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_徐金超素材pdf.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799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_徐金超素材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_徐金超素材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_徐金超素材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_徐金超素材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_徐金超素材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_徐金超素材pdf.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徐 金 超(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浙江 新昌 312580)【收稿日期】201605-05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专题教学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13003306总第 746 期Sum No7462016 年第 13 期No.13,2016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本文是 2015 年浙江省教研规划课题“历史学习中综合运用实证、想象和感悟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06457。*“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十分丰富。从观念的层面说,应通过历史学习认识到,史料是

2、历史认识的基石,要培养实事求是的史证精神;从方法的层面说,要求能分辨不同类型的史料并判断其史学价值,初步学会准确解读不同的史料。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达成这一核心素养的目标呢?要一以贯之、有步骤地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持续渗透,而不是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突击来完成。当然,若以适当的载体,以专题课的形式集中关注“史料实证”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途径。前不久,在浙江多地市联合举行的高三复习教学研讨活动上,笔者执教了一节 从孔子身高年龄之谜看“史料实证”的研究课,就是基于这一认识的一次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支点。当前,核心素养正日益成为基础教育

3、教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次研讨活动,就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设置了三个主题活动:一是“时空观念高考备考的必经之途以 15001840 的历史发展为例”,二是“史料实证高考命题的常青树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三是“历史解释高考命题的出发点与归宿以 18401945 年百余年的历史为例”。我受命承担“史料实证”的研究课。最近 20 多年来,史料教学的探索不断深入,史料的运用几乎渗透到每一堂规范的历史课之中。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任意一个历史内容,以史料的解读和运用贯穿课堂,就符合这次研讨主题的要求。不过,这种常规的思路可以是“公开课”,但还不能算是“研究课”。笔者以为,作为“研究课”应有三个追求:一是对历史课程

4、教学作出有新意的探索;二是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三是引起听课老师的思考或争鸣。恰巧,此前我命制了一个高考模拟试题:关于孔子的生年,春秋公羊传 载为公元前 552 年,史记 载为公元前 551 年。最近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汉武帝之孙)墓出土了一件孔子屏风,上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学者据此推算孔子的生年为公元前 566 年。下列对此分析最为合理的是A 公羊传 的说法应出自孔门弟子口传,最为可信B司马迁的时代早于刘贺,史记 的记载较为可靠C考古实物比文献记载可靠,公元前 566年可做定论D应该分析三种记载的渊源所自,进行综合比较勘辨一、教学思路:引入学术成果和明确教学目标的统一

5、专 题 讨 论33这一试题命制的学术背景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发掘。海昏侯墓从 2011 年发掘,2015 年底发布前期成果,使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成为学术界甚至社会上关注的焦点。2016 年 3 月 2 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影响巨大。其中,大量的出土文物成为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值得注意的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孔子屏风涉及孔子的身高和出生年份,与传统说法有较大差异,上述试题就是以此为材料命制的。现在,我决定以这一学术热点为载体设计一节研究课。将海昏侯墓中关于孔子身高和出生年份的学术新线索引入课堂,既可以让历史课比较新颖,使学生增加历史复习的新鲜感,更可以激

6、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史料的不同形态,并认识史料对于不同历史研究主题的价值。2.初步领会史料辨析和运用中应该重视的方法,包括:考察渊源、推敲逻辑、综合比勘、正视反证等。3.在前述目标的基础上,形成实事求是、多元开放的史证态度,培养批判性思维。上述三个方面的目标当然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的重要内容,但需要说明的是,这节课的设计是以一个学术问题为载体,而不是以教科书中的某一块历史知识内容为载体。从教学目标上说,体现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但知识目标相对就淡化了。这可能会引起质疑:这样的复习教学能够适应考试的要求吗?事实上,高考改革的步伐早

7、就对此作出了探索。如果梳理一下 21 世纪以来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历程,就可以发现:对史学方法和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加强。在笔者的印象里,比较早的可以追溯到 2001 年上海高考,其中第 37 题的(2)(3)(4)小题是这样的:(2)2000 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图略),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4)揭开这一谜底

