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学术新著《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9112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学术新著《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学术新著《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学术新著《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学术新著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刘涛摘要:作为 20 世纪西方文论重要的理论成果,互文性在文本的关联属性、构成特点、生成方式、阐释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与以往文学研究不同的观点,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修正甚至革命。揭示并阐发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对于更深入地思考文学的“源与流”“摹与创”“异与同”“变与常”等问题,具有积极的批评学意义。关键词:互文性;中国古典诗歌;批评学意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 20 世纪后期西方文论重要的理论概念。在巴赫金、克里斯蒂娃和巴特那里,这个概念被孕育、提出和确立,后经热奈特、里法特尔、米勒、布鲁姆等人的阐释与补充,逐渐成为一个包含

2、多重意旨的文学批评概念。互文性指的是文本与文本之间具有的某种可以通过引用、拼贴、模仿甚至剽窃等语言痕迹予以确认或通过阅读活动的记忆重现予以确立的关系特性,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涵:首先,就文本的关联属性而言,文本以彼此指涉的方式形成各式各样的网链,如同“寄生性存在的长长的链锁”或“网络中的结”。其次,就文本的构成特性而言,文本就是异质之文的共存兼容与错综相交,是“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3)第三,就文本的生成方式而言,文本来自对他文本的模仿、改造与转换。第四,就文本的阐释策略而言,阅读活动成为一种“非线型阅读”。(4)这就是互文性研究的意义,就像柯林伍德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不怀偏见地翻阅

3、一下艺术史,我们就会看到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向来是一条规律。”(5)或者如艾略特断言的那样:“诗人的重要性,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就是对他和已故诗人和艺术家之间关系的评价。”(6)克里斯蒂娃提出这个概念强烈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使人们更广泛地注意到“源与流”“摹与创”“异与同”“变与常”等这些文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焦亚东的新著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版),称得上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突出成果。该书以互文性为研究视角,立足中西诗学的对话关系,在生成原因、外部表现、内在机制、阐释策略等多个层面,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特征,揭示其文本关系存在的普遍性、生成的必然性、

4、表现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阐发其中的文学批评学意义。该书的重要观点如下:首先,“源”与“流”。互文性修正了传统的文学源流观。恰如布鲁姆所言:“诗的影响是一门玄妙深奥的学问。”(7)文学不仅仅以现实作为唯一来源,它们也彼此孕育,相互滋养。“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诗歌这艺术门类中,前文性越来越多,对现实经验材料的依赖逐渐减少。”(8)因此,关注文本关系中“他者”的存在,寻找“他者”背后潜藏的意义,对于诗歌批评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摹”与“创”。互文性使我们认识到,文学言说不是完全个人化的书写,而是一种再生产。萨义德指出,对文本独创性的思考,就是“观察它的复制、平行

5、手法、对称、戏拟、重复、回应”。(1)从这个角度说,审慎地评价一位诗人的独创性,耐心地追溯这位诗人跟随前人的步履,精细地辨析这位诗人转换他人诗作的方式,在“摹”与“创”的复杂关系中体察诗人的匠心独运与惨淡经营这些细察秋毫之举,是“意境高远”“语言优美”“手法独特”等空泛之论所无法替代的。第三,“同”与“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典故、语词、句法、命意、取象等这些异常活跃的话语成分,始终处在不断的流动中,它们是新文本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也是比较新旧文本异同的关键。厄尔迈纳就认为:“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崇尚古风,也完全可以在本身范围内找到许多比较研究的理想课题。”(2)这就提醒我们要在比较中分析文本关

6、系,考察新旧文本承袭流变的特点与规律。第四,“常”与“变”。互文性试图重写以文本关系为主线的文学史,借用叶燮在原诗中的话,这部新文学史的意义在于:“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3)因此,始终以跨历史的视角分析符号的踪迹,从文本关系的角度重写一部新的古典诗歌史,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的研究思路也值得一提。为使全书各章节保持必要的学理关系,该书以互文性统摄整体的研究思路,以互文性的多重内涵为切入点,从外在形态深入到内在结构,从创作手法延伸到阅读策略,在多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层面上

7、,系统地阐发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在具体论述中,同样也以中西文论对话作为研究思路,如在“网与链”部分,将“著迹”、“泯迹”、“偷语”、“偷意”、“偷势”等传统诗论的观点,与巴特、米勒、热奈特等人的“网”、“链”、“图式”概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流动的符码”部分,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典故、字法、句样、命意、取象,与巴特的“布局符码”、“意素符码”、“文化符码”、“阐释符码”、“象征符码”结合起来;在“转换与派生”部分,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摹拟手法,与热奈特的“戏拟”、“反串”、“易位”、“仿作”等派生手法结合起来;在“非线性阅读”部分,将刘勰的“秘响旁通”与互文性的“非线型阅读”结合起来。由于自觉地将西方文论与传统诗学相参照,就有效避免了此类研究中常见的生搬硬套西学理论的问题,更有助于中西诗学的融会贯通。就此而言,焦亚东中國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这部学术著作,不仅揭示出古典诗歌复杂的文本关系,阐释了其批评学意义,而且在推进中西诗学的对话与交流上也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