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篇目(一)_赤壁赋课文导入素养任务苏轼一生三起三落,“乌台诗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鸿飘零到黄州,在这里,他为历史奉献了著名的“一词二赋”。赤壁之下,他看穿人生、看透生命,化茧成蝶。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解读苏轼的心灵世界。1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体会文本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3欣赏文本通过排比、铺陈手法描写形成的整饬之美。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见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典型事迹黄州谪居,成就奇才北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八日,因“乌台诗案”陷狱四个多月的苏东坡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到元丰七年(1084)
2、四月上旬离开黄州,苏东坡谪居黄州有五个年头儿。元丰三年(1080)的大年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从京城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二月初一到达了黄州。由于是犯官身份,没有官舍居住,初到黄州的苏轼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山间旧庙里。元丰四年(1081),苏轼生活“日以困匮”。黄州太守徐君猷很同情苏轼的遭遇,就把黄州城东缓坡上一块营防废地划给了苏轼。苏轼带领全家老小清除瓦砾,刈割荆棘,整理出五十亩田地来。他又购买了一头耕牛,冬种麦,夏种稻,还种了蔬菜瓜果。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也算是无官一身轻了。他在这里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在这里,他
3、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进行了融会和批判,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获取了真正的个性自由。苏东坡的文学、书法在黄州皆创造了奇迹,苏东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黄州可以说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这位举世无双的奇才。情境活动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试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根据你对苏轼的生平及才学的了解,结合本则材料,请尝试为他写一副对联,加以评价,要用上成
4、语“出人头地”。答:参考答案:遇恩师慧眼识才出人头地凭学识妙手著文超凡脱俗资讯概览一、写作背景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的政治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造成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心里十分苦闷。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
5、的安慰。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二、时代大事新旧党争是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政虽切中时弊,然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情境活动苏轼生活在新旧两党纷争的漩涡中,备受牵连,宦海沉浮,贬谪数次。不过,常言道:“国家不幸诗家幸。”仕途的不幸也成就了伟大的苏轼
6、,苏轼的大多数优秀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仅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就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根据你的文学积累,试再举几例说明“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道理。答:参考答案:楚国的衰亡与爱国诗人屈原;中晚唐的衰落与大诗人杜甫、李商隐、杜牧的诞生;南唐的丧亡与李煜的诗词;南宋的丧亡与大诗人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等等。一、文学常识体物言志的古代文体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
7、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二、文化常识1壬戌之秋“壬戌”是古代采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2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8、日。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每月最后一天)等名称来标识日期。3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斗”是指南斗星,“牛”是指牵牛星。文白对译文言积累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壬戌(rn)(x)2.窈窕(yo)(tio)3冯虚(png) 4.扣舷(xin)5桂棹(zho) 6.溯流光(s)7倚歌(y) 8.余音袅袅(nio)9幽壑(h) 10.嫠妇(l)11愀然(qio) 12.正襟危坐(jn)13舳舻(zh)(l) 14.旌旗(jng)15酾酒(sh) 16.横槊(shu)17渔樵(qio) 18.江渚(zh)19麋鹿(m) 20.扁舟(pin)
9、21匏樽(po)(zn) 22.蜉蝣(f)(yu)23遨游(o) 24.无尽藏(zng)25肴核(yo) 26.枕藉(ji)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举酒属客 属同嘱,劝请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盘绕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暂留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3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4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
10、词(1)扣弦而歌之唱歌(2)顺流而东也 向东进军(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打鱼砍柴2名词作状语(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西,向东(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二)动词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2动词用作名词托遗响于悲风 声音(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击空明兮溯流光 指月光下的清波2形容词用作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 发白,变亮(2)方其破荆州 占领,攻破(3)哀吾生之须臾 哀叹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望(1)七月既望 名词,夏历的小月十五
11、日,大月的十六日(2)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3)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动词,眺望(4)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名望2兴(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动词,起(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动词,发生,产生(3)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动词,兴起,兴盛3属(1)举酒属客 zh,动词,劝请(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zh,动词,嘱咐(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sh,动词,掌管(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sh,名词,类4歌(1)歌窈窕之章 动词,吟诵(2)歌曰 名词,歌词(3)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歌(4)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的曲调5如(1
12、)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动词,像(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动词,如同,好像6固(1)固一世之雄也 副词,本来(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词,使稳固(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形容词,顽固7适(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动词,享有(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动词,出嫁(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动词,迎合(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副词,刚刚8之(1)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的(3)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4)月出于东山之上
13、 助词,不译(5)学而时习之(论语)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6)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动词,去,往9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助词,形容词词尾(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3)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4)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介词,相当于“于”,在10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3)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4)于我如浮云(论语) 介词,对于(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寓言四则) 介词,向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1状语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于东山之上”“