8、,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这一试题出现的背景是上海对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课程的探索。该题第(4)小题的参考答案列举了一系列不同形态的史料:“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到西域实地考查研究;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如具体答 史记 汉书 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这正是“分辨不同类型的史料并判断其史学价值”的核心素养要求。2004 年后,全国各地相继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各地高考命题中这方面的探索也逐步深入。以史料实证为例,就包括分辨史料类型、甄别史料价值、对应观点寻找史料、根据史料解读观点等多种角度。其中,不以教科书知识点为载体、着眼于史料实证的试题也很多,200

9、7 年广东高考卷中关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试题就是一例。该题引用了分别来自 明会典 中国婚姻家庭史 醒世恒言 金瓶梅 的四段不同资料,要求辨别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等不同材料的史料价值,这是不依托教科书知识内容而考查史料实证的典型例子。从 2011 年开始,浙江高考卷开始了这一探索: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 万,炭 585 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二、教学定位:应对考

10、试改革和培养核心素养的统一专 题 讨 论34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此后,浙江高考历史试题中每年都有类似的试题,成为“浙江卷特色”之一。可见,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之前,高考改革已经对此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可以预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将会更深入地体现核心素养的评价问题,因此,关注考试和评价改革,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应对高考变革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探索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任务。从学生回答此类试题和教师讲评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典型的问

11、题:一是过于迷信考古史料的价值,认为考古史料的可靠性强,未能认识考古资料的局限性。二是对于不同史料的价值不能结合研究主题进行辨析,没有认识到一种史料的价值是根据研究主题作出判断的。三是孤立地将史料实证作为“方法”去备考和讲解,不能上升到培养史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形成核心素养的高度。鉴于中学历史教和考的这一现实,将应对考试改革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迫切。基于以上考虑,从孔子身高年龄之谜看“史料实证”一课的总体思路就是:以孔子身高和生年为载体,结合历年高考的典型试题,辨析不同史料的史学价值,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主要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问题的提出:孔子的身高和年龄问题亮

12、出课题“孔子多高?孔子几岁?”先提出问题,引而不发: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可能会有两个疑问:“孔子多高,孔子几岁”,史书上没有记载吗?这个问题与我们有关系吗?呈现海昏侯墓文物图片,简要介绍这次发掘的大致情况,引出孔子身高和体重的话题:1.孔子的身高问题: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记载孔子的身高为“七尺九”,有关专家据此推算孔子身高为 1.82 米;而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 长人而异之。”由于专家对汉代一尺的长度有不同认识,有的专家推算孔子身高为 2.21 米,也有的专家认为孔子身高为 1.91 米。2.孔子的生年问题: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记载“鲁昭公六年(前 537),孔

13、子盖卅矣”,据此推断,则孔子当生于公元前 566 年。而据孔子五十一代孙金代孔元措的 孔氏祖庭广记(卷一)载:“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冬十月庚子日,孔子生。”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也记载:“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而孔子生。”而 春秋公羊传 则记载:“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十又一月,庚子,孔子生。”所以,关于孔子的生年,原来就有公元前 552 年和公元前 551 年两种说法,海昏侯墓的孔子屏风又提供了第三种说法。(二)问题的分析:不同史料的不同价值结合上述史料,设计问题 1:在孔子生年的问题上,支持公元前 551 年的史料有两则,而支持公元前 566 年

14、和公元前 552 年的史料只有一则,是不是意味着有两则史料的说法更可靠?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史料的多少当然也说明一些问题,但不是决定性的,更不萧易:最早的孔子画像孔子屏风,中国国家地理2016 年第 3 期。(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909 页。熊贤礼:汉代海昏侯国与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收藏家2016 年第 3 期。(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 卷 1,上海涵芬楼据蒙古重开金正大本影印。(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第 1905 页。(清)阮元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卷 20,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影印版,第 2309页。专 题 讨 论三、

