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李亚亭 徐寅洁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向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不容忽视。发挥历史学科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并以此为切入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尝试提出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整合历史教材资源;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关键词:课程思政 初中历史教学 文化自信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
2、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初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向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不容忽视。发挥历史学科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并以此为切入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一.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学理依据(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标要求“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体现在历史学科课标的明确要求,即“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3家国情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正蕴含了文化自信的培育思想,在具体实践中要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予以落实。知识目标
3、要求初中生理解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知识;能力目标要求初中生提高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和收集、筛选文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初中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此,历史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一步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和价值观”,4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不仅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也是家国情怀的涵养,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论支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六大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
4、要、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超越。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基本得到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然后开始追求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然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不相适应使人民难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生获得感与满足感,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同时加剧了人民的主流文化认同危机,造成信念缺失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唯有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正确面对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初中生而言,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提升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可和自信,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断地成长中获得自我实现
5、与自我超越。二.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实现路径笔者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相关内容,就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谈谈自己的思考。(一)整合历史教材资源历史教材是实现历史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传授着历史知识,并且担负着思想教育的职能。研读初中历史教科书,不难发现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文化教育资源。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涉及的传统文化比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示抗争史中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建国以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此可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为主体共同构成的中
6、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选取,不仅体现了对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视,并且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深入挖掘和精心设计出蕴含有文化自信培育理念的教学方案。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历史教师可尝试以“丝绸之路”文明作为本课的主线,围绕这个主题梳理知识的脉络,将课本三个单元加以整合并形成“开辟交流管理继承”的框架:带领学生在“开辟”篇章中学习张骞通西域开拓进取的个人精神;在“交流”篇章中欣赏“丝绸之路”畅通后中外交流产生的物质文明;在“管理”篇章中感受少数民族地区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继承”篇章中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进宏伟,以此来唤醒青少年内心
7、萌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树立文化自信心。(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历史是能够提升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怀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学会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借助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烘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情感的熏陶。有鉴于此,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借助音像直观展示张骞西行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然后结合学生角色扮演的历史人物,抛出问题: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余
8、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把握情境创设的优良条件,历史教师接着辅以感染力的声调、鼓励性的眼神,增强课堂悲壮氛围的渲染,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张骞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然后乘势而上,引导学生围绕“不忘使命”的重点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做出“热爱祖国”的主旨升华,在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效果,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文明。(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地位一直在稳固提升。“一个国家教育学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便是如何传承与保持具有本国文化的品性,而中国的品行正
9、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5历史学科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功能都表明要想完成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教学。身为历史教师,需要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渗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关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学习,围绕“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在义務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提出“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6的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探究的需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图片史
10、料,抑或是提供相关文字史料,让学生思考讨论“丝绸之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的文明成果,并选出学生代表总结回答。这样根植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汉朝时期丰富的物质文明和辉煌的外交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也是一条老生常谈的经验。在坚持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历史课外活动同样可以借助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全新的历史体验。通过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教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资料收集、活动组织中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历史的趣味。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可以
11、采用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前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信息,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交流分享,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第二,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的比赛,培养学生读图学史能力的同时领略“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精髓,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一步感受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除此之外,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的活动,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在
12、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班级可以举办历史人物故事会,通过开展历史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历史教育者应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重视文化自信的培育。作为历史教师更要时刻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培育其高度的文化自信。注 释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
13、2-09(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求是.2019-06-16(1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5、12.何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参考文献1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下册,八年级上册、下册,九年级上册、下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作者单位:扬州大学)