14、于斗牛之间”后置,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暂留在斗宿和牛宿之间。2定语后置句(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作定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2)客有吹洞箫者。“者”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译文:有位吹洞箫的客人。3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此处“是”意为“这”,“也”表判断)译文: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4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5宾语前置句(1)何为其然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为”正常语序为“为何”)
15、译文:那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安在”正常语序为“在安”)译文:可如今在哪里呢?6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主语“予怀”后置,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译文:我的内心空旷而惆怅。七、典型名句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NO.1文本初读理清课文脉络,根据具体内容填空。答:参考答案:人生短促悲自不变者而观议论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文段
16、理解和分析(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以下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泛:漂浮(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兴:兴起(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指飞升成仙2下列对这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它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
17、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及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解析:选D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3文章开头所写之景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1)特点: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所看到的主要景物是月与水。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东西。景象澄澈而又朦胧,如梦境一般。(2)作用: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欢
18、快愉悦的心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抒情的基调。(二)阅读课文第2、3段,完成以下问题。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棹:划船的工具,似桨 溯:逆水而上(2)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倚:循,依 和:唱和,即伴奏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酾酒:斟酒 固:本来(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属:劝酒5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2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体现。本段的“喜”比上段更
19、甚,这样写可与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B第2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C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忧愁凄怆,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D第2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解析:选CC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应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6如何理解“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首歌?答:参考答案:歌的前句叙事写景,与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歌
20、的后句由前句生发,表现的是一种政治感慨,在知音难觅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将“美人”比作国君,写出了苏轼忠君之殷切。忠君诚然是局限,但在苏轼身上却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忠君思想正是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功业有所建树的动力。这里面含有积极因素。“渺渺兮予怀”,正是思忠君世用而不可得的表现,因此才会“望美人兮天一方”。7第3段中作者是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的?结合原文具体分析。答:参考答案:对比。用古(一世之雄)与今(而今安在)的历史对比写悲;用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与自然无穷(长江之无穷)的对比写悲;用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的对比写悲。(三)阅读课文第45
21、段,完成以下问题。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盈:满 虚:缺(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简直、竟然(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舒适(4)杯盘狼籍 狼籍:凌乱9下列对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B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人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人开心地笑了,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受迫害,贬谪黄
22、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心态。解析:选BB项,应为: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10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轼是如何劝说“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答:参考答案:苏轼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的
23、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所享用。作者认为,应该忘怀得失,顺其自然,从中得到乐趣。这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任务驱动二综合理解和分析11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你就语言方面来简单谈谈本文之美。答:参考答案: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如赤壁赋第一段,句子有整句,有散句。整散之间,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
24、论。该段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全力以赴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第四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12(素养提升)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课外积累写月的诗句或者散
25、文片段,并总结一下人们在写月时寄托了哪些情感。答:参考答案:寄托思人怀乡之情。如唐人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象征高洁的品质和独特的人生追求。如屈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的诗句,表明了诗人坚守节操的信念如天地一样长久,高洁的品质如日月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辉。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渲染凄清气氛,烘
26、托孤苦的情怀。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触发了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类文赏读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在被贬黄州时,苏轼走入了灵魂的淡泊中。虽逆水行舟,却依然坚强。在江边的风月之间他寻找出了生命的本质,他将自己生命的精力转化为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自己真正做到了从容自如、心如止水。余秋雨先生称赞苏轼:“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在许多年后的今天,也许,我们只能以仰望的目光,来解读这个
27、世间不可无一,却又难得其二的苏轼。一、古诗文精读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
28、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
29、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
30、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
31、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赏析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
32、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二、思辨阅读文 赤 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
33、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
34、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查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石,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
35、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
36、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有改动)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对于这里的“胜仗”内涵应如何理解。答:参考答案:在这里,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