15、教学过程:习得史证方法和形成史证精神的统一35能通过学者们投票表决来裁定,而要看史料的可靠程度。更何况,我们课堂上并没有列举出所有相关的历史记载。再问:也有人认为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记载更具有权威性,你怎么看?分析:史学家的严谨态度确实是分析其记载可靠性的参考依据,但也不是决定性的,史料的价值不能仅仅依据记录者是否权威。设计问题 2:从史料呈现的形态看,上述史料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再让学生思考:这两种史料哪一种更为可靠?一部分学生受思维惯性的影响,脱口答考古实物。再引导学生讨论:考古实物一定比文献资料更可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的史料价

16、值要根据研究的主题来确定,比如,就研究西汉后期的历史而言,海昏侯墓的文物是第一手资料,而以正史为代表的文献资料大多是二手资料;但就研究孔子的身高问题而言,海昏侯墓出土的屏风也不是一手资料,距孔子的时间甚至可能比 史记 距孔子更远,因此,就不一定比 史记 的记载更可靠。同样,史记 对于研究孔子不是原始史料,但是,对于研究司马迁来说就是原始史料、一手资料。总之,不同史料的史料价值要根据“研究主题”来判断,只有明确了“研究主题”,才谈得上史料的真伪,才能分辨不同史料的不同价值。这两个问题讨论之后,再让学生分析几个典型的高考题,例如:司马迁的 史记 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7、。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 史记 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要求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内容说出此题中选项 A 错误的理由。并思考:选项 C 为什么是错误的?进而比较考古实物与历史文献的另一个不同特点:考古发掘是偶然的、碎片化的,所反映的历史常常是点状的;而历史文献则系统得多,譬如,史记 就比较系统地记载了西汉中期以前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所以,对于商周以后的历史来说,文献史料是最主要的,考古大多起到“点上突破”的作用,因此,历史记

18、载不能完全依赖考古发现的证实。此外,不同性质的历史问题,对不同类型的史料依赖程度也不一样。例如,文艺作品对于研究政治、军事等重大历史事件通常作用有限,而对于研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来说,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试答前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的试题(材料略):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分析以小说为代表的文艺作品的史料价值: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作为史料要慎重对待,但无意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是非常可贵的史料;小说故事反映的社会生活只是个案,不如统计数字反映的更全面,但个案却提供了细节,反映历史更为生动;统计数字是

19、“大数据”,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历史问题,但有时候也需要审问: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三)问题的再分析:辨析史料的方法和态度正因为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价值,所以在讨论历史问题时需要对不同史料加以综合对比和验证。呈现材料:春秋公羊传 记载孔子出生于公元前 552年,同时记载了此年九、十月间有日食,查 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中的 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在曲阜可以看到的日食数据说明: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 552 年)之庚戌日(8 月 20日)确实发生过日食,而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年)全年都没有日食。问:在孔子生年的问题上,现代科学手段支毕宝魁:孔子生年生日详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20、1 年第 2 期。专 题 讨 论36持哪一记载?结论:从一个侧面支持了孔子生于前 552年的说法。教师分析:类似孔子生年的问题上,我们常常可以用现代科学手段来验证史料的可靠性。当然,科学验证的方法也并非万能,譬如,从文物保护的原则说,我们也不能用发掘古人坟墓、化验古人骨骸来研究古人,不能为研究孔子就发掘孔子墓,为研究唐史而发掘武则天墓。何况还有许多问题并非现代科学技术所能奏效。再让学生分析以下高考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

21、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这一试题考查辨别考古、计算机分析等不同的研究方法,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易知其非:西方对中国的称谓问题不容易存有物质载体的文物史料,也不是计算机分析和社会调查所能解决的。教师应着重解释正确选项 D:对于前述不同形态的史料,考察史料的渊源所自(史源)是解决史料价值问题的关键一环。在孔子生年的问题上,孔元措的 孔氏祖庭广记 其实是采纳了 史记 的说法,两则史料实质同源。而据司马贞 史记索隐 的辨析,史记关于孔子

22、生年的记载采自 公羊传,不一致只是因为在夏历和周历的换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接着,呈现 春秋公羊传 的传承次序:子夏公羊 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董仲舒问:春秋公羊传 成书于公羊寿时,如果这一传承谱系可信,大家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后学,所以从上述 公羊传 的传承谱系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 公羊传 成书早于 史记,二是 公羊传 的记载可能来自子夏,渊源有自,相对有一定可靠性。再来看关于孔子身高的问题,有学者倾向于孔子身高 191 厘米的推测,同时提出以下看法:(孔子的身高)似乎也不能完全拘泥于 191厘米这个数字,因为司马迁作

