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地坛学案 自学1、初读文本,积累梳理。(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你还找到哪些读不准的字?)炫(xun)耀 坍(tn)圮(p) 撅(ju) 窸窸(x)窣窣(s) 熨(y)帖 猝(c)然(2)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你还找到哪些不理解的词?)熨帖:形容心情平静舒畅。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祈求:诚恳而殷切的期望或请求。(3)文学文化常识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2、再读文本,整体感知。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地坛?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依据是什么?(1)园子荒芜但并不衰
2、败。“四百多年里茂盛得自在坦荡”;那里有许多卑微但充满活力的生命;六个“譬如”构成的排比句。(2)活得最苦的母亲。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3、三读文本,个性发现。(1)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和文本的体裁特征预测本课的学习目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母亲对作者的爱。(2)针对目标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文中一半篇幅写母亲,题目为什么叫“我与地坛”?展示1、小组展示。确定最佳学习目标;问题互换,选出最佳设问并尝试口头回答。本组学习目标:学习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心理。本组最佳设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如何体现的?2、班级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本
3、组最佳学习成果,同学们选择重要内容加以记录。学习目标: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感受深切的母爱;3、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探究1、多重对话。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最佳问题,师生共同整合,形成主问题。(1)为什么作者那么不惜笔墨去写那些卑微的小生命?答: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
4、丽,从而启发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下去。人活就应活得灿烂。(2)通过地坛和母亲,我们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答: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依恋,有感激,更有忏悔。地坛把我和母亲连在一起,地坛也成了我的精神母亲。作者特殊的境遇促使他对生与死进行了超乎常人的思考,这些思考对常人是莫大的触动和启发。2、质疑问难。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文章第一部分结尾处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文中并没有明确答案,应该如何回答?答:为了切身体会那“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所包含的情感和意蕴。总结1、通过这篇文章,你在阅读方法方面有怎样的收获?(1)“一切景语皆情语”,地坛中的景物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与我内心高度契合的生命形式。(2)阅读需要咬文嚼字,于字里行间品味深意。“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含义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2、这篇文章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1)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特写镜头似的描写,语言平白,但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2)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只有经过深沉的甚至痛苦的思考,语言才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堆砌和雕饰起不到本质作用。(3)排比句式具有非同寻常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