成功地让艺术激活公共空间,让公众自发地走进艺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三届的演变:“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开发战略2015 年第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选址于上海徐汇区西岸艺术中心,那时上海西岸自2012 年经过三年多的建设,“艺术中心”品牌建设已初具规模,为第一届艺术季的举办成功吸引了业内及大众的目光,也为之后的城市空间艺术季定下主基调艺术介入并激活公共空间,激活那些紧邻黄浦江
2、岸,承载着上海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的百年历史的公共空间。2017 年第二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地改造黄浦江东岸工业遗产及周围的开放空间,选址于上海浦东新区民生码头八万吨、高达四十八米的筒仓。筒仓被改造为主场馆,内部有螺旋上升的走道,为更好地配合艺术展览动线,外部悬浮了一架自动扶梯,输送各层的观众。2019 年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前两届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立足于上海市政府在2019 年提出的“一江一河”黄浦江和苏州河周围公共空间的开发战略,以及打造“滨水空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这一世界范围内探讨的议题,主办方团队以委托创作和征集作品的方式,集齐了二十一件当代艺术作品
3、,将它们永久落户于 5.5 公里长的上海杨浦区滨江,实现了艺术对这一区域的永久改造,让当代艺术与工业遗址产生呼应与碰撞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有机地更新与激活公共遗址。同时,上海船厂船坞旧址被改造成了一个临时的船型表演舞台,毛麻仓库则被打造成了一座临时的美术馆。主策展人之影响力:公共艺术存在的本质北川富朗作为本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总策展人,他邀请了日本艺术家和中国本土艺术家携手共同打造“船坞记忆”“水之相遇”和“上海十六景”等主题展。作为策展人,他并不希望主题展单纯是上海的观光说明,也不是某种情感的笼统表达,而是一个可以激发不同个体艺术家、观众、公众,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发生共鸣和碰撞的场域,这是
4、否可以被看作是当代艺术或公共艺术存在的本质?北川富朗有两个著名身份,2000 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与 2010 年“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的发起人和艺术总监,我们不妨可以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与“越后妻有”以及“濑户内海”艺术季做一下对比。北川富朗曾谈到“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有两条主线,一是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当地特有的民俗和文化,让当地居民获得意外的发现发现他们都没有意识到的美丽;二是表现当地自然环境的现状,警示人们那些因人为而造成的环境恶化,呼吁人们通过不懈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海洋岛屿的振兴,吸引人们来到濑户内海,增加地区的活力与特性。同样,本届上
5、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船坞、毛麻仓库,或滨江公共空间,处处彰显着“江”“河”等自然元素,以及上海随处可见却被熟视无睹的街景巷尾站在苏州河四川路桥上演奏音乐的殷漪、用卷帘模拟间歇地露出对面高楼万家灯火的胡为一、以“海平线”寓意上海“海纳百川”的管怀宾、描述 20 世纪 80 年代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如何反思和拥抱未来的刘建华、讲述老上海来到旧金山故事的杨圆圆、呈现水面与石面对立又和谐关系的沈烈毅上海的更多关于“一江一河”滨水故事在毛麻仓库的“城市规划”板块呈现。盡管这些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成功吸引了观众,尤其是上海当地居民,去发现生活中忽视的美,但是上海特有的风俗表达得仅点到为止,停留于片段的定格或
6、局部的呈现。另一方面,杨浦滨江百年来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可以跳脱于单纯的“城市规划”板块的呈现方式?多媒介艺术的表现方式是否可以加入其中?可能毛麻仓库不必按照艺术展览、城市建筑进行单独楼层的划分,或许毛麻仓库、船坞、滨江公共空间也不用做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区分,而是以一种偏向于更综合和更多元的呈现方式,让艺术、城市、建筑、公共空间交融为一体。杨浦滨江 5.5 公里:从改造旧址到区域振兴2015 年,杨浦滨江 5.5 公里城市空间项目正式启动,至 2019 年全线贯通开放。在涤岸之兴上海杨浦滨江南段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文章中,建筑师章明提道,整个方案贯彻“三带和弦,九章共谱”。“三带”指的是杨
7、浦滨江 5.5 公里内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漫步道、慢跑道和骑行道并行的“健康活力带”,以及原生“景观体验带”;并贯通道路上的六个断点,通过水上栈桥、架空通廊、码头建筑顶部穿越、景观连桥等不同方式予以解决。“九章”是指延续原杨浦工业之最“八厂一桥”的历史特色与景观条件,形成九段各具特色的公共空间。其中,最主要的三段是:以两座船坞和毛麻仓库为标志点的本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区,以原烟草公司改造的“绿之丘”,以及原杨树浦发电厂和灰仓并植入净水池咖啡厅、灰仓艺术空间、深坑攀岩等功能。此外,为配合本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项目团队对大船坞(长 260 米、宽 50 米、深 10 米)进行了
8、改建,在其内部设置了容纳五百人的报告厅,顶部则采用钢木解构,保证人流从船坞两侧顺利通行。对小船坞(长 200 米、宽 40 米、深 9 米),采用六千三百根脚手架杆件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大的船型舞台。在展区的入口处,用脚手架搭建了大门,适用于取票、志愿者服务、物品寄存等一系列便民服务。20 世纪奥地利艺术史学家阿罗伊斯李格尔(Alois Riegl)在对纪念物的现代崇拜:其特征与起源(1903)一文中提出“有意创造的纪念物”和“非有意创造的纪念物”的概念。船坞、毛麻仓库等工业遗产可以归属于“有意创造的纪念物”,杨浦滨江的永久艺术作品可以归属于“有意创造的纪念物”。但是在我们“有意”改造过这些“非
9、有意创造的纪念物”之后,它们和“有意创造”的永久艺术作品后期的维护、修缮,甚至再改造,是值得妥善对待的问题。据了解,作为滨江发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率先使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在城市中心做大型公共艺术,并率先将城市更新和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公共艺术进行有机结合。永久艺术作品均与艺术家签有合同保障作品未来的维护。但临时的船坞舞台和毛麻仓库艺术展馆今后的命运会如何?永久艺术作品未来会对杨浦居民有着怎样持续的吸引力?世界各地著名的城市滨水空间案例包括新加坡河滨水历史街区、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湾启德休闲及旅游综合区、美国芝加哥滨水地区公共岸线、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城高线公园北端哈迪逊广场。笔者认为相较
10、于日本的大地艺术季,全球的城市案例对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借鉴意义会更长远。如纽约哈迪逊广场大型容器形态的互动雕塑装置TheVessel,立体结构内含有层峦叠嶂的一百五十四段衔接的楼梯以及连接的八十多处平台;相邻的棚屋艺术中心(The Shed),占地约 18580 平方米,致力于推广和展示原创的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流行文化。这两座哈德逊河码头周围标志性的公共空间一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公众观赏与艺术群体表演,值得同为活力城市的上海借鉴。未来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能否为上海市民打造一种艺术生活方式?未来是在三届激活的点位西岸、浦东民生码头、杨浦滨江的基础上,再找一个区域进行为期一年的改造?抑或是经过若干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积淀,艺术季可以振兴的不只是一个艺术中心、一座码头和一个 5.5 公里沿岸,而是逐步有点及面地振兴整个上海滨江沿岸?正如总策展人北川富朗所寄语的,2019 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节在传承杨浦滨江百年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当代艺术与公共空间“相遇”组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然而,在未来城市改造和规划中,如何能将城市基础设施做得更具艺术化的表达,或将公共艺术(作品、艺术馆)纳入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值得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进行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