23、 史记 时,孔子已被视为圣人,而且是非同寻常的“至圣”,所以不能排除某种夸张的因素。孟子就不太相信“文王十尺,汤九尺”之类的话。教师解释并设问:大家觉得从汉人孔子崇拜的角度解释司马迁对孔子身高的记载,有没有道理?进而指出:上面学者的思路其实是提示我们要关注历史记载的源头,看到史料的时候,经常需要追问:记载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有什么目的?受什么影响?这也是考察史料渊源的一个重要思路。接着,呈现学者丁四新的一段分析:在春秋至战国时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男子的平均身高约为 163 厘米。如果像 史记 所说长“九尺六寸”,那么孔子就高出众人约60 厘米,和篮球明星姚明几乎一样高。这一尺码即使放在今天,

24、也会给普通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压迫和紧张感,犯“恐高症”。相比之下,将孔子的身长设定为“七尺九寸”、182.49 厘米,这是比较合理的,也更为真实。让学生思考:在辨析史料的问题上,你怎么看待这一说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位学者在分析史料时结合生活逻辑的常(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见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906 页。李启谦、王钧林:孔子体态、相貌考,齐鲁学刊1990 年第 4 期。东方网:孔子是高个子无疑,但他真有两米高吗?,转引丁四新教授观点。http:/ 题 讨 论37识进行辨析,结论不一定是不可移易的,但这一判断中蕴含的思考方法却值得借鉴,那就是:在辨析史料时,

25、要重视逻辑的运用,包括生活逻辑、形式逻辑,等等。本节课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加展开。再设问:通过史料渊源的分析,已经认识到孔子诞生于公元前 552 年的记载可能比公元前551 年的记载更符合实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海昏侯墓中关于孔子生年的记载呢?是固守已有历史结论对新材料视而不见呢?还是轻率地用新材料否定已有结论呢?教师分析:显然,上述态度都是不恰当的。这一考古发掘对孔子生年问题提出了新的资料,虽然尚需要考察其记载的来源,加以综合对比辨析。但无论其记载是否可靠,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新资料发现的时候,我们要正视反面的证据,重新审视已有的结论,也就是说,对历史认识要抱一种实事求是的开放态度。有了

26、这一认识,我们再来看一个高考题(即前引 2011 年浙江卷北宋东京用煤问题的试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通过前面的学习,这个试题已不难回答。北宋东京有没有实现煤 炭取代木柴 和木炭?试题中的材料二提出了一个反面的证据,因此,根据材料一得出的结论就要加以修正。这个试题蕴含着深刻的史学态度:正视反证。正视反证,在历史认识上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是史证精神、科学态度的题中之意。(四)问题小结:学习的收获设问: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大家还认为“孔子多高,孔子几岁”的话题与我们无关吗?让学生交流本节课学习的收获。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以孔子的身高和生年问题为例,学习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分析不同形态的史料的史学价值,最

27、主要的一点是明确主题,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加以具体分析;二是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如何辨析史料,介绍了四个重要的方法:比较验证、考察渊源、推敲逻辑、正视反证。如果在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时,能坚持这些方法,就可以避免很多差错。不过,如果大家把这几条都忘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大家记得分析“孔子身高和生年问题”时态度: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材料的分歧,实事求是,开放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史证精神。【作者简介】徐金超,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员,主要研究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责任编辑:王雅贞】补白三国时期的通货膨胀由于长期分裂割据与战祸连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就货币流通方面

28、而言,此时期很多区域都不曾铸造钱币,市场上的交易多以布、帛等实物作为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与使用较之前兴盛的两汉时期有了极大退步,全汉昇先生据此提出了“中古自然经济”这一著名论断。总之,以巨大经济波动为标志的自然经济时代成为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它的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作为中古时代的开端,三国时期同样存在着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等情况。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摘编自朱安祥: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中州学刊2016 年第 4 期)专 题 讨 论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